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猪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猪场免疫失败的问题日益严重。免疫失败( vaccination failure)就是进行了免疫,但猪群或猪只不能获得抵抗感染的足够保护力,发生临床型疾病, 甚至仍然发生相应的亚临床型疾病。免疫后猪群或猪只抗体水平或细胞免疫水平不能达标,保持持续性感染带毒状态,都属于免疫失败。 接种疫(菌)苗后猪群发病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某些因素造成疫(菌)苗免疫失效;接种时猪群处于该病的潜伏期;猪群生理状况不佳,使它对疫(菌)苗注射无应答或应答过度;猪只受到过致病力较强的感染因子作用(Straw等,1999)。 一、免疫剂量不足,疫苗中病毒株免疫原性差 导致免疫剂量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保存不当实验证明,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在。0~8℃条件下只能保存6个月,,若放在25℃条件下,至多10天即失去效力。一些冻于苗在27℃条件下,至多10天即失去效力。一些冻干苗在27℃条件下保存1周后有20%不合格,保存2周后有60%不合格。含氢氧化铝胶的灭活苗冻结后其免疫力降低。 2.运输不当 未坚持“苗随冰行,苗完冰未化”的疫(菌)苗运输原则,特别是在高温天气往往使疫(菌)苗失效。 3.疫(菌)苗稀释不当 有些疫(菌)苗和稀释液内可能含有可灭活其他弱毒苗的防腐剂,在同一支注射器内混合使用多种疫(菌)苗,就会导致活苗失活。另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稀释液的pH超过7时很容易失活。稀释的疫(菌)苗在使用前未振摇均匀,稀释后未及时使用也会使疫(菌)苗失活。 4.选用针头不当 如给小猪群注射使用孔径大的针头,药液容易溢出;给大、中猪群注射使用针头过短,疫(菌)苗停留在皮下脂肪内,不能直接进入肌层,则不能发挥抗原的效力。 5.注射部位消毒不当 涂搽酒精、碘液配过多,或使用5%以上的碘酊消毒皮肤,对活疫苗有破坏作用;包裹注射针头外的棉花酒精湿度过大,酒精渗进针孔也能损坏活疫苗活力。使用其他化学消毒剂处理过的注射器或针头,如果有残留消毒剂,也会使弱毒苗灭活(刘旭银等,1 999)。 6.疫苗中病毒株、抗原的免疫原性差 如机体对口蹄疫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较弱,新形成的口蹄疫病毒粒子时常可逃脱抗体,进入机体免疫系统,导致持续性感染。 二、疫(菌)苗毒株(或菌株)的血清型不包括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或亚型 目前发现,口蹄疫病毒有7个血清型,80多个亚型,病毒易变异,新的亚型在不断出现,且型间无交叉保护,型内各亚型间也仅有部分交叉保护。若口蹄疫疫苗毒株的血清亚型,不包含正在流行的口蹄疫病毒的血清亚型,则可引起免疫失败。 目前,已发现猪的A型流感病毒HA有15个亚型,NA有9个亚型,已分离到的有H4N6、H3N2、HIN2和HIN1等毒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至少有12个血清型(在亚洲优势血清型为2和5,我国为1、5、7型等);副猪嗜血杆菌至少有15个血清型;猪链球菌荚膜抗原血清型有35种以上(大多数致病性血清型为1~9型)。由于病原含有多个血清型,防制猪流感、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的疫苗或菌苗,应包含当地流行的血清型。如果疫苗毒株(或菌株)的血清型不包括流行病原的血清型,则必定引起免疫失败。因此,必要时可使用自家灭活苗进行防制。 三、佐剂应用不合理。忽视黏膜免疫 通过给猪群皮下或肌内注射不含佐剂或含一般佐剂的灭活苗(包括油苗),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IgM和IgG廷抗体,但引起的细胞免疫较弱,保护黏膜表面的IgA生成很少,不能控制肠道、呼吸道、乳腺、生殖道部位等黏膜表面的感染。控制黏膜表面感染,需要依靠细胞免疫和分泌型IgA的作用。使用弱毒苗或高效佐剂的死苗,则可引起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如一些国外公司目前所生产的猪支原体肺炎灭活菌苗就可引起细胞免疫,起到保护作用。据报道,给猪接种猪链球菌灭活菌苗,对抵抗相同血清型致病性猪链球菌攻毒感染的保护率很低或无效。由于细胞免疫在抵抗猪链球菌感染中也起到很大作用,因此防制猪链球菌病必须接种相同血清型猪链球菌弱毒活菌苗。另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或猪副嗜血杆菌病等菌苗的免疫效果也受佐剂影响。 四、疫苗的污染 目前,已发现有些疫病是通过接种疫苗而暴发的,如使用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污染的小牛血清制作的弱毒苗,可导致猪群感染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若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污染了猪瘟疫苗,则可抑制猪体内猪瘟病毒中和抗体的产生。 五、强毒株流行 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病原发生变异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如妊娠母猪感染猪瘟强毒株、野毒株后,病毒可通过胎盘,造成乳猪在出生前即被感染,发生乳猪猪瘟。 