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呼吸道病综合症的思考与探讨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河南畜牧兽医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 养猪生产的迅速发展, 猪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以保育猪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许多规模化 猪场迅速蔓延,由于病因复杂,一些专家将其称为复合病因猪呼吸道病。该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环境应激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往往是入侵的或正常携带的病原体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危害断奶后的保育猪及早期生长的育肥猪,病猪的主要特征为咳嗽、呼吸急促、眼鼻分泌物增多、发热、厌食,猪只体重迅速下降。该病一旦发生,如果仅采取单一的措施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近年来,该病已成为影响 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严重影响了 养猪业的发展,给 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猪呼吸道综合症对 养猪业的主要危害
    1.1 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常出现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造成在诊断和控制上出现混乱,使药物应用和疫苗紧急注射不见明显效果,进一步增加了对猪呼吸道综合症的控制难度,使发病过程延长,短则1个月,长则2~3个月才能得到基本控制。
    1.2 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病期间,母猪可能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等;公猪可能出现跛行和睾丸炎等,进一步对 猪场生产造成影响。
    1.3 康复猪生长明显受阻,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升高,推迟上市10~30天,甚至出现突然死亡的情况,给 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4 发病猪群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均升高。由于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侵袭断奶后 仔猪,而此时猪群正处于母源抗体保护力下降,自身免疫没有完全建立,消化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尚未健全,又处于断奶应激和饲料更替时期,所以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病场的猪群发病率高达30%~70%,死淘率高达10%~30%。
    2 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生的环境因素
    环境尤其是猪舍小气候环境是造成猪呼吸道综合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工厂化 养猪的发展和一些旧式 猪场的改建和扩建,都逐渐形成了限位栏、产房、保育舍、生长发育舍等几个阶段饲养,各阶段又形成小单元生产模式,但是由于设计和建造不合理,促使了猪群发生呼吸道综合症。
    2.1 猪舍设计 猪舍高度、小单元内饲养密度、猪舍栋间距离、通风换气参数与气流风速设计不合理。通风换气、温湿度控制是舍内设计最重要的部分,舍内水气、氨、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微生物这些有害物质必须及时通过通风换气设备排出舍外,以免对猪群呼吸道造成刺激,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而引发猪呼吸道综合症;同时,在通风换气中还必须考虑到气流、风速等因素,在高气流风速下会引起猪的感冒、黄白痢、关节炎、传染性呼吸道病等。
    2.2 舍内猪粪处理 许多工厂化 养猪采用小单元舍内人工清粪,并在舍内设有暗沟用于猪粪尿的排出,由于舍内粪污处理设计不合理,再加上人工成本等因素,并不能保证每日将粪沟内的粪尿全部清除,结果暗沟内积有粪尿等排泄物,因此造成舍内空气中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含量进一步升高,增强了机体对病原体的易感性。猪舍内不良的空气损害了猪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清除作用,使呼吸道病原清除率下降,导致猪只咳嗽,日增重下降。
    2.3 生产区内不能实现真正的全进全出制
    全进全出的目的是使猪舍内下一批进人的猪群不能接触到上一批猪群所感染或携带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猪群的移出,舍内严格消毒,将下一批猪可能感染同一疾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从而切断疾病的传染链,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但由于设计和管理的因素,饲养员、兽医、人工授精员等在接触新进猪群的同时,也要接触其他类型的猪群,并且劳动工具也互相交叉使用,结果使各单元的消毒不彻底,因此达不到全进全出的目的。
    2.4 冬春季节猪舍通风换气不良 有些 猪场往往在冬春季节为了保温而把猪舍的门窗紧闭,造成猪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和新鲜空气缺乏,引起猪呼吸道正常防御机能受损而诱发病原体感染。另外在外界气温急剧变化时,如连续阴雨后突然晴天或昼夜温差超过5℃,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诱发病原体感染,所以在这些 猪场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 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
    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暴发后,在许多国家迅速传播,我国于1995年从国外引种时传人该病并迅速在全国流行和暴发,怀孕母猪感染后,流产、产死胎或产弱仔; 仔猪感染后出现呼吸道炎症、食欲不振、发热、腹式呼吸、免疫力下降等,此外对其他疫苗的免疫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因而也会导致其他继发性感染。
    3.2 猪2型圆环病毒(PCV-2)病 该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主要引起5~12周龄的断奶猪多系统衰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肤苍白、呼吸困难、厌食、精神沉郁等,有20%的病猪出现黄疸症状。在通风不良、过于拥挤、空气污浊、混养以及感染其他病原等因素时,病情会明显加重,一般病死率为10%~30%。剖检病死猪,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异常肿大,外观为灰白色或深浅不一的暗红色,切面为灰白色,如发生继发感染,则切面可见到出血、化脓病变;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变化;肝、脾、肾、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对于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对有临床表现的猪,可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采用抗病毒制剂如黄芪多糖、新感清等治疗,可提高疗效。
