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葡萄球菌感染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养猪网

概 述
猪葡萄球菌感染(Staphylococcus infection in pigs)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猪葡萄球菌引起猪的细菌性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造成猪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乳腺炎,坏死性葡萄球菌皮炎及乳房的脓疱病;猪葡萄球菌主要引起猪的渗出性皮炎,又称仔猪油皮病,是最常见的葡萄球菌感染。此外,感染猪还可能出现败血性多发性关节炎。


病 原
本病的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猪葡萄球菌。本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呈圆球形,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直径在0.5~1.5µm之间,常呈不规则成堆排列,形似葡萄串状。在普通培养基及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但不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可产生透明溶血环,且菌落较大,菌落呈圆形、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透明,血浆凝固酶阳性,分解甘露醇产酸。猪葡萄球菌不能产生溶血环,也不分解甘露醇,而且大多数菌株的凝固酶试验为阴性。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α-毒素、肠毒素、皮肤坏死毒素、毒素休克综合征毒素、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等,具有致病作用。
葡萄球菌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脓汁或血液中可存活2~3个月,加热80℃条件下30min才能杀灭,但煮沸可迅速使其死亡。葡萄球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剂均可杀灭。葡萄球菌对磺胺类、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较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无免疫力猪群常由于引入带菌猪而发病。猪葡萄球菌感染一般呈散发,但猪的渗出性皮炎可呈现流行性,从临床发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同批猪在相邻猪栏或同窝猪中,有些发病而有些不发病,这说明免疫力在个体和群体发病过程中都有重要意义,其中主要取决于母猪是否有免疫力。哺乳仔猪为发病的主要猪群,以出生5~10天的仔猪为多见,但最早可见于出生后第2天的仔猪。近些年,在断奶后的仔猪也常有发生,偶尔还见发生于授乳母猪的乳房及下腹壁等处,但病灶多为局限性,而不发生全身性皮肤感染。保育舍仔猪发病率可高达15%,感染仔猪死亡率可达70%。发病猪体重大多在3~20kg之间。成年猪可见一些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型感染。感染猪很可能是其他猪的主要传染源。已知从许多健康猪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阴茎包皮、阴道和肠道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病原菌的传播可能是通过上呼吸道形成的气溶胶,或直接皮肤接触,或间接接触污染的墙壁和用具。本病有明显的接触传染性,并可通过皮肤划痕或皮下注射复制成功。从饲料、污染的水和垫草中摄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很普遍的。交配时往往导致一些猪生殖道感染。乳腺、鼻和皮肤病灶的局部侵入也很常见。猪葡萄球菌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受某些应激因素影响,如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及降低猪体抵抗力的因素等。


临床症状
该病多见于哺乳期仔猪,是5~6周龄的仔猪常发的一种接触性皮肤疾病,通常在感染后4~6天发病;初生仔猪10日龄以后亦可发病。病初在眼睛周围、耳廓、面颊及鼻背部皮肤,以及肛门周围和下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出现红斑,继之成为3~4mm大小的微黄色水泡并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黏液,常与皮屑、皮脂和污物混合,干燥后形成棕褐、黑褐色坚硬厚痂皮,并呈横纹龟裂,具有臭味,触之粘手如接触油脂样感觉,故俗称“猪油皮病”。强行剥除痂皮,露出红色多汁的创面,创面多附着带血的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皮肤病变发展迅速,从发现一小片皮肤病变后,在24~48h内可蔓延至全身。触摸患猪皮肤温度增高,被毛粗乱,渗出物直接粘连,继而可出现M腔溃疡,蹄球部的角质脱落。发病猪食欲不振和脱水,严重者体重迅速减轻并会在24h死亡,大多数在发病10天后陆续死亡。耐过猪皮肤细胞逐渐修复,经30~40天后厚痂皮脱落。本病也可引起较大日龄仔猪、育成猪或母猪乳房发病,但病变较轻,多无全身症状,并可逐渐康复。
如果仔猪通过母源抗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免疫,就会表现为慢性经过,患部表现为直径5~lOmm的病斑,与健康皮肤之间有明显边界,不扩散。面部皮肤的葡萄球菌感染可造成面部坏死,往往由于仔猪相互争食、攻击出现损伤而感染,特别是在NSL母猪奶水不足的情况下多见。
病死猪尸体消瘦,严重脱水,全身皮肤上覆盖着一层坚硬的黑棕色厚痂皮,厚痂皮有横向裂M直达皮肤。剥除痂皮时往往会连同猪毛一起拔出,露出带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暗红色创面。尸体眼睑水肿、睫毛常被渗出物粘着,皮下有不同程度的黄色胶样浸润,腹股沟等处浅表淋巴结常有水肿充血,内脏多无相关病变。发生继发感染时病变复杂化。



