发病学( pathogenesis )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发病学也研究疾病的转归和结局。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以下几个基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贯穿始终的病因,导致机体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反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对抗,构成疾病的基本改变,引起各种临床表现。损伤与抗损伤的力量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临床上对于疾病防治,通常就是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和减轻或消除损伤反应。但应注意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由血管内游出可以杀灭细菌,但过多的白细胞游出又会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 2.因果交替 因果交替相互转化是指疾病过程中,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一定的后果,这种后果又可能作为下一级致病原因引起一系列新的后果。这种因果转化可以形成一条“反应链”,甚至可以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加重。临床治疗中必须有效地阻断这种因果交替和恶性循环,使疾病朝着有利于机体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局部和整体 密切相关机体局部的任何疾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整体反应。局部病变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引起机体的整体反应,机体的整体反应又可以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局部细菌感染可能引起全身发热,全身发热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致病因素。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相互关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工作中要善于用局部病变解释整体反应,也要学会从整体反应中了解局部病变的情况。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不同的疾病发病机制各异,但各种疾病的发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机制。一般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包括神经机制、体液机制和细胞分子机制等多个方面。 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使我们对机体疾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分子病理学( molecular pathology )时代。细胞及其间质内含有很多大分子多聚体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多聚体主要指蛋白质和核酸,核酸储存生命的信息,蛋白质调节和控制生命过程的化学反应。疾病的发生可能是核酸贮存的生命信息错乱的结果,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致的恶性肿瘤和遗传性疾病,也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的质和量变化所致,包括:①酶缺陷所致的疾病;②血浆蛋白和细胞结构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③受体或配体减少或缺失的疾病;④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更有意义的可能是,这些大、小分子之间复杂的信号传导和细胞间通讯失常而引起的异常生命现象。 过去较为公认的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强调疾病的整体性,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为神经—体液机制。疾病过程中病因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机体的神经和体液系统,影响神经递质和体液性因子的合成、释放和分解,引起相应器官组织功能、代谢协调性的破坏,并进一步导致形态学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其实神经—体液机制本身就是复杂的分子水平的变化,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和阐述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是发病学研究的方向。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