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进行科技创新,陈焕春院士提出六点建议:
1.品种问题。如何让国外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国际化?这是我们的首要问题。本地品种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抗病性强、肉质好、产仔数高、耐粗性好等优势,利用好这些优势,发展自己的本土品牌。
2.疾病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猪病比较复杂,而疾病防控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控制传染病角度,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动物。
3.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耕地面积较大,可利用的面积有44亿亩,植物蛋白较高的饲料还没有开发或发掘,所以发展空间很大。
4.营养问题。猪的饲养方式有三种,效率最高的当属精准化饲养,这样才能提高饲料转化率,如果能把这些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5.环保问题。我们应该处理好环境与养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食品加工的问题。产业化一直都是我们的目标,例如屠呦呦是青蒿素的发现者,但是我国的产量在世界占有率仅为3%-4%,就说明我国的产业链形成是相当落后的,发展的空间巨大。
从以上来看,我们在养殖业的各个方面都很落后,仅仅从养殖成本这一方面就高于西方国家30%-40%,如何降低成本,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陈焕春院士坦言,当前复杂的猪病可以用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呼吸”、“腹泻”、“繁殖”。猪场能够解决这三大问题,养猪的效益也就会得到显着提升。
“呼吸”是指现代养殖场的保育舍和肥猪舍的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保证立竿见影。
“腹泻”的重点是病毒性疾病中的轮状病毒,国外的腹泻比我们发现较晚,但是疫苗上市很快,最终他们有效地遏制住了,所以要健全我国疫苗审批制度。
“繁殖”是指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菌,但是这些都是疫苗可控的,所以我们要执行好疫苗的操作规程。
其次,陈焕春院士谈到了当前猪病的流行现状的特点:
1.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危害日趋严重。例如猪腹泻问题、伪狂犬、口蹄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2.免疫抑制疾病普遍存在,是影响猪群健康的隐患根源。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类疾病;其次是饲料霉变对猪群的危害不能忽视。使猪群产生免疫抑制,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普遍。主要有三种形式:(1)同种细菌、不同血清型之间;(2)病原之间的混合感染;(3)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协同感染。
4.常在菌、常发病,细菌性疫病在猪群发并致死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猪链球菌在各个阶段都会发生;同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也相当严重,在保育阶段,猪链球菌就经常跟猪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危害极大。另外、猪肺炎支原体、猪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等都是常在菌,这些病往往导致猪继发性的细菌死亡。所以大家要重视细菌病的预防。
5.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引发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例如A:过分依赖药物,全程滥用抗生素保健、治疗;B:分离致病菌耐药谱广,无药可治。所以我们应加大生物防控的力度。同时,在治疗前,最好能先分离出细菌,然后做药敏试验,再针对性地用药,这样就能提高用药的效果,也减少了耐药性的产生。
6.猪群疫病综合防控监测措施不配套。有些种猪终生带毒,不能康复,所以我们要完善综合免疫程序,做到有的放矢,少打针,少用药,走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生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