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猪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养猪业涉及到猪、饲料和人,关系到周围土壤、水体和空气。养猪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 1.1动物本身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动物本身对营养物质利用率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所以动物会排泄出大量的营养物质,对环境生态平衡造成威胁以致引起污染,包括土壤的营养累积、水体的污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1.1.1对水体及土壤的污染 一些未经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部分以粪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据初步计算,1头育肥猪平均每天产生的废物为5.46 L,1年排泄的总氮量达9.534 kg,磷达6.5 kg。并且每克猪粪污中还含有8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以及一定量的寄生虫卵等。大量有机物的排放使猪场污物中的BOD(生物需氧量)和 COD(化学需氧量)值急剧上升。据报道,某些地区猪场的BOD高达l 000~3 000 mg/l,COD高达2 000~3 000 mg/l,严重超出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BOD6~80 mg/l,COD l50~200 mg/l)。
此外,在生产中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药物残留及为提高猪生长速度而使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的超量部分也随猪粪尿排出体外;规模化猪场用于清洗消毒的化学消毒剂则直接进入污水。而养殖场数目和饲养密度的增加,造成很小的土地面积承载大量的粪尿,粪尿中含有较高的氮、磷、钾等营养素,进而造成营养物质的富集。粪尿中氮、磷等其它营养物质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使土地失去生产价值,引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中有毒成分增多、超标,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1.1.2对空气的污染 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等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臭主要来自粪便、污水、垫料、饲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消化道排出气体、皮脂腺、汗腺、外激素分泌物等。粪便排出后,里面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有短键脂肪酸和其它挥发性含氮、含碳、含硫化合物,会立即散发出来。猪场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酚、吲哚、粪臭素。甲烷和硫酸类等,也是对猪场自身环境和周围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分。这些物质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的有机物产生,在厌氧条件下分解释放出刺激性的特殊气味,高浓度存在时,会影响人畜健康。另外由于酶的作用,其中的尿素也很快转化为氨气排放出来。这些臭气能够强烈的刺激人和动物的眼、鼻、喉,引起养殖场周围空气的污染。
1.2饲料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饲料本身含有一些营养限制因子,如豆类中的蛋白酶抑制因子,麦类中的非淀粉多糖,糠麸类中的植酸磷等,这些抗营养因子的存在,限制了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不但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还会随动物的采食、排泄而最终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2.1植酸 在谷物饲料、谷物副产品和油饼中约有60%~75%的磷与肌醇结合形成植酸。由于猪体内缺乏有效利用磷的植酸酶以及对饲料中的蛋白质的利用率有限,导致饲料中大部分的氮和磷由粪尿排出体外。植酸能与阳离子如Ca2+、Mg2+.Zn2+、Cu2+等形成不溶性盐,使这些阳离子难以被动物所利用;同时植酸还常与消化酶、蛋白质、氨基酸和淀粉等物质结合,降低消化酶的活性,影响蛋白质、氨基酸和能量的消化和吸收。由于猪消化道中缺乏植酸酶,不能利用这些有机磷和其它营养物质。所以,这一方面要求人为增加饲料中的磷源;另一方面,植酸限制了这些营养物质的利用,降低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由粪便排出的养分增多,引起环境污染。
1.2.2非淀粉多糖(NSP) 非淀粉多糖(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主要存在于麦类饲料中,有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种。饲料中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如阿拉伯木聚糖、β―糖酶、甘露聚糖等),猪消化道缺乏相应的内源酶而难以将其降解,而且会增加消化道中食糜的粘稠度,进而阻止养分接近肠粘膜表面;同时,会减慢已消化养分向肠粘膜的扩散速度,而使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和吸收率都有所降低,在粪便中排出的养分增加。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1.2.3有毒有害物质潜在残留污染 目前,畜禽产品中绝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兽药、抗生素、激素、消毒药、农药等药物残留超标问题。造成药物残留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催眠镇静剂、激素或激素类物质,导致该类药物在猪肉产品中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二是长期超剂量使用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即使用量很少。也会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轻者皮肤过敏、瘙痒,重者出现急性血管性水肿和休克.甚至引起死亡:三是不规范用药或不遵守停药期,如超大剂量使用微量元素或在停药期前屠宰畜禽,长期超剂量的使用抗生素添加剂.会使动物体内细菌产生耐药性,人食用动物产品后出现了抗生素无法控制人体细菌感染的情况:
据网友了解到四是农药在饲料原料中的残留,农药的使用.特别是不按用药规程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极易造成天然农作物籽实、根、茎或叶中农药的大量残留。其中,在作物外皮、外壳及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部分高,而这些部分作为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不少饲料原料中含有较高的农药残留,使用这些饲料饲喂动物,畜产品中就会出现农药残留。目前,我国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出率很高,部分畜产品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安全食用标准。同时,这些药物随畜禽粪、尿排出,污染土壤和水源,从而污染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并通过人们的摄食转移富集到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
1.2.4高锌和高铜 铜、锌是动物生长、生产必需的微量元素。众多的试验证明高铜、高锌具有促生长作用。生产中一味追求过高的生长速度导致了饲料中过量的添加微量矿物元素,如铜、锌以及其它重金属元素如铬、镉等。饲料中高剂量的铜、锌大部分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一旦污染土壤会造成土壤板结:高剂量铜、锌的粪便一旦污染水源,将产生巨大危害,会降低水体白净能力,使水质恶化,水生物死亡;饲料中铜、锌等矿物质过多,还将对维生素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维生素的生物学效价下降:同时高铜还可造成动物肝脏铜蓄积,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会威胁到人类的自身发展。
1.2.5砷制剂的使用 砷制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砷(如砒霜),如动物长期食人,在体内有积累作用而导致中毒。常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另一类是在动物饲料中使用的有机砷,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抑制病原微生物以促进生长、提高增重、改进饲料利用率及改善动物外观与畜产品颜色。饲料中添加的主要是对氨基苯砷酸(阿散酸)和3-硝基 -4-羟基苯砷酸(洛克沙胂)。它们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肠道寄生虫也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治疗和防治猪的下痢、腹泻有疗效;还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猪只采食后就表现为皮肤发红.
因而比较受养猪户的喜爱,这尤其助长了砷制剂的大量添加。有机砷虽然不像无机砷的毒性那么大,由于砷制剂在动物体内不易吸收,排出体外变成毒性更大的无机砷,长期使用会向环境中大量排放。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据有关学者测算,一个万头猪场即使按美国FAD允许使用的砷制剂推荐量连续使用含砷的饲料,5~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 t砷。这1 t“毒土”将长期影响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