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病专业网    
       春夏之交,气候多变,正是猪大肠杆菌病多发的季节,要控制本病就应了解其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

    由于猪的生长期和病菌血清型的差异,由猪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可分为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猪水肿病。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到1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

    流行病学易感性本病多发生于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日~3日最为常见,7日以上很少发病。同窝仔猪中发病率很高,常在90%以上,病死率也很高,几乎是100%。

    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或是外购育肥猪污染而致。

    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播,带菌母猪的粪便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或通过饮水、饲料和用具传染给其它母猪形成新的传染源。

    流行特点本病没有季节性,在猪场一次发生后一般经久不断。

    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在生后几小时内发病,一般是1日~3日内,7日以上的很少发病。

    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12小时后,突然有一两头表现全身衰弱,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含有凝乳块,捕捉时在挣扎鸣叫中常由肛门冒出稀粪,迅速脱水消瘦,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病死仔猪常因严重脱水而显得干瘦异常,皮肤皱缩,肛门哆开,周围沾有黄色稀粪,最显著病变是胃肠道黏膜上皮的变性和坏死。胃部膨胀,内充满酸臭的凝乳块,胃底部黏膜潮红,部分病例有出血斑块,表面有多量黏液覆盖。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胀,肠壁变薄,黏膜和浆膜充血,水肿,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和黄白色稀薄内容物,有时混有血液、凝乳块和气泡,空肠回肠病变较轻,但肠内鼓气明显,大肠壁变化轻微,肠腔内充满稀薄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切面多汁。心肝肾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常有小的凝固性坏死灶。脾淤血,脑充血或有小点状出血。

    诊断根据特征性病变和7日龄以内的初生仔猪大批发病,排泻黄色稀粪就可作出初步诊断,若从病死猪肠内容物中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且证实大多数菌株具有黏菌素K抗原,并能产生肠毒素,则可诊断。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配制,尽可能满足母猪的营养需求,同时使母猪乳房保持清洁干燥,注意消毒,接产时用0.1%的高锰酸钾擦拭乳头和乳房,并挤掉少许乳汁,并使仔猪尽快吃上初乳。

    ②应用疫苗进行预防。

    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大肠杆菌腹泻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母猪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③微生态制剂止痢宁(促菌生)调剂生(8501)等在仔猪吃奶前投服,有较好的效果。

    ④治疗常用药物有氯霉素、呋喃唑酮、土霉素、新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治疗是应全窝给药,由于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几种药物应交叉使用。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是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腥臭灰白色黏稠稀粪为特征,本病的发病率在50%左右,但病死率较低。

    流行病学本病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多发,3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吃初乳不及时,母猪奶量过多或过少,乳脂率过高,母猪突然更换饲料,或饲料配合不当,气候反常,圈舍污秽,阴雨潮湿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或加重本病。

    临床症状病猪突然发病,排出浆状、糊状的稀粪,灰白或黄白色,体温无明显变化,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背毛粗糙无光,拱背懒动,发育迟滞,逐渐消瘦,病程3日~7日,部分能自愈。

    病理变化身体消瘦脱水,皮肤苍白,肛门尾根附着白色腥臭的稀粪,胃内有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表面附有数量不等的黏液,有的胃内充满气体,肠壁薄,灰白半透明,肠黏膜易剥落,有时可见出血、充血变化,肠内含有大量气体或有少量稀薄黄白色酸臭的粪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肝脏肿大,胆囊膨满,肾脏苍白,心肌柔软。

    诊断根据主要侵害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体温不高,普遍排出灰白色稀粪,病死率低,剖检有胃肠卡他性病变,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做细菌学检查,由小肠内容物中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常见病原性血清型,则可确定。

    防治①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地调配饲料,饲料品种不要突然更换,保持泌乳的平衡。

    ②仔猪应提早开饲且营养全面均衡,加强运动,补足饮水,增强抗病力。

    ③减少应激,注意环境卫生。

    ④病猪应早治疗,必须结合病因及发病情况更换用药。

    选用的药物有:磺胺类、新霉素、庆大霉素、喹乙醇、左旋咪唑等。

    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仔猪断奶后多发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以突然发病,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厥,麻痹,剖检胃壁和肠膜显著水肿为特征,本病发病率不高,病死率很高。

    流行病学本病断奶不久的仔猪多发,体格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发生过仔猪黄痢的一般不再发病。

    本病主要从消化道传染,一般只限于个别猪群,不广范传播,多为散发,发病率10%左右,天气突变和饲料更换常为发病诱因。

    临床症状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心跳急速,呼吸初期快而浅,后期慢而深,病猪步态不稳,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有时转圈,静卧时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如游泳状,动时表现敏感,呻吟嘶哑,鸣叫,继而前肢或后肢麻痹,不能站立,体温无明显变化。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脸部、眼睑水肿,有时涉及颈部和腹部皮下,有的无水肿变化,病程一般1日~2日。

    病理变化特征的病变是胃壁、结肠的肠系膜、眼睑、面部以及颌下淋巴结水肿,胃内常充盈食物,黏膜潮红,有时出血。胃底区黏膜下有透明带血的胶冻样水肿浸润物,使黏膜层和肌层分离,水肿层有时厚达3cm,轻症病例呈现局部水肿,结肠的肠系膜呈透明胶冻样水肿。眼睑和面部浮肿,皮下积留水肿液或透明的胶冻样浸润物,颌下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有时出血。

    诊断根据猪的发病日龄、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

    防治①保持圈舍的干燥卫生,仔猪适当运动,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品种及饲养方法,防止饲料单一,要注意多种维生素的补给。

    ②在饲料内添加适宜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mg~20mg。

    ③本病缺乏特异的治疗方法,一般用抗生素药物,口服盐类泻剂,以抑制或排除肠内细菌及其产物。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静注,安那咖皮下注射,利尿素口服对慢性病例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④在断奶前20日和断奶当天各注射一次亚硒酸钠可作为预防,0.1%的亚硒酸钠0.2mg/kg~0.3ml/kg体重。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大肠杆菌, 仔猪, 防治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