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病情况
福建省福清市某一养猪专业户饲养瘦肉型母猪300头,自繁自养。2008年7月初,该场87头体重40kg左右的架子猪发病,猪只精神萎顿,不愿站立,食欲下降,体温升高,达到40℃~42℃,高烧持续不退,病猪卧地不起,有的浑身皮肤发红,用指压不退色;个别病情严重的猪只呼吸急促,心音亢进,耳廓边缘、尾根、四肢内侧及腹下均变为紫绀色,甚至有腹泻或便秘的现象。该场技术人员曾使用青霉素、氟本尼考等治疗3天无效,猪群发病数越来越多,开始出现病猪死亡现象,发病至第4天,已有21头病猪因全身衰竭而死亡。笔者遂前去诊断,经过及时治疗有效控制了病情。
2 临床症状
患病猪只精神食欲欠佳,眼结膜潮红,皮肤发红,体温升高达40.6℃--41.8℃。个别病猪较3天前体温有所回复,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猪只皮肤、眼结膜、口腔黏膜均变苍白,伴有黄疸(腹部黄色)出现;被毛黄白色,以手触摸发粘,尿液浓稠呈茶色,粪便干结带黏液;精神高度沉郁,呼吸加快(68--82次/min)。
3 剖检病变
共剖检病(死)猪9头,病变主要表现为:血液稀薄, 凝固不良;全身肌肉色淡, 皮下脂肪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 切面有灰红色的坏死;脾脏肿大、边缘不整齐,并且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胆汁浓稠;心肌苍白松软,心外膜和心脏冠状沟脂肪出血、黄染,心包积液。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亦可能混合感染猪瘟、弓形体病,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为了进一步确诊,抽取8份病猪的耳静脉血(用酒精棉球擦拭皮肤等干燥后再采血,以防红细胞变形)进行了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采集的血样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使用油镜观察,可发现红细胞边缘不整,呈锯齿状或星状紫红色的球菌样的小体或杆状的菌体结合物,也可在红细胞胞浆内见到1个或数个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虫体。
同时,对血样进行猪瘟(猪瘟病毒强弱毒鉴别诊断EDISA试验)、弓形体病(间接血凝试验IHAI)化验,结果均为阴性。
综合上述诊断结果,确诊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所致。
5 治疗与预防
5.1 西药治疗
血虫净(5~10mg/kg),深部肌注或静注,1次/天,连用2天即可。长效土霉素每千克体重0.15ml,一次肌注,1天1次,连续3天。对症状较为明显的病猪的加注VC、VB12注射液。
全场猪群采用强力霉素(180g/t)拌料,连用5天,进行预防。
5.2 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为柴胡10g,竹叶6g,半夏10g,黄芩10g,槟榔6g,丹皮10g,常山6g,茵陈10g,枳壳10g,鱼腥草8g,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天1剂,连用3剂。个别呼吸困难则加重鱼腥草用量。
按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给药治疗3天后情况大有好转,除3头因病情严重,食欲废绝死亡外,76头在5-6天内痊愈,7头在8-10天内痊愈,治愈率在95%以上,效果显著。
6 讨论与体会
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和死亡率较高,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该病常在夏、秋两季流行,传播方式有两种,通过血液及其污染物传染。一为水平传播,常为吸血昆虫(如刺蝇、蚊、螨、虱、蜱等)的叮咬和人为的机械划伤(如注射、去势、打耳号等)和皮肤、黏膜损伤而接触感染;二为垂直传播,如孕畜血液中的附红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等。鉴于此,猪场应确实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并对猪舍进行消毒。在实施诸如断尾、打耳标、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做到严格消毒。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兽医临床工作的经验发现,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效果与单用西药相比,效果相当,甚至还胜于单用西药。中药药方柴胡、茵陈、常山、槟榔透解邪热,疏达经气,祛邪解毒;丹皮、黄芩清泄邪热,凉血化瘀;鱼腥草清肺热;半夏和胃降逆;竹叶利尿清心,解毒退热;枳壳宽肠泄热,清热解毒,养阴退热。土霉素能抑制细菌,并防止因抵抗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继发感染;血虫净在对抗附红细胞体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维生素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调理肠胃功能。
中西联合用药,既去除病因,又有对症治疗,同时增强了体质,不但节省成本,而且效果明显,此方法可供同行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