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镰孢菌毒素是镰刀菌属的霉菌毒素,在全世界的饲料中都普遍存在,对畜禽危害很大,与蓝耳病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有极大的相关性。本文对串珠镰孢菌毒素的属性、饲料中的存在情况,对畜禽的危害,以及解决办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串珠镰孢菌毒素 肺水肿 蓝耳病 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 吸附剂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至今检测到的毒素已超�过350种. 毒素在谷物的生长过程、饲料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这些毒素在动物体内有不同的毒性、代谢途径和靶器官。霉菌毒素造成的危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和人类食品原料中。2002年美国饲料年报中将霉菌毒素列为仅次于二�英的对人类食物链造成巨大威胁的危险因素。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每年因霉菌毒素的危害损失多达数十亿元。2003-2004年饲料霉变在我国南方及北方大面积出现,给饲料企业及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常见的霉菌毒素有8种: 串珠镰孢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赭曲霉毒素、桔霉素、麦角毒素),下面专门对串珠镰孢菌毒素的危害及解决办法进行简述。
1.
串珠镰孢菌毒素概述(Fumonisins)
串珠镰孢菌毒素,也叫伏马菌毒素,烟曲霉菌毒素,是由镰刀菌属的由Fusarium moniliforme 和Fusarium proliferatum产生,直到1988才在南非发现,分为FB1, FB2, FB3,其中FB1最毒,最新的文献指出,串珠镰孢菌毒素是无处不在的毒素,特别是在玉米及其制品中,属于田间霉菌毒素,即在未收割前便已感染上。目前,对这一组霉菌毒素正在加强研究,尤其是在美国。饲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5~42℃都足以使串珠镰孢菌毒素产生,玉米及豆粕中含量很高。
2
串珠镰孢菌毒素在饲料中的存在情况
最新的文献指出,串珠镰孢菌毒素是无处不在的毒素,2008年美国农业部检测其南部玉米,其平均浓度是8ppm,南部非洲玉米,其浓度是7.2 到8.85 ppm。在猪饲料和马饲料中其浓度是0.2 到330 ppm(Zomborszky et al, 2000).在匈牙利FB1平均浓度是2.6到8.65ppm之间,最大的浓度在9.8 到75.1 ppm之间,似乎污染的程度逐年增加。
美国农业部报告,玉米基础日粮77%和非玉米(如高粱和大麦)基础日粮的45%含有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串珠镰孢菌毒素)。
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发现
[1] ,全球59%的玉米和玉米相关产品被猪串珠镰孢菌B1毒素污染。串珠镰孢菌毒素被特别的关注,因为其广泛的存在和致癌性。新加坡Li-Mien Tan Romer 实验室,在2003年10月到2005年9月间,收集了中国的960个玉米样品,串珠镰孢菌毒素检出率是46%,平均值是664ppb,最高10,577ppb,吕明斌等
[2] (2004)所检测的北方地区饲料原料中,伏马毒素、呕吐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1 的检出率均在80% 以上。李军、严寒等
[3] ,于2007年的10 月~11 月对来自高温和潮湿的南宁、柳洲、玉林、桂林、贺洲等广西地区32 家种猪场的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了霉菌毒素的含量检测,结果如表1,串珠镰孢菌毒素在配合饲料中的检出率是96.2%(<5ppm),玉米的检出率是96.6%,豆粕的检出率是72.4%。
表1 广西饲料串珠镰孢菌毒素检测结果
项目
玉米
豆粕
配合饲料
检测数目
29
29
52
最低含量
未检出
未检出
未检出
最高含量mg/kg
3.0
1.9
3.0
检出率%
96.6
72.4
96.2
轻度污染%(<5mg/kg)
96.6
72.4
96.2
王若军,冯定远等
[4] (2003)在内蒙古、黑龙江、北京、广东等采集玉米、全价料和蛋白饲料等进行检测,结果如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米、全价料及蛋白饲料串珠镰孢菌毒素要检出率很高,超标率分别是45.5%,66.7%,40.9%。山东六合集团,在2006年到2008年间,对其所使用的部分玉米及豆粕等进行的霉菌毒素的检测,36个玉米样本,串珠镰孢菌毒素检出率100%,平均为3.99ppm,最大为12.34ppm,其定义未检出为无污染,小于1ppm为轻度污染,1ppm-5ppm间为中度污染,大于5ppm为重度污染,按这定义,其中度污染率33%,重度污染率为50%。由此可见,串珠镰孢菌毒素是普遍存在的,在我国污染情况相当严重。
表2 玉米、全饲料和蛋白饲料串珠镰孢菌毒素含量表
