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
1995年从加拿大引进的种猪分离到PRRS病毒,1995年底华北地区猪场暴发,1996-1998年我国出现流产风暴。1998年后,总体比较平稳缓和,呈零星暴发,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猪瘟、伪狂犬、附红细胞体、链球菌、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母猪发情障碍、滞后产现象增多。
二、流行特点
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多种途经传播,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经,无临床症状而带毒猪可以传播本病,并可垂直传播。感染猪场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猪群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哺乳仔猪感染率最低,保育猪次之,育肥猪、母猪和后备猪高。感染来源主要是:公猪精液、引种带毒、猪射针头、进入猪场的人和物、蚊蝇传播、运输车辆。
三、表现形式
少有急性表现,以慢性、亚临床性为主(繁殖与生产性能下降,猪难养,易闹病);散发性晚期流产(冬春季节易出现初产母猪繁殖障碍和晚期流产,经产母猪不时出现流产);猪群持续性,隐性感染、带毒,很难清除;是导致呼吸道疾病突出的根本原因,是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使免疫系统损害,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与其他病原(支原体、PCV2、猪瘟、伪狂犬、流感等)形成多重感染,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感染公猪精液带毒,可通过受精传播该病。我国兰耳病流行毒株已出现一些基因缺失的变易毒株,靠现有的疫苗来控制猪兰耳病是不现实的。
四、病原学和免疫学
国际上分美洲型和欧洲型毒株,我国分离到的毒株都是美洲型,还没发现欧洲型毒株。感染该病毒后,出现毒血症,7天达到高峰。急性期1-6周,持续感染6-12周。急性期后,中和抗体水平上升,T细胞分泌干扰素上升,中和抗体抵抗急性感染,干扰素解决持续感染。病毒在血液种存活28-90天,淋巴组织中还长,肺组 织小于28天,精液4-12周。
目前,兰耳病免疫机制不十分清楚,感染初期先天性免疫应答微弱,细胞免疫不明显,中和抗体免疫滞后,死苗免疫作用微弱,活疫苗可较快减轻病毒血症。在疫病状态下,活苗用于紧急接种反应快,可明显缩短排毒时间,缩短病毒血症和持续感染时间,减轻肺组织病变,缩短病毒在脏器的存留时间,提高全群的免疫力,抵抗野毒感染,杜绝流产风暴,减轻呼吸系统综合症的病情,减少继发感染。
五、防止措施
兰耳病是特殊病,不能用一般疫病的防止方法来处理。切实高度的生物安全措施,良好的兽医操作技术,建立免疫稳定的猪群;实行多点式生产,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合理的饲养管理(密度适中、适宜的温度、空气清新、防止应激);全面的饲料营养,使猪处于良好的免疫状态;做好后备猪的生态驯化(配种前用弱毒疫苗接种,混群与感染猪接触,或病料--组织、血液、粪便、胎盘或胎儿进行返饲);对打击最大的猪--保育猪做好控制,三点式隔离饲养,以圈或栋为单位实行全进全出,加强环境管理,仔猪在10-14日龄提前注射弱毒疫苗。还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种公猪站定期进行PCR检测,阳性猪必须停止使用。
2、注射针头每头更换,尤其是种猪。
3、进入猪舍的人及所有物品必须彻底消毒。
4、运猪的车辆先冲洗干净再彻底消毒。
5、免疫好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