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影响猪场经济效益因素分析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因素很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的企业难以影响市场的发展,但除市场之外的许多因素则,可以通过企业自身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从中争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现就热应激、疾病、霉菌毒素 污染 、饲料浪费等四个常见的因素对猪场经济效益的影响作如下分析。
1 热应激因素猪属恒温动物,其生产性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由于猪的汗腺不发达,通过皮肤蒸发散发的热量不多,厚厚的皮下脂肪阻止了体热的散发,因此成年猪不受热,所以在炎热的季节,成年猪是很容易发生热应激,使各项生产指标下降。
仔猪出生的最初二天,对环境温度要求为 35℃,一周后降至29℃;断奶仔猪要求21~24℃,生长育肥和公、母猪为15~25℃,在上述温度范围内猪体舒适,此时,饲料报酬、生长速度、抗病力等处于最佳状态。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猪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散热或是减少采食量从而减少体热以保持体温恒定。否则就会引起体温升高,导致猪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发生一系列变化,引起热应激。
猪热应激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采食减少,喜欢饮水及滚粪尿,生长缓慢;公猪则性欲减弱,精液量减少,精子活力低下,甚至出现不同比例的死精;后备母猪初情期延迟或发情不明显;断奶母猪推迟发情甚至不发情,受胎率下降。有资料表明:当气温达到 32℃以上时,配种的母猪受胎率会下降约10~40%,一些猪表现屡配不孕、早期(配种后20~30天)流产;由于配种后一周内和附植期内(受胎后11~20天)的胚胎对热特别敏感,高温会使胚胎数显著减少,导致产仔数下降。而另一个重大的损失是,哺乳母猪由于热应激,采食量下降致泌乳量降低,乳猪因缺乏母乳发生营养不良性下痢,致使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仔猪断奶体重小;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临产母猪因无名高热而死亡;热应激也能降低猪的免疫机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
解决办法可以有:
1.1 新建猪场选址时应位于通风开阔地带,背靠山,坐北朝南;在南方地区,配种怀孕、生长育成舍宜建成开放式猪舍,配种怀孕、分娩舍使用杉树皮做屋顶乃是首选,也可于育成舍每一个猪栏内建一个水池供猪只玩耍。在北方地区,封闭式猪舍可以建有通风地窗,同时配置通风设备用于夏季通风,屋顶用瓦片覆盖隔热层等。
1.2 旧的铁皮屋顶猪舍可加装吊顶,并采取安装风扇等机械通风措施促进空气流动,降低空气湿度,带走舍内热量。
1.3 水冷降温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猪舍屋顶安装喷水降温系统或人工洒水降温,可有效降低猪舍内过高的温度;对于单体限位栏和分娩舍高床饲养母猪,可用滴水降温系统,滴水器安装在猪颈部上方,以每分钟30~60滴的速度,为防过于潮湿,分娩舍应配套安装风扇。生长育成舍采用喷雾降温系统配套安装风扇。水帘降温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降温方法,分为正向通风和负压抽风两种方式。此法可使舍温降低3~7℃,当空气越干燥,温度越高时效果越显著,更为有利的是还可以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但安装及运营成本高,目前多用于公猪站、配种妊娠舍和分娩舍。
1.4 改善饲养管理,调整饲料配方。适当降低饲粮粗纤维水平、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调高脂肪、粗蛋白的含量,此外增加饲料中维生素C(200~500 mg/kg)和维生素E(200mg/kg),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增加采食量和日增重;减少猪只饲养密度,采用湿喂和增加饲喂次数;哺乳母猪实行清晨、傍晚、夜间饲喂;母猪用前列腺素调整到晚间同期分娩,使母猪分娩后能在凉爽的夜晚充分休息,体力及时得到恢复;母猪配种时间安排到清晨和傍晚,尤其是实行本交的猪场更重要。
1.5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在高温环境中,添加一些药物如“适可耐”,调节猪体细胞内外离子平衡,改善机体免疫机能,增加猪的适应性和抵抗外界应激的能力,从而缓解猪的热应激。
1.6 加强消毒工作,夏季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通过加强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对猪体的攻击量,使猪体少受来自病菌侵袭的应激。
2 疾病因素
疾病仍然是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呼吸系统疾病会降低生产和产肉量10~50%。
进入 1999年以来,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占据猪场疾病的主导位置,引起呼吸道病的病原很多,原发性病原如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继发性病原如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
