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浅析发生猪瘟的原因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猪e网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多年来,我国在认真贯彻综合性防制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和预防接种,猪瘟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然而,在高密度免疫接种情况下,免疫猪的猪瘟病时有发生。

     接种猪瘟疫苗的猪,为何还会发生猪瘟呢?对此,我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引起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概述如下:

疫苗方面的问题

1. 疫苗本身质量差,生物药品厂生产的疫苗绝大多数质量都是合格的。但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厂家生产的猪瘟冻干苗有失空的现象,基层兽医人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临用前对疫苗不进行检查,不管失真空与否,一律当做合格疫苗使用,必然导致免疫失败。
2. 疫苗保存温度不当。猪瘟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日期亦有不同,按规定,估存期从制造日期起,于-15℃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限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于是8℃-25℃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0日。然而,基层兽医人员往往忽视了疫苗的保存温度与有效期的关系,到县或乡兽医站取疫苗时不带保温瓶,取回又放在冰箱下层;农村停电时有发生,保存温度不稳定;防疫员进行防疫时,走村串户,野外操作,把稀释的疫苗随便在常温下放置,即使高温天气也是如此,这样疫苗效价便会降低,可能使免疫猪发生猪瘟。
3. 使用将要失效的疫苗。猪瘟疫苗是直线供应的,在农村由于各自然村分散存在,路途遥远,加上长途的运输温度变化无常,上级业务部门运送来的疫苗往往是将要失效的;疫苗到村兽医员手中后,又不能按规定温度暂存,可能使这快要失效疫苗效价降低。使用效价低的疫苗免疫,虽然免疫了,但免疫力不坚强,不足以抵御猪瘟野毒的侵袭,造成免疫猪仍然发生猪瘟。
4. 使用过期稀释疫苗。近几年来,使用的“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它稀释后的降解速度加快,有效时间缩短,即稀释后,在气温15℃以下的6小时内用完,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过去使用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使用说明书上说是“稀释后当天用完”。由于过去的习惯,有的防疫员对此不太了解,当然也就不能按此要求去做。有的基层兽医员,因养猪户分散居住,饲养的猪数量有限,有时一瓶60头份的疫苗用去一半,甚至只接种了8-10头,怕浪费疫苗,将其次日再使用。接种了这种实际上已失效的疫苗,必然会导致免疫失败。

技术方面问题

1. 器械消毒不严。有的农村兽医员缺乏消毒观念,预防注射时,不按要求消毒器械,有时注射器和针头仅用开水,甚至冷水冲洗一下或一枚针头连续使用,若遇潜伏期的猪瘟,不但致使针头和注射器带毒,而且会造成整瓶稀释疫苗污染或带毒感染,使防疫注射变成了带毒传播,引起注射后爆发猪瘟流行。

2. 消毒药品使用不当。防疫注射时,基层兽医人员往往只用碘酊消毒,而不用酒精脱碘或应用过多的5%的碘酊消毒碘酊未干就急于注苗,使碘酊接触疫苗,造成疫苗变质,失去免疫效力。故注射部位涂抹碘酊消毒时,一定要洒精脱碘,或不宜涂得过多,避免注射时由针头带入,影响疫苗效力,降低防疫效果。

3.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根据免疫学理论,注入动物机体内的抗原量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但在猪瘟防疫注射时为避免生猪乱动折断针头。基层兽医人员多用16号粗短针头颈部肌肉注射;还有的兽医员“打飞针”。这样由于针头短粗,注射时又太快,造成疫苗外逸。这样进入机体的抗原量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免疫程序不合理

      这是免疫猪发生猪瘟的主要原因。接种猪瘟疫苗的母猪产仔后,经过母乳将母体的抗猪瘟抗体传递给仔猪,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仔猪1日龄中和抗体滴度在1:512以上,10日龄时中和抗体滴度在1:128以上,15日龄下降至1:64以上,这期间保护率为100%;20日龄抗体滴度下降至1:32,保护率为75%,此时为免疫的临界线;30日龄时抗体滴度下降至1:16以下,无免疫力。母源抗体与活毒疫苗免疫率关系是1:32以下100%可获免疫,1:64―1:512免疫率50%,1:1024以上则免疫无效。母源抗体价越低,疫苗免疫效果越好。因此疫苗接种期最好选定在仔猪保有的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病毒侵袭的期间,即仔猪母源抗体为1:8―1:64的期间进行。如果新生仔猪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且抗体水平未降到适当水平(中和抗体滴度1:32 ),就给仔猪接种疫苗,这样就会造成母源抗体封闭,破坏猪机体的被动免疫,从而发生猪瘟。也有的仔猪21-25日龄接种了疫苗,从此再也没有免疫接种;由于仔猪体内尚残留部分母源抗体,能干扰疫苗的免疫力,免疫时间较短,抵抗不注病毒侵袭而得病。也有的仔猪在60日龄断奶,在家注射了猪瘟疫苗,到市场又重复注射1次。这些猪由于上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的抗体没有降到一定水平而过早接种了与上次抗原性质相同的疫苗,结果部分疫苗被机体内残留的那部分抗体所中和,致使猪只产生的免疫力低而发生免疫失败。
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应对母源抗体水平进行普查,从其平均值来制定疫苗的免疫程序。一般来说,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仔猪于60日龄免疫接种一次,维持至出栏;在猪瘟病情少,污染程度小的地区,仔猪以2次免疫为宜,即21-25日龄首免,60-65日龄2免,一年内不再重复注射;在猪瘟常发地区,可采用超前免疫的方法,即在仔猪出生后哺乳前2-3小时注射1头剂量的猪瘟疫苗,60-65日龄再接种一次,一年内不再重复注射。

潜在性感染

      猪瘟病毒感染猪只后,处于潜伏阶段,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如果这时给这种假定健康猪接种疫苗,会出现严重的反应。呈现临床症状,继而发生死亡。所以,在接种疫苗之前,应该对猪群的健康状况心中有数,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确定有无接种的必要,猪只注苗4天后即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对可疑有猪瘟病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猪作紧急预防注射,但这具有危险性,已感染猪瘟病毒而处在潜伏期的部分猪只注射后会加快发病,导致死亡,所以注射前应对畜主讲清楚。

药物及其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抗菌素中的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有些养猪户为预防猪的疾病,在猪只免疫接种前、后使用氯霉素、卡那霉素、痢特灵、磺胺类药或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因此,为确保免疫接种效果,应在猪只免疫接种前、后一周,不得使用能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及该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就答。

个体因素

      猪的饲养管理差,营养不足,或接种时患有某种疾病,以及猪体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A和锌、铁、硒等微量元素,均会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也能使免疫猪发生猪瘟。

防疫措施

      预防接种固然是控制猪瘟流行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综合性防制措施。在农村普遍存在防疫注射可“一针定江山”的错误思想,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便不会发病,对病猪不进行隔离、封锁、让其自由乱跑,有时还将病死猪肉尸上市出售;或把病死猪随意抛于野外,污染环境,加快了病源的传播;还有不少农户,养的猪发病死亡后,周围环境、猪舍不经过消毒处理,便将新购入的猪饲养其中,如此恶性循环。使猪瘟时常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应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检疫,猪舍、运动场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严防猪瘟病毒存在猪群周围造成潜在性威胁。早期发现疫病,及时作无害处理;禁止病猪进入市场买卖、食用,防止疫情扩散。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原因, 对策, 浅析, 发生, 猪瘟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