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当前猪瘟流行的现状及综合防制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养猪巴巴网    

猪瘟(CSF)是由一种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遍布全世界,也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LE)制定的《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于2005年将猪瘟列为法定报告的疫病之一,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欧洲和美洲一些国家先后采取了消灭猪瘟的措施并获得成功,但已宣布消灭猪瘟的有些欧洲国家近几年又相继出现猪瘟的爆发与流行,同时野猪也存在猪瘟的发生。我国多年来实行以免疫预防为主的防制策略,猪瘟急性暴发式流行已得到控制。

1 猪瘟的病原、症状和病理变化

1.1病原

猪瘟病毒属于瘟疫病毒属,是较稳定的RNA病毒,只是抗原性和遗传学具多样性。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有高度同源性,存在交叉反应,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会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在自然条件下,只有猪和野猪感染猪瘟病毒后才发病。本病不受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病。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因哺乳可获得一定的被动免疫保护力,对该病有一定的短期抵抗力。

当前我国流行的猪瘟病毒株没有发生变异,持续感染毒株与致病毒株之间基因组没有太大的区别,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其毒力有强弱之分,而且毒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近几年来发生猪高热病的病例中均检出猪瘟,多数病例为典型猪瘟,而且临床特征与病理变化非常明显。有可能猪瘟病毒毒力在不断增强,致使典型猪瘟在一些地区有所抬头。

1.2症状

由于猪瘟病毒其流行的病毒株有强有弱,因此临床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非典型或隐性感染。据Garbre等报道:强毒力株占45%,低毒力株占27%,无毒力株占22%,持续感染毒株占6%。强毒力株引起典型猪瘟,死亡率高;中等毒力株引起持续感染,引发部分死亡;低毒力引发非典型、温和型和慢性型猪瘟,不引发死亡。

1.2.1最急性型

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未死亡猪可见食欲减少,沉郁,体温升至41~42℃,眼、鼻粘膜充血,极度衰弱。病程1~2 d,死亡率极高。

1.2.2急性型

猪精神差、不食,体温升高40.5~42℃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眼结膜有小出血点。鼻粘膜发炎,有脓|生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病后期腹泻,恶臭,粪带黏液或血。在病猪鼻端、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皮薄毛稀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炎,用手挤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口腔粘膜不洁,苍白或发绀,唇内面、齿龈、口角等处有出血斑点。仔猪发病时伴有神经症状,受外界刺激时尖叫、倒地、痉挛。在急性病程中,体温上升时血细胞类明显减少,血液中白细胞可由l5000个/mm3减至9000个/mm3以下;红细胞由800万个/mm3减至300万个/mm3;血小板由40万个/mm3减至5万个/mm3以下。急性病例病程为l~3周,死亡率可达60%~80%。

1.2.3亚急性型

症状似急性型,一般较缓和。病程3―4周。

1.2.4慢性型

病猪症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消瘦,贫血,衰弱,步态不稳。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程持续1个月以上,最终死亡。

1.2.5非典型型

病猪因先天感染猪瘟毒株或生后感染弱毒株和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所致。这类病猪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病势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

较低。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这类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随后见厌食、结膜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而后死亡。

1.2.6繁殖障碍型

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早产或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约占每窝仔猪33%~50%),畸形胎,以及产后数天内出现弱胎仔猪死亡等,而母猪和配种公猪一般经疫苗免疫过有较高抗体,则不表现症状。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