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笔者实验室对305个猪场4637份血清和116份组织病料开展了蓝耳病(PRRS)相关检测。
其中血清样本ELISA抗体阳性率85.7%(IDEXX试剂盒,下同),98.7%的猪场蓝耳病阳性。蓝耳病标准株RT-PCR阳性率12.9%,变异株阳性率35.3%。
1.抗体检测
1.1 抗体阳性 提示机体感染过蓝耳病野毒(疫苗毒)或者是母源抗体(仔猪)。一般情况下,机体感染强毒产生的抗体较高。对于同一阶段的猪群,如果抗体水平适中、离散度小,一般蓝耳病比较稳定。
1.2 抗体阴性 提示机体未感染过野毒(或疫苗毒),或者刚刚感染野毒抗体尚未转阳(一般需要7~10天);还有一种情况是机体感染康复较长时间后,抗体水平已经下降至阴性。 对于蓝耳病,血清抗体水平高低不代表保护力大小。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单个样本的抗体水平,更要看整体的抗体水平、走势、离散度,同时结合免疫背景、日龄大小、生产临床等综合分析才有意义。
2.病原检测
2.1 病原RT-PCR阳性 检测到的可能是野毒或者疫苗毒,但猪群不一定发病。对于大多数猪场,仔猪在50~90日龄阶段容易检到PCR阳性猪。在成年猪或者胎儿体内如果检测到病原PCR阳性(排除疫苗因素),多是感染发病。
2.2 病原RT-PCR阴性 未检测到说明没有感染或者曾经感染过但已不排毒,也可能是样品中病原含量低、检测方法不敏感等。
2.3 病原ORF5测序 可以作为猪场蓝耳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基因同源性大小不能代表毒株间的交叉保护力,不建议作为筛选疫苗的唯一标准。
3.临床典型案例
3.1 阳性稳定场 对于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生产管理水平较高和生物安全措施好的猪场,一般情况下蓝耳病比较稳定。血清学检测显示,母猪群阳性带毒但不活跃,一般抗体S/P值低于2.5;仔猪阶段抗体水平随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保育后期或育成前期会感染蓝耳病病毒,但毒力较弱,抗体水平会有所上升,S/P值一般不超过3.0(多数在2.5以下)。
河南南阳某猪场(图1)采用两点式布局(母猪、育肥猪分开养),繁殖群闭群饲养(近2年未从外部引入后备猪),采用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蓝耳病比较稳定,生产成绩良好。
3.2 保育阶段或育肥前期发病场 由于猪舍全进全出和空舍消毒执行不到位、蓝耳病活疫苗使用不当、母猪群蓝耳病不稳定和转群应激等因素均可引起该阶段蓝耳病活跃、发病。多与伪狂犬、支原体、圆环病毒等混合感染,容易继发猪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病。血清学检测显示,发病猪群蓝耳病抗体水平呈急剧上升趋势,一般抗体S/P值高于2.5(部分高于3.0)。
河南许昌某猪场(图2)由于仔猪滥用蓝耳病疫苗,同时与伪狂犬混合感染,保育猪死淘率高达30%。采取暂停使用蓝耳病疫苗、伪狂犬疫苗强化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后,保育猪群健康逐渐恢复。
河南三门峡某猪场为种猪场(图3),由于育肥舍栏位紧张,做不到全进全出,再加上转群应激等因素,在育肥前期出现一过性(10天左右)的发热(个别表现喘气症状)。
3.3 蓝耳病暴发场 疫情多是从外部传入,由于引种不谨慎,滥用蓝耳病疫苗,后备猪隔离驯化不到位,运猪车辆消毒不严格等因素,导致全场暴发蓝耳病。繁殖区一般需要1~2个月恢复稳定。血清学检测显示,各阶段发病猪群蓝耳病抗体处于较高水平,抗体S/P值高于2.5(部分高于3.0)。
河南郑州某猪场(图4)从外部购入后备种猪后,由于没有做好隔离而散毒,造成本场猪群暴发蓝耳病,5个月后猪群完全恢复稳定。
3.4 后备种猪隔离驯化场 目的是防止后备种猪传入新的病毒(毒株);避免后备种猪进群后感染场内原有病毒而发病。一般至少需要隔离驯化2~3个月,等双方健康状况匹配后方可混群。国内猪场一般外购100日龄左右的后备种猪,然后进行隔离驯化。少数种猪场在保育阶段就选留后备种猪,选出的猪不进育肥场而直接进入后备场进行隔离驯化。
图5为洛阳某种猪场,在60日龄左右选留后备种猪后,直接转至后备猪专用场饲养,在90日龄开始驯化,200日龄左右检测达标后才能进繁殖群。
4.小结
关于蓝耳病的防控,实验室检测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现有疫苗保护力有限,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对蓝耳病进行管控。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等生物安全配套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努力满足猪群的需求;同时防控好伪狂犬病、喘气病、圆环病毒病等重要疾病,控制继发感染,科学使用蓝耳病疫苗。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