另外,由于动物群体免疫压力,动物群中流行毒株由于逃脱中和抗体的作用可发生抗原漂移,如猪A型流感病毒含有8个独立的RNA节段,如果有2种毒株共同感染1个个体,在复制时它们就可交换彼此的RNA节段,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含有来自不同亲本基因的新毒株,发生抗原转变,这就是世界各地不同时期流行猪流感病毒H—哑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六、免疫程序不合理 1.给妊娠母猪接种弱毒菌苗,弱毒苗有可能进人胎儿体内,由于此时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结果导致免疫耐受和持续感染,引起流产、死胎或畸形,这种情况曾见于某些猪丹毒菌苗。 二二钩猪群遭受感染,那么这时疫苗还未诱导免疫力产生,猪群就会发生临床疫病,表现为疫苗免疫失败。由于疾病症状通常在接种后不久出现,人们就会误以为是由疫(菌)苗毒(菌)导致的发病。 3.未及时检测猪群免疫力,对接种后未产生保护性免疫力、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值的猪只未进行及时补免,造成免疫空白,一旦强毒感染,就会导致发病。 4.给不健康的猪群接种,猪只不能产生抵抗感染的足够免疫力。 5.未选用合适的疫苗,如在猪瘟强毒流行地区,给猪免疫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三联苗,由于猪瘟病毒的免疫剂量较小,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制定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疫情、猪群免疫状态和本场饲养管理等,做好猪瘟母源抗体水平监测,以确定首免时间。定期监测猪群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等的血清抗体,以确定猪群群体免疫力和野毒感染情况,为制等免疫程序提供依据。猪群的免疫接种时间应在疫病流行之前进行,另外要注意猪群的抗体水平,包括母源抗体水平。如果猪群存在较高水平的抗体,会极大地影响疫(菌)苗免疫效果。 据卓宜恒( 1990 )报道,仔猪1日龄中和抗体滴度在1:512以上,10日龄时中和抗体滴度在l,128以上,15日龄下降至1,64以上,这期间保护率为100%;20日龄抗体滴度下降至1:32,保护率为75%,此时为免疫的临界线;30日龄时抗体滴度下降至1,16以下,无免疫力。如果新生仔猪有母源抗体存在,且抗体水平未降至适当水平(中和抗体滴度为1,32),此时给仔猪接种疫苗,会造成母源抗体封闭,破坏仔猪机体的被动免疫,从而发生猪瘟。也有的仔猪在21~25日龄接种了疫苗,从此再未免疫接种,由于仔猪体内尚残留部分母源抗体,干扰疫(菌)苗免疫力,则会由于免疫时间较短,抵抗不住里予毒的侵袭而患病,导致免疫失败。 七、猪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1. 由于自身的免疫抑制 如发生遗传性免疫抑制疾病等,猪只衰老也可导致免疫抑制。 2. 由于营养性免疫抑制 如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刘宝全,1 994);而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或硒,可提高猪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 3. 由于毒物与毒素所引起的免疫抑制 霉菌毒素、重金属、工业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等可损害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即使在不使猪群发生中毒症状的剂量下,也能使猪群发生感染性疾病( Koller,1979 )。如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可降低猪对猪瘟的免疫力,并由于继发沙门氏菌病而加重临床症状,增加口腔接种猪痢疾密螺旋体的易感性(Joens等,1981) 。 4.由于药物所引起的免疫抑制 免疫接种期间如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如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氯霉素(抗菌药)等,可导致免疫抑制。因此,要限制使用可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特别是在机体免疫接种期间。在免疫时可适当选用免疫增强剂,如肌内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针剂,或一些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制剂等。 5.由于环境应激所引起的免疫抑制 各种应激因素,如过冷、过热、拥挤;捕捉、混群、断奶、限饲、运输、噪声和保定均可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升高,抑制猪群免疫功能( Kelley,1985),此时,以产生高水平抗体为目的的多次免疫,会使猪群生产力下降。 6. 由于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免疫抑制 引起免疫抑制的感染因素很多,如猪肺炎支原体感染损害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引起单核细胞流入细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引起免疫抑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损伤猪体的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特别是对肺脏,可感染肺泡巨噬细胞或单核细胞,引起免疫抑制。