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 述 猪坏死杆菌病(Swine Necrobacillosis)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的一种创伤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损伤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口腔和胃肠道黏膜发生坏死,并可在内脏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一般为慢性经过,多为散发,有时表现为地方流行性。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猪、马、牛、绵羊、鹿均有发病的报道,其中猪、牛和鹿的坏死杆菌病多见,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 原 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um necrophorum)为多形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呈球杆状或短杆状,在病变组织或培养基中常呈长丝状。幼龄培养菌着色均匀,老龄培养物中,则着色不匀,似佛珠状,这是由于菌丝内形成空泡所致;本菌无荚膜、鞭毛,不形成芽孢。从病畜肝、脾、肺等器官的坏死灶采取病料进行培养,容易获得分离菌;若从病畜体表坏死部位分离本菌,则应从病、健组织交界处采取病料,并接种于兔或小鼠皮下,取死亡动物的脏器转移坏死病灶病料,进行分离培养。 本菌为严格厌氧菌,最适培养温度为37℃,最适pH为7.0。普通琼脂和肉汤不适宜生长,加人血液、血清、葡萄糖、酵母浸出液、肝块则生长旺盛;加入结晶紫或亮绿可抑制杂菌生长,获得纯培养。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培养48~72h,呈β溶血;在血清琼脂或葡萄糖琼脂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菌落;在肝块肉汤中,肉汤混浊,有云絮状生长,培养8~10天,生长物全部沉淀,肉汤变清。本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如杀白细胞素、溶血素,能致组织水肿,将外毒素给家兔皮下注射,可引起组织水肿,静脉注射时,可使之数小时内死亡。内毒素能引起组织坏死。 本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乳糖、蔗糖和水杨苷,微产酸和产气;产生硫化氢和靛基质,还原美蓝,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MR和VP试验阴性。 本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加热65℃15min死亡,煮沸1min即可杀死,直射日光8~10h可杀菌。常用消毒药液,如3%克辽林、3%~5%煤酚皂溶液、0.5%石炭酸、1%福尔马林、1%高锰酸钾在5min可杀死。但在粪便中可存活50天。在染污的土壤和有机质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如遇冬季则数月不死。本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多黏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
流行病学 坏死杆菌可侵害多种动物,家养的动物中,以猪、牛、绵羊、马最易感,禽易感性小;实验动物中,以兔和小鼠易感,豚鼠次之。人也可以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为传染性来源。病畜的肢蹄、躯体皮肤、口腔黏膜发生坏死性炎症,病菌随患部的渗出物、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污染周围环境,成为传染媒介。健康动物的粪便中可带菌,也可起着传播的媒介作用。病畜的粪便中约有52.3%~64.7%能分离出本菌。 本病主要经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口腔)而感染。环境卫生差,潮湿,多雨季节易发生。猪在每年的5~10月,特别是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一般是散发或地方流行。常与口蹄疫、猪痘、仔猪副伤寒、猪瘟等并发或继发。猪的圈舍拥挤,车船运输和猪的转运站(猪仓储)猪群,甚至猪只合群并圈时,因相互咬斗、踩踏造成外伤感染,发生坏死性皮炎。母猪可因乳房受伤感染。新生仔猪可通过脐带感染。仔猪可因生齿时感染,发生坏死性口炎。 临床症状 猪坏死杆菌病,可因感染的途径和部位不同,临诊表现也有不同。总的来说,育肥猪或架子猪发生最多,仔猪次之,多发生口炎,母猪发生最少。 1.坏死性皮炎 多见于架子猪和仔猪。其特征症状为猪的颈、胸侧、背部、臀、尾、耳、四肢下部等的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病初为皮肤上突起小丘疹,局部发痒,表面盖有一层干痂、质硬,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形成较大的囊状坏死区,坏死组织腐烂,积有多量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并可从坏死皮肤破溃处流出,最后皮肤发生溃烂;少数严重病例,坏死深达肌肉,甚至波及骨骼。