病理变化
除了在临床症状表现的皮肤病变外,在仔猪败血症中,看不到眼观病变。严重病例呈现脱水、消瘦、皮肤变厚有时水肿,浅表淋巴结肿胀水肿。胃正常,内很少有食物。头、耳、躯干与腿的皮肤及毛上积有渗出物。去除渗出物后,下面的皮肤呈红色。组织学检查可见角质层上积有蛋白质样物、角蛋白、炎性细胞及球菌。真皮的毛细血管扩张,有的表皮下层坏死。内脏的显著病变为输尿管及肾脏肿大,肾脏中的尿液呈黏液样,内含细胞物质及碎屑。由于上皮变性、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而使输尿管及肾盂扩张,肾功能丧失及毒素积聚与高死亡率直接相关。在慢性感染中,黏膜炎可能与葡萄球感染有关,但没有特殊的病变能使人确认葡萄球菌感染。在脐、淋巴结、肝、肺、肾、脾、关节和骨髓炎的骨头中可能出现脓肿,脓肿的骨头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尤其在脊椎处。猪的腹腔、心包腔和子宫腔可能积脓,特别是那些脐部感染的青年猪。此外,还可能见到严重的局灶性渗出性皮炎,严重急性病例可见到淋巴结肿大和化脓。


诊断鉴别
一般根据皮肤的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当疾病暴发时,最好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未经用药物治疗的病死猪或病重猪,剥掉痂皮,轻轻刮取创面分泌物,做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可看到单个或成串的革兰氏阳性球菌。除在脓汁外,在乳汁褐液体培养基中也常有双球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菌。只有通过培养,分离到葡萄球菌,才可最后确认。对猪葡萄球菌有鉴定意义的主要生化反应为DNA酶褐透明脂酸酶试验阳性,能产生接触酶,血浆凝固酶阳性者占11 %~89%,不发酵甘露醇、山梨醇褐麦芽糖,可发酵水杨甘褐海藻糖,七叶苷分解试验阴性。如有必要,可做药敏试验,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敏感药物种类。也可用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分离物进行分型,还可对产生的毒素进行鉴定。
对该病的诊断还应注意与猪牛皮癣、皮肤坏死性杆菌病、增生性皮肤病、疥螨感染、湿疹、猪痘、锌缺乏症等相区分。



防治措施
(一)治疗 对葡萄球菌感染猪应及早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严重感染的猪只治疗效果不好。对已发生严重肾脏损害的病猪治疗常难以奏效,最好淘汰。全身性治疗可减低皮肤病变的程度,使之仅发生浅层病变,并促进愈合过程。猪葡萄球菌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采取抗生素或局部抗感染药并用的方法,可以加速康复和防止感染扩散。一般而言,治疗必须持续5天以上。
最好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长效抗生素进行治疗。目前对猪葡萄球菌进行治疗可选用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氨苄)、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甲氧苄啶,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或壮观霉素-林可霉素合用,但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正在逐年降低。发病部位的局部用药也有疗效,可用氯己定与矿物油混合向仔猪皮肤喷洒,或将患病仔猪浸入氯己定溶液中。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猪充足的饮水和电解多维。
(二)预防 由于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预防措施对于控制葡萄球菌的感染是十分重要的。应防止仔猪相互之间的争斗;手术、切齿、断尾、断脐带等按常规操作;修齐初生仔猪的牙齿;防止养猪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引起发病,如要保证围栏表面不粗糙,消除带有尖锐的物品;防止划伤皮肤等;采用干燥、柔软的猪床等能降低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经常打扫干净猪舍及环境,严格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先清洗、消毒,然后放进清洁、消毒过或熏蒸过的产仔栏。对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应立即进行处治,有助于防止本病的进一步发展。
在葡萄球菌感染严重的猪场,可采用药物预防,用长效土霉素制剂给初生仔猪进行注射。在经常严重发病的猪场,也可采用本猪群分离制备的葡萄球菌灭活疫苗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分别于产前第4周及第2周对母猪进行注射,以便提高其初乳中抗体的含量。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葡萄球菌感染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