人工感染猪Ⅱ型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可出现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 PMWS)。在免疫猪肺炎支原体时或免疫之后,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将降低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效果。猪伪狂犬病病毒能损伤猪肺脏的防御体系,可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进行复制,并损害其杀菌和细胞毒功能。猪细小病毒可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化能力(Harding和Molitor,1988)。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有毒性(Tarigan等,1994)。 7.由于免疫前已感染了所免疫预防浓移“他疾病,降低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疫(菌)苗接种的应答能力。猪群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时,猪群不能充分对免疫接种做出应答,甚至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低致病性的微生物或弱毒疫苗也能引起猪群发病,使猪群发生难以控制的复发性疾病和多种疾病综合征,猪只死亡率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必要时应使用灭活苗免疫。 八、免疫干扰 1. 已有抗体和细胞免疫的干扰 母源抗体的存在,可使仔猪在一定时间内被动地得到保护,但又会给免疫接种带来影响。一般情况下,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为:猪瘟18~74d,平均60d左右;猪丹毒90d左右;猪肺疫60~75d;猪伪狂犬病21~28d;猪细小病毒14~28周。在此期间接种疫苗,由于抗体的中和、吸附作用,不能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导致免疫失败。但在母源抗体完全消失后再接种疫苗,又增加了仔猪感染病原的风险(刘旭银等,1 999)。 当前采用的猪瘟初乳前免疫(超前免疫、零时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立即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接种1次,接种后1~2h可哺乳,到60~65日龄时,再强化免疫1次(4头份/只),可极好地解决仔猪猪瘟病毒母源抗体的干扰问题。 2.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 同时免疫两种或多种弱毒苗,往往会产生干扰现象。干扰的原因可能包括两方面:一是两种病毒感染的受体相似或相等,产生竞争作用;二是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干扰素,影响另一种病毒的复制。 3. 药物的干扰 在使用由细菌制成的活苗如巴氏杆菌菌苗、猪丹毒杆菌菌苗)时,猪群在接种前后10天内使用(包括拌料)敏感的抗菌类药物(包括敏感的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易造成免疫失败。将病毒苗与弱毒菌苗混合使用,若病毒苗中加有抗生素则可杀死弱毒菌苗,从而导致免疫失败。在使用活菌制剂(包括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弱毒苗)的前后10天内,应避免给予猪只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饮水中添加或肌内注射等),若饲料中有敏感的抗菌药,则免疫时应选用适宜的灭活菌苗,而不能用活菌苗。 九、免疫耐受发生 特异性免疫耐受后对疫苗病毒感染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受到野毒感染后可发病。如仔猪胚胎在妊娠早期发生先天性感染,产后仔猪对猪瘟病毒具有免疫耐受现象,以后只有遭到猪瘟强毒感染才会发生猪瘟。 十、免疫麻痹 使用疫苗的免疫剂量过大,机体免疫应答就会受到抑制,发生免疫麻痹。超大剂量活疫苗感染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甚至可导致猪只发生临床疾病。 总之,猪群的免疫效果受疫苗、猪群、病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防制猪病不能期望单纯依赖疫苗提供10%的保护率,只有结合其他防制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疫(菌)苗的作用,避免免疫失败。 十一、疫苗的实施技术应用问题 例如猪瘟免疫失败。中监所丘惠森专家曾著文,实验确凿证实, “免疫接种我国研制猪瘟疫苗不但能抵抗所有猪瘟野毒株的攻击,完全保护,而且在受到野毒攻击后,能完全抑制猪瘟野毒在体内的复制,证明中国兔化弱毒疫苗完全有效,可以放心使用。”由此可见, “免疫失败现象”是和疫苗保存、运输、注入猪体内的效价是否达标了等诸多因素有关的。首先必须提高对免疫注射技术与重大意义的认识,免疫接种是否按技术标准操作,是关系预防猪瘟成功与失败重中之重的关键技术,绝对不能忽视小看一针一剂的操作技术,它是决定猪场控制猪瘟发生和流行的重大技术措施。据调查,第一线亲自操作人员基本不了解接种操作规程,任意打一针不管注入剂量是否准确。(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