如果病猪四肢发病时,则高度跛行。有的病猪全身、或躯干、或背部大块皮肤发生干性坏死,如盔甲样覆盖体表,最后可脱离猪的背部。如果病变较轻,全身病症不明显,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病猪还可治愈。也有的病猪发生耳及尾的干性坏死,最后脱落。猪的这两种干性坏死症状,在猪丹猪病例中,可能看到。 如果猪的坏死转移到内脏器官,发生转移性坏死灶时,或有某种病继发感染时,病猪则出现全身性症状,如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食、体温升高等,特别严重病例,还可引起死亡。 母猪还可以发生乳头和乳房皮肤坏死,甚至乳腺坏死,并出现相应的临诊表现。 2.坏死性口炎 坏死杆菌侵害受伤的口腔黏膜,可发生坏死性口炎,仔猪多发。病初仔猪厌食、体温升高、流涎、口臭、流鼻液和气喘;检查口腔时,可见舌、齿龈、上颌、颊部、喉头等处黏膜有假膜形成,灰褐色或灰白色,易剥脱,剥离后可见不规则的溃烂面,容易出血。发生在咽喉部时,病猪不能吃食和吞咽,呼吸困难,下颌水肿。如果病变蔓延到肺部或坏死物吸入肺内,可形成化脓性肺炎,常导致病猪死亡。 3.坏死性肠炎 病猪临诊上表现为严重腹泻,病猪逐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常可排出带脓样黏稠稀便,或混杂坏死黏膜,恶臭。剖检死猪时,可见肠道黏膜坏死和溃疡,溃疡表面覆盖坏死假膜,剥离后可见大小不等的不规则的溃疡灶。此病常与猪瘟、猪副伤寒并发或继发。 4.坏死性鼻炎 猪单独发生者少,但以仔猪和育肥猪多发。病猪表现为咳嗽,从鼻孔流出脓性鼻液,减食,呼吸困难,鼻黏膜发炎、溃疡,表面覆盖有黄白色假膜。病猪或有腹泻,消瘦,或见病猪死亡。 5.坏死性蹄炎 在羊、牛、马、鹿发生较多。猪单独发生者少,可因猪舍潮湿、粪污、泥泞,且有某种刺扎伤时,才可能发生。患口蹄疫的病猪,常可继发坏死性蹄炎,蹄部坏死、溃烂,跛行或不能站立,重者导致蹄匣脱落,最后被淘汰。 |
病理变化 猪坏死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与临诊上所见的症状相似,不再重复。如死亡猪只有转移性病灶时,则见受害器官上有数量不等、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结节,切面多干燥。如有猪瘟、猪副伤寒并发或继发时,会出现相应的肠道的病理变化。 诊断鉴别 临诊上所见各部位的特征性表现、坏死部病理变化、特殊臭味和相应的机能障碍,结合猪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可初步做出疑似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1.病料抹片、染色、镜检 取病、健组织交界处组织,制成抹片,用等量酒精与乙醚混合液固定,用碱性复红-美蓝、稀释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染色,镜检可见佛珠状的长丝形菌体或细小杆菌。 2.细菌分离培养 将采取的病料,立即置厌氧条件下进行接种培养。为防止杂菌污染,最好将病料通过易感动物,获得纯培养后,再做进一步鉴定。或者初次分离时,用含0.02%结晶紫、0.01%孔雀和苯乙基乙醇的卵黄培养基,以抑制杂菌的生长;也有选用新霉素、万古霉素、链霉素作为抑菌剂的。病料接种后马上放在含有10%CO2、80%N2、10%H2和以冷钯为催化剂的厌氧缸内培养,培养48~72h后,可见长出一种带蓝色的菌落,中央不透明,边缘有一圈亮的光带。选出可疑菌落,再进一步做纯培养和进行生化特性鉴定。 3.动物试验 由于病料常有污染,可将病料用生理盐水或肉汤制成悬液,取0.5~1.0mL接种家兔耳外侧皮下,或0.2~0.4mL接种于小鼠尾部皮下。实验动物,于接种后2~3天,接种局部发炎、坏死和脓肿,逐渐消瘦,局部坏死,8~12天死亡。取死亡动物肝、脾、肺和心脏等组织分离出坏死杆菌,便可做出诊断。 防治措施 (一)治疗 一旦发现猪只患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是局部治疗,并配合全身疗法。将病猪隔离在清洁干燥的猪圈内,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进行局部处治。如为蹄部病变,可用清水冲洗患部,除去坏死组织,再用1%高锰酸钾、3%煤酚皂溶液或3%过氧化氢等药物冲洗、消毒。然后涂擦5%龙胆紫,撒布高锰酸钾、磺胺药或涂上各种抗菌软膏。 如猪患坏死性口炎,用0.1%高锰酸钾冲洗口腔,然后涂上碘甘油或抗菌素软膏,每日1~2次。 如猪患坏死性皮炎,可用5%高锰酸钾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然后清除局部坏死痂皮和坏死组织,局部填塞高锰酸钾粉,或5%碘酊,或磺胺药粉,或硼酸和碘仿粉末等,逐Et观察、治疗,根据不同变化,再进行对症治疗直至痊愈。 全身治疗主要是控制病情,防止继发感染。可注射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和磺胺类等抗菌消炎药物。此外,还应配合强心、补液、解毒等对症疗法。 (二)防制措施 防止本病发生,关键是避免猪的皮肤和黏膜发生损伤。要求饲养人员做好平时的饲理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避免拥挤,防止猪只相互咬斗和发生外伤,在运输时不宜装运太多;注意观察猪群,一旦发现猪只有外伤时,应及时进行处治。 发病猪舍,要清除猪圈污水、污物,并进行严格的消毒。病死猪及病猪腐败组织及时深埋,其上撒盖漂白粉或生石灰。 (责任编辑:吴日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