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病因:损害皮肤的病因十分复杂,按其损害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传染病损害 如猪瘟、猪丹毒、放线杆菌病、坏死杆菌病等。 1.2 寄生虫性损害 皮肤疥螨、吸血昆虫叮咬(蚊、蝇、虱)等。 1.3 变态反应性损害 猪湿疹、荨麻疹、饲料疹、药物疹等。 1.4 炎症性损害 皮炎、渗出性表皮炎等。 1.5 神经性损害 皮肤瘙痒病等。 1.6 增殖性损害 如厚皮病、角化症、皮肤性肿瘤等。 2 诊断要点 应由表及里,先查被毛,后查皮肤,最后推断损害的性质及原发疾病。 2.1 注意被毛是否完整,生长是否牢固,有无光泽 健康猪被毛平滑、富有光泽、生长牢固。若毛色枯燥、易脱落,多见于营养不良性、消化性、寄生虫性疾病;若广泛性脱毛,常见于螨病和湿疹;若一定范围内的圆形脱毛,则多见于真菌病等。 2.2 观察皮肤损害的类型 2.2.1 斑疹与丘疹。斑疹是局部或泛发性皮肤出现红色斑块,斑块与皮肤相平或稍突起。指压褪色,消退后不留痕迹的斑块或斑点称为红斑,见于猪丹毒、日光疹;指压不褪色者为血斑,见于猪瘟等。斑疹,白猪易于观察,黑猪较难看到。丘疹是突出于皮肤表面的米粒大或豌豆大的局限性圆形隆起。多数丘疹聚集称为苔癣,丘疹常见于湿疹的早期。 2.2.2 水泡与脓疱。高出皮肤表面,内含非脓性液体的泡状隆起称为水泡,如水泡病等。内含脓汁者为脓疱,常见于猪瘟、湿疹。 2.2.3 荨麻疹。又名风疹或风团,是指皮肤呈暂时性、水肿性的扁平突起。其形状不整齐、大小不一,小如豆粒、大至手掌。常伴有皮肤潮红、搔痒、灼热,发病快、消失也快。 2.2.4 糜烂与溃疡。丘疹、水泡或脓疱破溃形成的浅表性缺损为糜烂。深而重的糜烂,其创面真皮缺损,皮肤呈现凹陷的称为溃疡,如褥疮等。 2.2.5 坏死与脓肿。皮肤组织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如坏死杆菌病。真皮和皮下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脓肿,如皮下注射不慎引起的化脓。 2.2.6 皮肤水肿与气肿。皮肤和皮下组织之间潴留大量液体,使皮肤表面呈肿胀状态称为水肿。反之,集聚气体者称为气肿。 2.2.7 角化与龟裂。前者是指皮肤角质异常增厚,见于粗皮病等;后者是指皮肤上呈现或深或浅的线状裂痕,多见于外伤和皮炎。 2.2.8 抓痕与表皮擦伤。指因搔抓或摩擦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如皮炎、疥螨病等。 2.3 综合分析 若皮肤有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糜烂等损伤,伴有轻度痒感,再加之有皮肤不洁,猪圈潮湿等致病因素可查,可疑为湿疹。当除去病因,经一般治疗有效时可作为验证的参考。 若口鼻周围、蹄及趾部有红斑、水泡、溃烂并伴有大量流涎和不同程度的跛行,传染性强,呈大批流行,牛、羊、猪皆发病,则疑是口蹄疫。若只发病于猪且有类似症状,则可疑为猪水泡病。 3 防治方法 3.1 加强饲料管理以及畜舍环境卫生工作,避免寒冷、潮湿、创伤、微生物与昆虫的侵袭。 3.2 夏季预防蚊、蝇、虱等昆虫或寄生虫叮咬皮肤。可应用敌百虫等药液进行定期喷雾。 3.3 防止消化机能与新陈代谢功能紊乱。 4 常见皮肤病 4.1 猪疥螨病 猪疥螨病又称猪疥螨,或猪癞。 4.1.1 病原及生活史。猪疥螨寄生在猪皮肤深层组织中。螨虫在皮下挖凿隧道,引起皮肤的炎症。 本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与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圈舍、垫草和饲养用具间接接触等而引发感染。幼猪有挤压成堆躺窝的习惯,这是造成本病传播迅速的主要原因。此外,猪舍潮湿、阴暗和营养不良也是造成本病传播的重要因素。所以本病最易发生在秋冬阴雨天。猪不分年龄和品种都可感染,但以断奶后至5月龄时的猪最易感。 4.1.2 临床症状。猪疥螨常发生在头部,特别是围绕着眼部和耳部,以后逐渐蔓延至背部、腹下、四肢。病初患部可出现剧痒,患猪常在石头、墙角、栏杆等处摩擦。约经过7 d,患部皮肤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并形成脓疱。脓疱因摩擦而导致破溃结痂,久之皮肤干燥、龟裂,严重的可导致发育不良,生长停滞。 4.1.3 诊断。猪疥螨病一般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便可确诊,症状不明显的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4.1.4 防治措施 4.1.4.1 搞好猪舍卫生工作,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进猪时,应隔离观察,防止引进病猪。 4.1.4.2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应用杀螨药彻底消毒猪舍和用具,将治疗后的病猪安置到已消毒过的猪舍内饲养。为了使药物能充分接触虫体,最好用肥皂水或来苏儿水彻底洗刷患部,在清除硬痂和污物后再搽药。 