在前几年,猪群发病一般由上述病原组合引起,很多时候病症表现得十分接近,临床难以确诊。经过几年的演变后,目前我国猪病的病原较以前简单,呼吸系统疾病依然占主要地位,猪病的原发性病原多集中在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病毒和猪流感病毒为主;而继发性病原多集中在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上,原因可能是在大量使用药物后,肺炎支原体、猪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被控制了。伪狂犬病则由于广泛用疫苗得到一定控制,发病的机率也大为降低了,而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 用 拌料给药的方式来控制是不理想的,尤其是猪群发病时,必须肌肉注射才能快速有效控制,因而仍然是主要继发性病原。
目前在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和猪流感疫苗效果还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好疫病的控制,笔者有如下几点意见:
2.1 饲养环境控制仍然是第一要素 在猪场猪舍既定的情况下,我们要从各方面改善现有猪舍环境方面着手,如:加装通风设备,保持分娩、保育舍的干燥,防止湿度过大;做好春、秋、冬季的保温和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及时地清除舍内猪粪、减少转群转栏、疫苗注射等应激因素;降低存栏密度;饲料品种力求稳定,每批猪的饲料过渡要充分;及时清除病猪,使之远离健康猪群,保育舍尽可能利用夏季进行一次清空净化至少3天。
2.2 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猪场的防护隔离措施是必要的,禁止外来人员特别是出入屠宰场人员进入猪舍,出猪台要远离猪舍,有条件的可建在生产区外,用场内专用运输车辆把外销猪只运送到出猪台,避免猪场猪舍生产人员与一切外来运猪车辆接触,阻断疫病传入的最危险渠道;消毒工作更加必要,在彻底清扫后,适当加大消毒密度,如每周3次,可以大幅度降低环境中病原的量,从而减轻了猪群感染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有如 PCV 2 等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消毒时应选择新型的消毒剂如复合醛之类。
2.3 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和免疫监测工作 适当而合理的免疫是防制疫病的关键措施之一。疫苗要用得合理, 过频、过多地乱用疫苗,反而会导致猪群群体免疫水平不稳定。对于猪场内 曾经发生过的或者威胁大的疾病,使用疫苗预防是必要的,除非疫苗的效果不好。种群的基础免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年的 7、8、9月应避免种群的统一免疫;实行统一免疫的疫苗要注意后备猪免疫的接轨,避免同一种疫苗的免疫间隔过长或过短;实行产前免疫的疫苗一定要注意一些屡配不孕母猪的免疫间隔,这部分猪往往会因为没有及时注苗而成为易感猪群,当病原入侵时首先发病;对初产母猪要实行二针加强免疫;在对猪群做好免疫注射的同时不能忘记免疫监测工作,只注重猪群的免疫不重视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是不科学的。相当部分猪场一旦免疫后发生疾病,就埋怨疫苗不行,从不怀疑操作是否正确、或者从不会想到猪群会因为处于亚健康状态下进行疫苗免疫会导致免疫水平老上不去等等的问题。所以在注射疫苗后20天左右抽血检测免疫抗体来衡量疫苗免疫效果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2.4 有目的地净化一些猪病,达到净化或重建健康猪群的目的 呼吸系统疾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多病原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一些容易控制和清除的疾病,我们有必要做好清除和净化控制工作,以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控制。容易清除的疾病如伪狂犬、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易于控制的病如猪瘟,支原体病及各种细菌性疾病。
伪狂犬病的净化 美国已经成功清除本病,在国内也有成功清除本病的案例。伪狂犬病的净化有几点关键措施:一是选用质量过关的基因缺失疫苗给种猪群实行高密度的接种,每3个月统一免疫注射一次,目的是减少带毒种猪的排毒和阻止免疫感染后发病。二是坚持上述方法二年后检测种猪群gE抗体,阳性者给予淘汰。三是所有后备猪必须经检测阴性者方可以入群,四是在净化本病后不可放弃免疫。
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的控制 控制本病的技术要点是:a、一次引入足够4个月后使用的从未感染本病的后备猪,也可以使用本场身留后备猪,然后在至少6个月内停止引入任何猪只;b、确定引入或身留后备猪感染本场病毒(检测血清呈阳性);c、在场外用本病抗体阴性后备母猪配种,等到没有阳性母猪和断奶仔猪出现时转入分娩舍;d、每月监测母猪抗体看有否出现滴度下降或转阴,同时监测母猪有否产出抗体阴性断奶仔猪。
2.5 使用药物控制细菌性疾病 采用短期高剂量“脉冲式”给药方法,预防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生产母猪于产前、产后各5~7天用80%泰妙菌素125克+强力毒素200克/吨或加康4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拌料喂饲;仔猪在断奶前一周至断奶后三周用80%泰妙菌素125克+金霉素3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或加康4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拌料喂饲;后备母猪用用80%泰妙菌素125克+强力毒素200克/吨或加康400克+阿莫西林200克/吨拌料喂饲,可固定在每月上旬使用一周,喂至配种,育肥猪在13和17周龄各预防给药1周。