项目
玉米
全价料
蛋白饲料
样品数
22
12
44
检出率%
77.3
91.7
72.7
超标率%
45.5
66.7
40.9
平均含量μg/kg
1150±350
1020±210
970±210
最小值μg/kg
0.00
0.00
0.00
最大值μg/kg
5800
2500
5300
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串珠镰孢菌毒素的最高限量是500μg/kg。
3
串珠镰孢菌毒素对猪的危害、症状
串珠镰孢菌毒素,对畜禽危害很大,低剂量,可导致免疫抑制,引起疫苗接种后反应强,抗体水平上不去,影响疫苗保护力,提高抗生素用量,间接造成生长不均匀以及引发其它疾病;高剂量,能直接造成畜禽生长不均,表现差以及明显的临床症状。当饲料中串珠镰孢菌毒素浓度达到1ppm时,会引起猪的黄疸,肝组织受损,慢性肝机能障碍,急性肺水肿,猪皮肤炎及肾病综合症(PDNS),采食量下降,淋巴细胞的生殖受损,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
Ionelia Taranu(法国)等,在2005年做短期的动物体内试验,断奶仔猪按1.5 mg/kg体重服用纯化的FB1七天,肠系膜的淋巴和脾脏的细胞因子平衡改变,也研究了接种疫苗期间,FB1对抗体应答的影响,后来又做了一个更长时间的体内试验,断奶仔猪按8 mg/kg体重服用纯化的FB1二十八天,在接种支原菌疫苗后,显著降低了全血细胞IL-4mRNA 的表达和特异性抗体滴度。但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亚型(IgG, IgA, and IgM)的浓度无影响。结果表明,FB1改变细胞因子外形和降低了特异性抗体应答。(Fournout et al., 2000; Oswald et al., 2001)发现FB1是传染性疾病的一个易感因素。(Bouhet et al.)在体外试验猪的肠道上皮细胞系表明,FB1降低IL-8的合成,FB1阻止了细胞增殖,阻止肠道上皮细胞的分裂,损害形成单细胞层的能力。
猪饲喂含串珠镰孢菌毒素饲料以后,最典型的症状是肺水肿和猪 皮 肤 炎 及 肾 病 综 合 症 (PDNS)。在猪中
[5] ,象别的物种一样,串珠镰孢菌毒素改变鞘类磷脂的生物合成,在肾脏、肝脏、肺脏和心脏中,极大地改变神经鞘氨醇和二羟神经鞘氨醇的浓度。串珠镰孢菌毒素诱导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质的积累,这样的改变对于猪的这种细胞是特异的。因此说,串珠镰孢菌毒素引起肺水肿是由于鞘类磷脂的改变而引起急性左心脏衰竭所致。
4
串珠镰孢菌毒素是引起蓝耳病(PRRS)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PMWS)的罪魁祸手
这几年,蓝耳病及圆环二型病毒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在我国猪场经常发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些都是条件性疾病,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发生。国外最新的研究发现,其实这两种猪病,主要是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诱导所致,串珠镰孢菌毒素是罪魁祸手。F. Madec(法国)和J. Waddilove(英格兰)研究发现,在临床上霉菌毒素与圆环二型病毒病症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如果猪的免疫系统被霉菌毒素损害,那么猪极大可能得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近来串珠镰孢菌毒素被确认为造成猪肺水肿及马脑脊髓白质病的霉菌毒素。神秘的猪病(MSD,后来证实为蓝耳病)从1988年以来,在几个州发生,不知道其病因,造成巨大损失,然而饲料中串珠镰孢菌毒素含量增加,神秘猪病发生的概率增加
[6] 。FernandoV.B(巴西)等研究发现,FB1是霉菌感染玉米中的一种主要毒素,FB1中毒症状与PCV2感染的症状很相似,如肝损伤、肝黄疸、肺水肿、发育不全和免疫抑制,在体外试验PCV2未感染SK-6细胞之前用FB1处理,可以刺激PCV2 的最初复制, PCV2 和FB1导致细胞凋亡。Isabelle P等研究表明,FB1增加致病性大肠杆菌在猪肠道中的群集,断奶仔猪采食含0.5 mg/kg FB1日粮7天,小肠及大肠中大肠杆菌显著增加。
Bane 和Hall (1990) 就假定,猪日粮中的一种抑制免疫系统的串珠镰孢菌毒素与神秘的猪病(蓝耳病)之间有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一个试验发现,日粮串珠镰孢菌毒素含量与蓝耳病之间,在统计学上有较强的相关性。串珠镰孢菌毒素含量高于20ppm的农场,有较高的发病率,饲料串珠镰孢菌毒素含量增加,蓝耳病发病率也增加。德国和奥地利研究发现,串珠镰孢菌毒素和蓝耳病之间有正相关的关系,串珠镰孢菌毒素越高,蓝耳病发生的概率越高。过去几年有报道,亚洲如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台湾和泰国等爆发PMWS。通过荧光抗体技术及PCR对圆环病毒感染和PMW发生率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亚洲圆环病毒和多系统衰竭症极大的相互渗透。