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农户用病猪住过的猪圈再养猪,结果猪再次发病,甚至死亡,损失严重。为此,必须将圈舍消毒后再养猪。消毒方法如下:
猪舍消毒
先将圈舍清扫干净,再用20%的石灰乳或3%的热烧碱水、20%的漂白粉进行消毒。消毒的次序为墙壁、圈栏、门窗、食槽、地面、用具及门口地面。消毒药水可用扫帚涂刷,最好用喷雾器喷洒。消毒完毕,猪圈设有门窗的应关闭2小时~3小时再打开,同时将食槽及地面用清水冲洗干净。
土壤消毒
泥土地面应先清除粪便、垫草等污物,然后再将上面的一层泥土铲除,最后用20%的漂白粉或20%的石灰乳、3%热烧碱水浇洒。
粪便及污水消毒
少量的粪便、垫草等可以深埋。粪便的数量如果较多,可用发酵法来消毒。方法是在离猪舍稍远的地方挖一浅沟,深约
病猪舍的污水,数量较少时可浇在粪便内一起发酵消毒;数量很多时可在污水总量中加入2%的生石灰粉或0.2%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进入冬季以来,猪的腹泻病逐渐增多,除了以往的黄白痢、猪痢疾、伤寒等还有病毒性腹泻比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现将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治措施做以下介绍,以便客户在遇到这些病能及时控制病情,及时治疗。
1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但以仔猪多发,其它年龄的猪症状较轻,均易恢复。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冬季。
2 临床症状
主要以排水样便、呕吐、脱水为特征。
2.1 仔猪突然发病,初期出现呕吐继而剧烈腹泻,粪便黄绿、灰白、灰黄色,常见未消化的乳凝块。
2.2 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口渴、明显脱水、迅速消瘦。
2.3 部分病猪体温短期升高,很快降低至常温以下,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年龄较大的猪也可见食欲下降,腹泻死亡。
3、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
病死猪的尸体可见明显脱水,皮下干燥;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轻度出血或充血;肠管膨满扩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凝乳块;肠绒毛委缩,肠壁变薄,弹性降低。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如确诊需要实验室诊断。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饲料质量良好,防发霉,变质,以免母猪通过初乳传播给仔猪,使其拉痢,注意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的猪群保暖。
5.2 加强免疫
妊娠母猪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此种病的疫苗,然后保证仔猪吃足初乳,使仔猪获得比较高的抗体。
5.3 注意卫生消毒
严禁外来车辆的进入,空气净化,不被病毒细菌等感染,减少猪只发病机会,正常情况每周消毒1次;如有疫情坚持每天消毒,可用郑州赛科药业生产的"赛洁"和河南正好兽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百毒消"交替使用。
6 治疗措施
最好先排毒再止泻,以便达到满意的效果。
全群停食口服排毒止泻饮剂进行排毒,24小时以后用鲜尔康
养猪生产中,断奶仔猪腹泻的问题相当普遍,也令养殖户头痛。断奶仔猪腹泻率在20%~30%。一般情况下,断奶后3天~5天的腹泻率为0.6%;而8天~13天腹泻更加严重,腹泻率达32%左右。该病造成的死亡率可达10%~20%,即使病愈,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推迟出栏时间,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要控制仔猪腹泻,必须多方出击,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有效。
断奶仔猪腹泻的起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大肠杆菌通过菌毛/黏附素(细菌表面头发样结构)黏附/定居肠上皮细胞,并产生肠毒素,后者使水和电解液大量流入肠内,从而引起特征性的临床症状。黏附素和肠毒素的某几种组合更多地与新生仔猪腹泻相关,而这些毒力因子的组合可因地区不同而异。
缺铁性腹泻。由于妊娠母猪对无机盐胎儿的“胎盘屏障”作用限制了母体铁质向胎儿的传递,致使初生仔猪体内储铁量不足,初生仔猪体内铁的储量约
仔猪补料诱导性腹泻
(1)饲料抗原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哺乳仔猪母奶提供抗体维持其免疫功能。断奶后,母体抗体停止供应,而仔猪自身主动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疾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日粮抗原导致仔猪免疫高敏感性,容易感染病原菌,引起腹泻发生。
(2)胃酸分泌不足,部分饲料无法消化。由于仔猪在出生后4周内胃酸分泌很少,即使到12周,其胃酸分泌量也难以补偿饲料对仔猪胃内环境的缓冲效应。所以,28日龄断奶体重约
断奶应激导致仔猪消化吸收功能紊乱。断奶是畜体环境和营养等各外界因素在短时间内发生突然变化的综合体,日粮同原来的流体变为固体颗粒型,作为主要能源的乳脂为各种淀粉所取代,易消化的乳蛋白为不易消化的植物蛋白所取代(多以大豆蛋白为主),所有这些应激因素均对仔猪生理等各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仔猪采食量突然降低,肠壁发生损伤,这为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繁殖,为腹泻等消化紊乱病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尤其是环境应激,如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饲喂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均会引起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