    3.3 猪流感 该病竹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及冬季,气温的突然变化是该病的诱因,发病突然、传播快。病猪高热、流泪、鼻液增多,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呼吸困难。猪流感病毒能在鼻黏膜、扁桃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肺脏中繁殖,其中肺脏是主要靶器官,现在分离的猪流感病毒有H4N6、H3N2、H1N2与H1N1等毒株,其中H3N2与H1N1的协同流行,加重发病,在死亡病例中还常分离到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单纯的猪流感,应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再结合抗继发感染的抗菌药治疗,疗效很好。此外由于猪流感和人、禽流感有密切的关系,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变异后,可产生感染人、禽、猪的新毒株,因此,对猪流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意义。
    3.4 猪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Y)引起的,该病毒能损伤猪肺的防御体系,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猪只感染该病毒后呼吸困难、发热,有肺炎病变,并发猪流感时,病变更加严重,若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或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合并感染后,猪只发生死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出现高发后,由于猪伪狂犬病疫苗在母猪群的广泛应用,早期出观的流产和 仔猪发热、腹泻、呼吸困难、神经症状等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于生长育肥猪,常出现呼吸道症状。
    4 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
    4.1 副猪嗜血杆菌病 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 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由于国内生产工艺的改变,饲养技术的调整不多,引种频繁及 猪场综合防疫制度实施不力,使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该病菌可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感染2周至4月龄的猪,临床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甚至拒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腹膜、心包膜和胸膜等可见浆液性、出血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急性感染后,可出现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等。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常伴发其他细菌与病毒的感染,口服给药或注射抗生素防治可能无效,最好的预防方法是接种疫苗,但不同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之间缺乏交叉保护性,所以使用相同血清型菌株的疫苗对保护本地区猪群,控制该病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可能分离到的本地、本场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有计划的使用敏感药物,对控制该病和继发感染都是至关重要的。
    4.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外界环境因素对该病的发生影响很大,在气温骤变、潮湿、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等多种不良条件下,都可诱发该病,主要经咳嗽、喷嚏的飞沫和分泌物通过呼吸道感染。从猪肺、扁桃体、鼻腔分泌物可分离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在我国常见的血清型有1、5、7。急性和亚急性病例通常以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慢性病例多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特征。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接种地方流行的血清型疫苗和敏感药物防治。
    4.3 猪肺炎支原体病 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肺炎支原体为黏膜病原,粘附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的纤毛,损害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从而引起免疫抑制。单纯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只是造成轻度肺炎,肺呈肉样变,无痰干咳,呼吸急促等,死亡率较低,应用敏感药物易缓解气喘症状,但从最近几年的发病情况来看,支原体肺炎很少单一发生,特别是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相互影响共同感染是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4.4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该病通常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临床上出现化脓性鼻腔分泌物,鼻甲骨萎缩、扭曲等,生长发育缓慢,常协同发 生猪呼吸道综合症。从健康猪的肺中也能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虽然健康猪能有效地消除或抑制经鼻内或气管内接种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但应激(如气候、饲养条件剧变等)及一些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或呼吸道组织损伤,易继发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
