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据临床诊治所见和有关文献资料.就近几年来猪场猪病的流行特点及防制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内容包括:(1)近几年猪场主要发生的疫病有哪些;(2)当前猪病流行的特点;(3)猪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4)猪病防制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当前猪病 流行特点 防制对策
养猪业是我省和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龙头产业,它的发展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猪病是养猪业中令人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养猪业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根据作者从事兽医临床五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有关猪场猪病调查和临床诊治结果认为,在我省相当一部分猪场的猪群中,旧的疫病尚未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和净化(如猪瘟和猪喘气病等),新的疫病又不断出现(如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等),甚至老病新病混合感染,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致使猪场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本文就近几年猪场主要发生的疫病、当前猪病流行特点、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及防制对策谈一些看法,供参考。
近几年猪场主要发生的疫病
1 病毒性疫病
蓝耳病又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简称PRRS)、圆环病毒Ⅱ型(PCV- II)感染、伪狂犬病(PR或AD)、猪瘟(HC)、口蹄疫(FMD)、猪细小病毒病(PPV)、流感(SI)、日本乙型脑炎(JE)等。
2细菌性疫病
放线菌胸膜炎(APP)、猪副嗜血杆菌病(HP)、链球菌病(SS)、猪支原体肺炎(MH)、猪霍乱沙门氏菌病(SC)、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梭菌病、弯曲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3 寄生虫性疫病
蛔虫病、球虫病、毛首线虫病、小袋纤毛虫病、弓形体病、螨虫病等。
4 综合性疫病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猪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MMAS)等。
当前猪病流行的特点
1 老病依然存在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交通渠道的增多,为疫病流行创造了客观条件,导致一些曾一度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如HC和水泡性疫病等又重新抬头。此外,由于在长期免疫压力下,HC病毒的变异、疫苗抗原结构的漂移、强毒的潜伏,以及一些新病(如PRRS等)导致的免疫抑制等,使HC的发病率升高和呈扩散之势。据报道,在我国因病导致死亡的猪中,有30%~50%是由原发性HC或继发性猪病所造成。
2 新病不断增多
为了适应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种猪的品种和数量增多。由于检疫不严或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致使一些新的疫病传入我国。同样,在引种过程中,一些新的疫病也会传入我省。如PRRS、PCV-2、PMWS、PRDC、PPE等。尤其是PRRS和PCV-Ⅱ的出现,可使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某些常规疫苗接种后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猪群的发病率和死率明显升高。上述一些新病,目前已在我国和我省部分猪场出现,并具有很大潜在危险,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3 混合感染极为普遍
现在猪发生疫病时,多病原混合感染极为普遍;如PRRS单独感染妊娠母猪时,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和短暂的精神不振、嗜眠和饮食下降等症状,一般死亡率不高。但往往在猪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情况下,导致弓形体病或HC、PCV-Ⅱ等的混合感染,造成病猪大批死亡。又如仔猪腹泻,通常是仔猪白痢、黄痢、猪流行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病原的混合感染以及环境因素影响等而引起。这种多病原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必须经过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后,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4 猪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在一般猪场的保育仔猪和生长猪群中,呼吸道疾病日益严重而不易控制。这些病除猪喘气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外,主要是PR、PRRS、PMWS等疾病的感染所造成。当然,饲养管理的不当或失误,以及环境卫生的恶化等因素,也可导致呼吸道疾病日益突出。
5 系列障碍综合症普遍存在
由各种不同病原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综合症普遍存在。至今已证实与该综合症有关的病原或疫病有30种以上,当前危害性较大的有PPV、JE、PRRS、PR衣原体病、弓形体病等。
6 某些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危害加重
随着集约化养猪场增多和养猪规模不断扩大,污染变得更加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如猪水肿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小袋纤毛虫病、疥螨虫病等。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场环境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猪场常见病原并引发多种疾病。
7 免疫抑制性疫病危害性增大
一些免疫抑制性疫病除了直接危害猪体外,还可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引起疫苗接种反应增强,副作用增大,甚至使免疫失败。当前常见的疫病如PRRS、PR、PMWS等。
8 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由于饲料配合不当或储备存放时间过长,营养成份损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霉菌与霉菌毒素、农药中毒,添加过量痢菌净、硫酸新霉素等药物,以及灭鼠药等引起的中毒,在部分猪场时有发生。
