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
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措施就是生物安全。包括环境调控、猪群的饲养管理、免疫保健、生物隔离净化等。
防疫消毒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消毒防疫制度,随意性太大
猪场建在居民区附近,与居民生活区离的太近,几乎没有距离,这样给猪群防疫带来了很大难度。
2、防疫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
对人流、物流的消毒不到位,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管理,但又不完全封闭,都或多或少的对外界的人流、物流有所接触,有的猪场对外界的消毒制度比较严格,但对本场内的人员要求比较松,如任何人员都可随意进入各类猪舍,并且不注意消毒,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猪舍的病原传入另一猪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1.消毒药品选择不当
对猪场大环境一般用2%~3%的火碱(包括门口消毒池),带猪消毒首先要选择无腐蚀性、无刺激性气味且光谱、高效的消毒药。长期应用一种消毒药会使病原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所以要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消毒药。
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2.消毒药配比浓度不合理
合理的消毒药浓度应该是以杀灭病原为准,但许多人认为消毒药浓度越浓越好,其实不然。原因一是:浓度过大会造成药品的浪费,增加成本。二是:浓度过大会对猪皮肤造成损害,某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药品还会影响猪舍的空气质量,增加猪发生呼吸道疾病的几率。
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3.不注意环境中的有机物
尤其是在带猪消毒或空舍消毒时,一定要先将环境中的有机物(粪尿、灰尘)彻底清除,环境中的有机物越多,消毒效果越差。
消毒工作存在的问题
4.消毒时机
猪群较平稳时可隔日消毒一次(但澡堂、餐厅要一天消毒一次),在有重大疫病发生时一天至少要消毒一次。寒冷季节可选择中午气温高时消毒,夏季可随意。
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原则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坚持自繁自养:杂交、引种(检疫证明)
实行分群管理:全进全出制度、各生产阶段分群
重视环境质量:场址选择、应激→抗病力下降
哺乳环节:仔猪早期补料、早期断奶
2.制定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
消毒制度:
生活区:办公室、食堂、宿舍及其周围环境每周大消毒一次。
售猪周转区:周转猪舍、出猪台、磅称及周围环境每售一批猪后大消毒一次。
生产区正门消毒池:每周至少更换池水、池药2次,保持有效浓度。
车辆:进入生产区的车辆必须彻底消毒,随车人员消毒方法同生产人员一样。
更衣室、工作服:更衣室每周末消毒 一次,工作服清洗时消毒。
生产区环境:生产区道路及两侧5米内范围、猪舍间空地每周至少消毒2次。
各栋猪舍门口消毒池与盆:每天更换池、盆水、药至少2次,保持有效浓度。
猪舍、猪群:配种怀孕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分娩保育舍每周至少消毒2次。
人员消毒:进入猪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池,手洗消毒盆消毒 。隔日一次,经常更换消毒剂。
卫生制度:卫生标准
3.实行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
药物预防:产房母猪主要预防MMA、产褥热(可用利高霉素、强力霉素、支原净)断奶仔猪主要预防断奶应激、腹泻、圆环病毒病(可用多维、利高霉素、新霉素、泰乐菌素等)。
免疫保健:母猪产后第一天和第三天注射一针长效土霉素。
定期驱虫:配种前驱虫一次,仔猪转入保育舍后两周内驱虫,转入育肥后再驱虫一次。
预防中毒:药物、饲料霉菌毒素
生物安全体系的构成
-----“543”体系
五项制度:
①生物隔离制度: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②环境调控制度:场址的选择(远离屠宰场、居民区、公路,地势高燥、向阳)传播途径、应激→抗病力下降→易感性加强。
③卫生消毒制度:卫生标准、消毒
④营养管理制度:营养合理→抗病力加强→保护易感动物。冬季补充能量、维生素、微量元素。
⑤疫病监测制度:评价猪群的健康水平,防控疾病的基本措施。
四个程序:
免疫接种程序:制定适合本猪场的免疫程序。
药物预防程序:有重大疫病发生时要每月投药预防一次。
驱虫程序:配种前驱虫一次,仔猪转入保育舍后两周内驱虫,转入育肥后再驱虫一次。
技术操作程序:免疫接种技术(疫苗质量,使用方法,操作人员态度,不打飞针)、仔猪保健。
三维净化:
①猪群净化:病原检测(阳性淘汰)、合理的淘汰制度、药物、疫苗、妥善处理病死猪,要有专门的解剖室。
②人员净化:谢绝一切人员参观,隔离、消毒。
③环境净化:定期灭鼠、灭蚊蝇,封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