2007年在南非国际兽医大会(IPVS)上证实来自巴西的EMBRAPA和LAMIC进行的一项研究:串珠镰孢菌毒素和圆环病毒有直接的关系。美国特殊营养公司2003年就报道:在美国、巴西、中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串珠镰孢菌毒素大量爆发,而这些国家的圆环病毒引起的病症呈指数增加。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见,隐藏在蓝耳病和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的真正病因是饲料中含有大量的串珠镰孢菌毒素,我们使用这种毒素低的饲料,或者用一种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了绝大部分这种毒素,那么这两种病的发生率会大大降低。
5.
霉菌毒素吸附剂是解决串珠镰孢菌毒素的最佳办法
5.1串珠镰孢菌毒素的结构特点
串珠镰孢菌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绝大多数霉菌毒素都是有机高双极性和毒性的分子,分子很活跃,类似于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结构,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吸附剂。
5.2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类型特点
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很多,以粘土类效果最好,粘土类又分为:膨胀和不膨胀粘土。膨胀类的粘土有高岭土,膨润土,水晶石,斑脱土,沸石等。这种类型的粘土,吸收水和氨气,也能吸收水溶性的养分。不膨胀类粘土有伊利石和绿泥石等,其不膨胀,不吸收水分和养分。
5.3高效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条件及霉可脱的特点
一种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高双极性,不膨胀,不吸附营养,有详细的吸附报告。而由美国特殊营养品公司生产的霉可脱正好具备这样的特性。霉可脱是一种双极性的不吸水不膨胀的硅铝酸盐混合剂,属于伊利石/绿泥石粘土。其极强的双极性,决定了其能高效吸附同样是强双极性且活跃的串珠镰孢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F2)、T2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黄曲霉等毒素,其对这些毒素的吸附率都在90%以上,而不吸附低双极性且不活跃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养分(如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霉可脱是巴西政府证实的唯一对串珠镰孢菌毒素有效的产品。每一批次都附有美国国家独立实验室(TRILOGY实验室)所做的吸附检验报告。霉可脱,目前全世界销量第一,是市场上最理想的霉菌毒素吸附剂。
6小结
串珠镰孢菌毒素在饲料中普遍存在,是对猪毒害很大的一种毒素,能引起猪的急性肺水肿,肝组织受损,采食量下降,免疫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疫苗抗体滴度下降,是蓝耳病与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症的罪魁祸手。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的最佳办法是添加有强双极性不膨胀不吸收营养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可脱。
1.Visconti A.
Fumonisins levels in corn and corn products―global perspectiv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2001,5(19):2.
2.吕明斌,陈刚,王尧春等.北方地区饲料原料霉菌毒素的污染状况[J].中国饲料,2004,9(17):32-34.
3.李军,严寒,蒋惠岚等.广西种猪场饲料霉菌毒素调查报告[J].饲料工业,2008,29(6):62-64.
4王若军,苗朝华,张振雄,等.中国饲料及饲料原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调查报告[J].饲料工业,2004,24(7):53-54.
5.Wanda M .Fumonisin Toxicosis in Swine: An Overview of Porcine Pulmonary Edema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1,5(109):2.
6.B P Bane.Relationship between Fumonisin contamination of feed and Mystery Swine Disease.Mycopathologia.
1992, 117 (1-2):121 .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