    5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的 猪病死率越高。该病多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并且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 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浓度过大, 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均可促使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6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可发生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和亚急性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呼吸困难,多呈腹式呼吸,气喘急促,咳嗽,流鼻涕,眼分泌物增多,有结膜炎症状。转为慢性病例后,病猪咳嗽喘气,消瘦,生长缓慢,有的病猪皮肤发白,有的病猪腹泻,死亡率不高,但哺乳 仔猪多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有的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增高。
    7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剖检变化
    剖检病猪可见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多数病猪肺出血,呈橡皮样和花斑样病变,个别病猪肺有化脓灶,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有的病猪胸腔和腹腔内有许多纤维蛋白渗出,并造成粘连。少数病猪可见肝肿大、出血,肾有出血等病变。
    8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诊断原则
    发生该病时,应尽快采取病死猪的鼻黏膜、气管、肺、淋巴结以及病猪的血清或呼吸道分泌物等病料送有关兽医诊断中心进行细菌学和病毒学的分离鉴定,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血清学检验,弄清病原,以便指导防治,尽快扑灭疫情。
    9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防制措施
    9.1 控制环境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从 猪场选址和猪舍设计着手, 猪场应尽量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位置。设计猪舍时,舍内高度和舍间距离要合理,从而保证舍内空气能自由流通。同时,在舍内也应安装适宜参数的换气设备、抽湿系统等,保证舍内有害气体以及粉尘、微生物等有害物质迅速排出舍外,从而降低猪呼吸道综个症的发病率。
    9.2 坚持自繁自养 猪场要实行隔离封闭式生产,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疫病从外部传入,如确实需要引入良种时,要从安全的 猪场选种并严格检疫,再远离生产区隔离观察1个月,并在隔离区做好相关病症的预防注射和药物预防,确定健康后方可进场混养。
    9.3 确实执行全进全出制 按照生产流程,从配种、妊娠、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全部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转群或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都要全面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进入新的猪群,避免交叉感染。产房和保育猪舍,每批 仔猪的日龄相差不要超过7天,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体的水平传播。目前在一些发病 猪场,保育舍中的 仔猪日龄相差20~30天或将病猪留下,同下一批保育猪同时饲养,为病原体的水平传播创造了条件,造成病情持续不断。
    9.4 饲养密度要合理 哺乳 仔猪和保育猪应保证每头有0.4平方米的生活空间,生长猪每头0.8平方米,成猪每头1.2平方米,每栏猪数8~10头为宜。确定适宜的饲养密度,可有效地控制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生。
    9.5 定期驱虫 蛔虫和鞭虫等体内寄生虫可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抵抗力下降,此外,肺丝虫和蛔幼虫可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病症。所以,在 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1周后,在饲料中应添加相关驱虫药,尤其是驱蠕虫药至关重要。 9.6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母猪生产前1个月左右或配种前必须接 种猪喘气病菌苗、蓝耳病疫苗、猪伪狂犬病疫苗和猪瘟疫苗。严重发病场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接种副猪嗜血杆菌苗、猪萎缩性鼻炎和巴氏杆菌二联苗、猪传染性胸腆肺炎疫苗等,以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减少母猪产房内排出病原对 仔猪的感染机会,同时提高母源抗体对 仔猪的被动免疫保护。此外,对于猪瘟,要进行超前免疫,以减少因呼吸道疾病的感染而继发猪瘟。
    10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治疗措施
    10.1 治疗原则 采用综合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中要重视联合用药,如抗病毒药与广谱抗菌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之间的联合使用等。并随时根据病猪症状的变化情况更换治疗用药,防止出现耐药性。猪呼吸道综合症发生时往往是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所以,尽管选用针对致病菌的敏感药物,其病情也要持续7~10天。而一些 猪场对此认识不足,希望1~2天解决问题,结果频繁更换药物,使应有的药效得不到正常发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临床治愈后最好再坚持用药2天,以免疾病出现反复。
    10.2 治疗方法 猪场一旦发生呼吸道综合症,对发病猪治疗的同时,必须对未发病猪群进行下列药物防治,也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确定本场的用药方案。
    10.2.1 哺乳 仔猪出生后分别于3、7、12日龄用呼必康饮水一次,对防制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10.2.2 保育猪群,可在饲料中加入泰乐菌素与金霉素,或者加入喘咳停与氟必康,拌料均匀后连续饲喂2周。
    10.2.3 母猪和生长猪群,可在饲料中加入安特威与泰乐菌素或者喘咳停与金霉素,拌料均匀后连续饲喂7天,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探讨 思考 呼吸道 感染 综合症 发生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