9 沙门氏杆菌病和梭菌性肠炎不可忽视
在部分猪场沙门氏杆菌病日趋严重。表现为保育猪和生长猪的顽固性腹泻,皮肤出现坏死灶,剖检见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盲肠、结肠和大肠内积满稀粪或水样粪便,肠粘膜有白色结节或肠粘膜糠麸样坏死等。
梭菌性肠炎表现为初生仔猪血样下痢,7天龄以内仔猪及保育猪、生长猪顽固性下痢,粪便黄色水样,粘液状。母猪可见突然死亡,死后胀气,剖检见肠粘膜充血或出血。
猪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原因
1 引种混乱、检疫不严
由于引种单位(个人)和渠道的增多,检疫部门的检疫不严,导致一些新疫病随引种而带入及传播。如PRRS、PR、PMWS、PCV―II感染等。
2 消毒不当、轻视消毒
有的猪场不重视消毒工作,平时少消毒甚至没有消毒。有的猪场片面强调消毒的作用,每天几次带猪消毒,造成猪舍湿度过高,使猪处于应激状态,促进疫病的发生。
3 滥用药物、免疫失败
不少猪场在治疗病猪时急功近利,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退烧药等药物。盲目迷信疫苗的作用,随意加大免疫剂量和滥用未经批准正式生产的疫苗或自家疫苗,造成应激和免疫麻痹,导致免疫失败。
4 环境恶化,污染严重
中、小型养猪场(户),遍及城郊和乡村,不少猪场不重视粪便、污物的处理和环境的保护,使猪场环境污染严重,猪群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生活,尤其是呼吸道疾病,极易引起疫病的发生。
5 一贯式连续生产模式不利于疫病的控制
当前我国集约化养猪场多数采用从配种――怀孕――分娩――保育――生长育成的一贯式连续生产模式,无法进行一次性完全空栏和彻底消毒。各种类型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的猪饲养在一起,一旦发生疫病时,是难以根除的。母猪的饲养方式,多采用限位饲养,导致肢蹄病、生殖道病、皮肤病等疫病日益严重。
6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交通渠道增多,交通工具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加速了疫病的传播。
猪病防制对策
随着养猪业生产结构模式和技术设施的深刻变化,为了有效地控制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集约化猪场应实行多地生产、加强营养、早期断奶、全进全出,药物保健、免疫接种和有效消毒等综合防制对策。
1 改一地生产为多地生产
即将目前采用在一个场地内的一贯式连续生产模式,改为在两地或三地生产。其中两地生产,即配种、分娩、哺乳和保育在一地,生长和育成在另一地;三地生产,即配种、怀孕、分娩、哺乳在一地,保育在第二地,生长和育成在第三地。现最流行的是三地生产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各场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50米至数千米,这样不但能避免病原通过各种媒介的接触和传播,还能有效的阻止车辆、人员、工具和设备等的交换,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交叉感染。如广东的“温氏养猪模式”是多地生产,可有效地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
2 加强营养和药物保健
加强猪群的饲料营养和药物保健,可提高猪体自身抵抗力,对防制疫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对母猪平时可添加维生素E等;对妊娠母猪应喂营养丰富的全价饲料,禁止喂霉变饲料;妊娠母猪和公猪饲料应定期(2~3个月)添加药物(如金霉素300mg/kg+支原净100mg/kg),连用7天;母猪分娩前7~14天,选用“通灭”或伊维菌素等药物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母猪产前和产后一周,饲料添加药物如泰农(250 mg/kg)等;母猪产前有便秘现象时,在饲料中可添加芒硝等药物;母猪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抗菌素等药物。对仔猪除做好断脐、断尾、剪牙、打耳号和铁针注射外,还要做好三针保健计划,即生后3、7、21天,选用得米先长效注射液等药物肌肉注射;仔猪舍注意通气和保温,仔猪断奶后一周和保育舍转出前一周,饲料中添加药物,如阿莫西林250mg/kg十加康500 mg/kg,同时进行隔离和淘汰病、弱、残仔猪;保育仔猪的饮水可添加富马酸、柠檬酸、冰醋酸等有机酸。对生长育成猪不要再混群,降低饲养密度;要改善栏舍空气质量,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可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在14~16周龄时,饲料添加药物,如利高霉素1500mg/kg,连用一周。可以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
3 坚持早期断奶和全进全出
根据当前养猪条件和技术水平,一般仔猪采取3~4周龄断为宜。早期断奶,原则上是仔猪在母源抗体还起作用时即断奶,并将断奶后的仔猪转移到远离母猪的保育舍内。许多疫病,对母猪本身是安全、有免疫力的,但它们也可以使这些疫病在无临床症状的情况下,在猪出生后10~20天靠吸吮母猪初乳获得的免疫力逐渐下降时传染给仔猪。因此,早期断奶可明显降低仔猪感染疫病的机会。
全进全出,批量生产,尽可能做到同日龄范围的猪全进全出。在同一栏舍内,只要不重新引进猪,在一定时间内出完,也算全进全出,特别是分娩舍和保育舍应做到全进全出。全出后猪舍进行彻底的冲洗和消毒,这样有助于疫病的控制。
4 降低免疫抑制阀和搞好消毒工作
降低免疫抑制阀即减少免疫抑制因子。包括搞好环境卫生,场址应考虑影响因素(如安静、排污、风向、温差等),降低饲养密度;保证充足清洁饮水和供给优质全价配合饲料;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避免长期用药,预防和少用抑制免疫反应的药物(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鱼腥草等);预防控制和淘汰PRRS、PCV―II、HC感染猪。
消毒工作要做到彻底、有效,避免流于形式。猪场应制订和持行消毒计划和程序。全出后猪舍或空栏时应彻底冲洗、消毒三次(其中熏蒸消毒一次),间隔5天以上方可进猪使用。减少分娩舍和保育舍的带猪喷雾消毒。
5 执行有效免疫程序和种猪管理程序
根据当地疫情和猪群健康情况,制订本场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猪场应做好HC、PPV、PR、JE、PRRS、PMWS、SS等疫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应加强病毒性疫苗和种猪群的免疫接种,适当减少细菌性疫苗和肉猪群的免疫接种。当前发生和流行的猪病中80%以上为病毒性传染病,而在病毒性传染病中,又以PRRS、HC和PCV―II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为多见,因此对保育期仔猪应进行PRRS弱毒苗和PCV―II病理组织灭活苗各2次免疫接种,这样猪群至生长育成期很少发病。HC疫苗也应在生长育成期前进行2~3次免疫接种,否则,一旦PRRS降临,就会混合感染,导致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此外,应定期监测猪群的抗体水平,以了解猪群健康状况,及时指导和调整免疫程序,做到有的放矢。
执行“种猪管理程序”,新引进种猪应做好隔离、检疫和风土纯化等工作,控制和杜绝疫病进入猪群中。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