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制的猪瘟疫苗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在防治猪瘟病中有显著的疗效,效率达到98%以上,这些年来,在临床诊治中发现,散养户养殖的猪,猪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临床上典型猪瘟的病例较少,绝大部分都是非典型猪瘟,即温和型猪瘟,临床症状不明显,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正常,被毛苍乱,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时有轻热,有时皮肤上可发疹,逐渐消瘦;有的拖至一个月以上才死亡,或者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对死于温和型猪瘟的猪进行剖检,缺乏典型的猪瘟病变特征,只有病源检测才能确诊。
猪瘟属于一类传染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原因
1 不能做到按免疫程序进行防疫
农村散养户养殖的猪由于捉猪进圈时间不统一,住住给兽医防疫人员带来了防疫工作的不便,不能象规模猪场一样按免疫程序免疫。如果做到按程序免疫,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浪费疫苗。所以在防疫时有的猪已经长到35kg左右,甚至有50kg以上的还未免疫。
2 疫苗质量问题
2.1 疫苗来路不明:按规定防疫苗应统一由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供货,但并非如此,有的兽药零售商也有疫苗出售,给社会游医有机可乘。
2.2 疫苗保管不善:如高温运输、冷藏温度高低不稳定,疫苗瓶破碎,稀释苗时选错稀释剂,稀释倍数大等。
3 免疫操作方法不当
3.1 稀释液选用不正确,如猪三联苗只能用铝胶盐水稀释,用蒸馏水就会造成免疫失败。
3.2 注射用针头,注射器未严格消毒,造成带毒感染。
3.3 接种时环境不适,温度过高、过冷,连续阴雨,气候变化大,造成畜禽机体应激太大。
3.4 疫苗稀释时间太长或开瓶使间过长:导致疫苗失效或受污染。
3.5 注射部位不正确。
3.6 免疫应激:打飞针,注射时追赶、惊吓畜禽,造成免疫应激增强,免疫副反应时间长,数量多,强度大。
4 外界环境中有猪瘟病毒的存在。
疫苗使用后,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而是到处乱扔,乱倒;猪瘟重症病猪没有及时进行淘汰;病死猪没有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而是扔到河塘边、粪坑里;有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动,将猪瘟病死猪肉拿到农贸市场出售;有些养猪户缺少定期消毒意识。这些原因导致外界环境中猪瘟病毒常期存在。
对策
1 对散养户养殖的猪需要适时按要求进行防疫,不能怕麻烦。
1.1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进行猪瘟病的防疫。母猪在配种前2周进行猪瘟病疫苗的注射。
1.2 仔猪在25~30日龄时,用猪瘟单苗进行首免,60~65日龄时,用猪瘟苗进行次免。
2 强化防疫队伍建设,使用的疫苗必须从正规渠道购进,由防疫人员进行防疫,并做好登记,填发免疫卡及佩戴耳标,由于疫苗在贮藏、运输、使用等诸多环节导致疫苗效价的降低,在使用过程中,一般要用2~5倍量。
3 免疫过程中要严格消毒程序,选择最适接种途径和最佳接种时机,牢记免疫操作规程。
4 免疫期间合理使用药物。
生猪发生疾病期间不能免疫,生猪免疫前后3~4天禁用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的抗生素药物,严禁使用抗菌素病毒药物。
5 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制。
可以避免外界疫病的入侵。外地调进生猪,要先了解产地疫情、生猪健康情况,购进仔猪要向当地检疫部门索要“三证”。购进后,隔离饲养观察2周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进圈饲养,同时注射猪瘟疫苗。
6 改善饲养管理,提高饲料质量,减少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
饲养密度要合理,猪舍构建要做到夏天能通风避暑,冬天能防寒保暖,饲料配比合理,营养全面,并添加多维素等,不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尤其要注意变质玉米中含有黄曲霉素能抑制免疫应答。并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工作。
7 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净化环境。
猪舍要进行定期消毒。发生疫情后,对发病较重的猪及时淘汰,病死猪进行深埋处理。同群猪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用猪瘟单苗4~5倍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栏舍、用具及环境彻底消毒,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消毒药物要交替使用,一般一周交替使用一种消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