肠道发生的免疫反应
仔猪断奶后即切断了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的来源,但由于主动免疫,尤其是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还未完全有效地建立起来,IgA+B细胞占主要地位要在4周龄时才能达到成年猪水平,而IgM+细胞要到3月龄~4月龄才达到成年猪水平。一旦开始饲喂含有大量植物蛋白的玉米-豆粕型日粮,断奶仔猪就会发生肠道免疫反应,出现腹泻现象。
研究表明,在引起仔猪腹泻的诸多因素中,原发性因素并不是大肠杆菌,而是由于断奶过程中的应激(尤其是采食了大量的植物蛋白这类的抗原)影响肠道和黏膜免疫系统的改变,小肠绒毛变短,微生态平衡打破。造成了肠道的损伤,使胃肠酶水平和吸收能力下降。新生仔猪肠道有一种“记忆”细胞,它能识别抗原并与之反应,当断奶仔猪接触到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植物蛋白时,就会发生免疫反应,以消除抗原的危害。但是,当断奶仔猪长期接触这些日粮中的抗原,日粮的抗原物质达到一定量或作用时间后,仔猪就会产生免疫耐受力,从此对这种抗原不再反应。在仔猪没有适应日粮中的抗原或者肠道未产生免疫耐力之前,这种日粮仍会引起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病的鉴别
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导致仔猪腹泻的最常见因素是大肠杆菌病、低血糖症、传染性胃肠炎(TGE)、梭菌性肠炎(CE)、球虫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RE),这六种疾病是断奶前仔猪腹泻病的主要病因。此外,不常发生的某些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腹泻的还有类圆线虫侵袭、猪痢疾(SD)、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病;伪狂犬病(PR)和弓形虫病也能引起仔猪腹泻,但腹泻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散播速度判断
暴发性腹泻并迅速传播的病症常与病毒感染有关。隐性发生、缓慢传播、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腹泻症的多见于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病。
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根据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第1天或第2天发生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低血糖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日龄~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和猪丹毒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大肠杆菌和无乳症引起的腹泻除见于生后头几天,也常见于3周龄的仔猪。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和伪狂犬病的典型特征。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剖检发生腹泻的猪,应重点检查三个部位:一是检查肠系膜内的乳糜管,其内有无脂肪可反映出疾病能否引起绒毛萎缩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传染性胃肠炎的突出变化是乳糜管内没有脂肪,这种现象在轮状病毒性肠炎则不一定见到,而大肠杆菌病则不影响肠道吸收脂肪的能力。二是检查肠的浆膜面是否变红(梭菌感染)或透明(传染性胃肠炎)。三是检查黏膜面是否有出血点或明显的出血(梭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和纤维性坏死性膜,膜可能为固膜性的(球虫病、慢性梭菌性肠炎)或出血性的(急性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仔猪腹泻用药三步骤
一、对仔猪腹泻或黄痢、白痢的预防及始发期的用药
可用基因工程疫苗K88、K99在母猪临产前40天、20天各注射1次,以预防仔猪腹泻、黄痢和白痢。同时,猪圈场地消毒要制度化,可每隔7天用百毒杀或3%的来苏儿液消毒1次。对始发期的仔猪腹泻或黄痢、白痢,有以下3种用药方式:
(一)用庆大霉素与痢菌净混合肌注。8~15公斤重的仔猪用庆大霉素8万~16万国际单位,痢菌净3.5毫升,每天2次,连注3天。不见好转的,可适当增大剂量,并加入病毒灵肌注。对仔猪愈后4~5天又复发的,可改用重泻康或泻立停(均为5毫升)肌注。
(二)在适口的饲料中添加止痢王,10公斤以下的仔猪每头服6克,即每10头仔猪服1包,每天1次;10公斤以上的,每头服12克,即5头服1包,每天1次,连服2天。
(三)每头仔猪用氟哌酸粉0.1克。
二、对仔猪腹泻用药无效应换药对仔猪腹泻或黄痢、白痢连续治疗4~5天仍未见明显疗效,可改用如下药物:
(一)用5%的葡萄糖液250毫升掺红霉素25万国际单位静脉注射。
(二)输液5小时后,用病毒灵5毫升,板蓝根注射液10毫升一次性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注3天。也可用鲜板蓝根,每头猪用500克,加水1公斤煎汁,将其滤液分成4头份,给病仔猪喂服,每次1头份,每天2次,连服2天。
(三)输液5小时后,还可考虑改用氨苄西林钠(每次用药0.5~1克)和新高效畜宝康(Ⅱ代,每次2~3毫升)分别肌注,每天2次,连注3天。
三、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腹泻或黄痢、白痢的用药
(一)用5%的葡萄糖液掺红霉素25万国际单位静脉滴注。
(二)输液5小时后,再用三七二、3A分别于病猪颈部两侧同时肌注(剂量按说明书用量增加30%),每天2次,连注2天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