据笔者经验,在分娩保育舍采用拌料 +饮水给药方式更为有效,如在饲料中加入加康400克/吨,饮水中加入骏感克1000克/吨。但对于副猪嗜血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等疾病,在发病时必须使用肌注方法才能控制,一栏出现病猪时,同栏猪只全部注射,用阿莫西林或先锋霉素类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而猪霍乱沙门氏菌则用庆大霉素、小诺霉素或强力霉素注射治疗。
2.6 寄生虫的感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单独蚧螨的中等程度感染可引起高达7%的饲料浪费,此外还会引起母猪生产力下降,肉猪推迟10天出栏。虽然大部分猪场都十分重视驱虫,但由于没有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驱虫保健方案,驱虫效果往往不理想。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种猪群每年驱虫三次,仔猪50~60天龄驱虫一次,若进行驱虫保健之前猪场的寄生虫感染严重,则全场猪群除分娩舍仔猪外都要在同一时间内做一次驱虫保健,然后按原定方案坚持驱虫保健。
3 饲料中霉菌毒素 污染
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 10%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 饲料中霉菌毒素 污染对养猪生产影响的广泛性是显而易见的、严重的,但却有相当多的中小型猪场对 其危害认识 仍 不足,对此类问题不作处理或处理不足够,相当一部分猪场把脱霉剂当保健药一样使用,只在每批猪的饲料中定期添加,最终既浪费了钱财,又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当发生霉菌毒素中毒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时,猪场是会十分重视的,更会想尽办法处理,而对哪些难以发现的低剂量中毒经常是视而不见,却不知慢性中毒造成的损失往往会更多。 已知的对猪危害比较大的毒素有: 黄曲霉毒素(肝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雌激素) 、赭毒素(肾毒素)、 黄曲霉素类被认为是毒性最大,因为它们可引起肝中毒、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
3.1 黄曲霉毒素:猪饲喂了含黄曲霉毒素的日粮,可见采食量减少,被毛粗乱,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降低,黄疸,低蛋白血症等,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由最初精神沉郁、厌食,发展为贫血,腹水,黄疸和出血性腹泻;剖检病变主要在肝,呈淡褐色或陶土色;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变黄并纤维化。另一个主要危害是由于黄曲霉毒素损害猪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极容易并发各种传染病。
3.2 玉米赤霉烯酮:它是 主要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 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主要损害性成熟的公、母猪。可引后备母猪阴道炎,多表现为外阴和阴道肿胀、水肿,乳房早熟性发育,脱肛,经产母猪黄体滞留、不发情、早期胚胎死亡、假孕等。公猪则可见包皮增大,性欲降低,睾丸变小。
3.3 赭曲霉菌毒素:赭曲霉菌毒素是由赭曲霉和纯绿青霉产生的一种霉菌肾毒素。长期饲喂即使是低浓度赭曲霉菌毒素污染的日粮也可引起动 物烦躁 、尿频、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腹泻、厌食和脱水等症状。剖检可见肾苍白变硬等特征。
此外,由于霉菌毒素有累积作用,母猪长期吃入霉菌毒素污染的日粮,即使母猪能够耐受,也可以把体内霉菌毒素积蓄在乳汁中,被仔猪吸食后引至仔猪发生如顽固性下痢等疾病。
处理措施
把好原料购进,切莫因为便宜而购进劣质原料,当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时,马上更换饲料来源,对发病猪可加大饲料中复合维生素、硒等的量,并用抗生素及口服补液盐等药物来减少拉稀等症状。预防措施是至少在每年的 3至9月份在饲料中加入霉菌毒素吸附剂。最好是能在每批原料购进后检测霉菌毒素含量,然后以此为依据确定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添加量,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饲料浪费
每一个猪场内的饲料浪费是无可避免的,据本人多次试验统计,一般饲料浪费都在 3~20%之间,高床饲养的猪群,在24小时内看到采食槽下方地面的饲料分散平铺一层时,饲料的丢失率为3%。另一方面是饲料营养的浪费,由于工人不按规定投放饲料等原因,如用小猪料饲喂中猪,或怀孕母猪投放过多饲料等。以一个万头猪场计算,每减少1%的饲料浪费,相当于多创造了7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值得猪场老板仔细思考。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