4.1.4.3 治疗螨病的药物和处方如下:烟叶或烟梗煎水洗;0.05%的溴氧菊酯溶液涂搽患部,间隔10 d再重复1次;0.05%的双甲脒溶液涂搽患部,7~10 d再重复1次;或用12.5%的双甲脒溶液100~200 mL兑水10 kg洗涤仔猪(怀孕母猪逐渐增大剂量);螨净以1∶1 000浓度用喷雾器喷洒消毒,同时注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 4.2 锌缺乏症 锌缺乏时,含锌酶的活性降低,部分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和赖氨酸)的代谢扰乱DNA、RNA合成,从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4.2.1 病因。缺锌地区含锌量低下,仅10×10-6左右,在其土地上生长的饲草的含锌量也相应的低下,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故极易引起动物发病。 除地理化学因素外,动物发病可能也与妨碍锌吸收和利用的一些因素有关。例如,饲料中钙盐和植酸盐含量过多时,可与锌形成不溶性复合物从而降低吸收率以致锌缺乏。此外,饲料中磷、镁、铁、铝、维生素D含量过多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缺乏都能影响到锌的代谢,降低锌的吸收和利用。当机体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特别是慢性胃肠疾病时,可引起锌缺乏。据报道,遗传因素对锌缺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的作用而导致锌的吸收量减少。 4.2.2 症状。畜禽锌缺乏症的主要临床症状有皮肤角化不全或角化过度。猪的皮肤角化不全多发生于眼、口周围以及阴囊与下肢部位,也有的呈皮炎(缺锌性皮炎)和湿疹样病变,且皮肤搔痒、脱毛。同时,猪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髓发育异常、骨短粗、繁殖机能障碍等症状。 4.2.3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4.2.4 防治。消除妨碍锌吸收、利用的因素,调整饲料日粮配方,适当补给锌盐,以提高机体中的锌水平。仔猪一般补料量为4.1×10-5~4.5×10-5,母猪为1.0×10-4。 4.3 湿疹 湿疹是由表皮和真皮上皮(乳头层)上的致敏物质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炎症反应。其特点是患部皮肤发生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糜烂、结痂及鳞屑等皮损,并伴有热、痛、痒症状,各种家畜皆能发生,一般多发生在春、夏季节。 4.3.1 病因 4.3.1.1 外界因素。机械性刺激,如持续性的摩擦,特别是器具的压迫和摩擦、昆虫的叮咬等。物理性刺激,皮肤不洁,污垢在被毛间蓄积而使皮肤受到直接刺激;或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中放牧,由于潮湿使皮肤的角质层软化,生存于皮肤表面的裂殖菌及各种分解产物进入生发层细胞中生长繁殖,刺激发病;此外,家畜长期处于阴暗潮湿的畜舍或烈日暴晒,久之使皮肤的抵抗力降低而引起湿疹。化学性刺激,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品不当,如滥用刺激药涂搽皮肤,或用浓碱性肥皂水洗刷局部,均可引起湿疹;长时间被脓汁或病理分泌物污染的皮肤,亦可发生本病。 4.3.1.2 内在原因。变态反应在湿疹的发病机制上占重要地位。引起变态反应的因子可能是内在因子,如家畜患消化道疾病(胃肠卡他性炎症、胃肠炎、肠便秘)并伴有腐败分解产物吸收;由于摄取致敏性饲料,病灶感染细菌毒素或者由于患畜自身的组织蛋白在体内或体表经过一种复杂过程,使患畜皮肤发生自体敏感作用等。在患病过程中,患畜对各种刺激物往往日益敏感,从而促使湿疹的恶化和发展。由于营养失调、维生素缺乏、新陈代谢紊乱、慢性肾病、内分泌机能障碍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引发湿疹。 4.3.2 症状。在临床上,该病一般可按病程和皮损表现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4.3.2.1 急性湿疹。按病性及经过不同分为以下几期。 红斑期:病初由于患部充血,在无色素皮肤上可见大小不一的红斑,并有轻微肿胀,指压时褪色,称为红斑性湿疹。 丘疹期:若炎症进一步发展,皮肤乳头层被血管渗出的浆液浸润,形成界限分明的粟粒或豌豆大小的隆起,触诊坚硬,称为丘疹性湿疹。 水泡期:当丘疹炎症的炎性渗出物增多时,皮肤角质层分离,在表皮下形成透明浆液性水泡,称为水泡性湿疹。 脓疱期:在水泡期有化脓感染时,水泡变成小脓疱,称为脓疱性湿疹。 糜烂期:小脓疱或小水泡破裂后,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并有脓性渗出物,创面湿润,称为糜烂性湿疹或湿润性湿疹。 结痂期:糜烂面上的渗出物凝固干燥后,形成黄色或褐色痂皮,称为结痂性湿疹。 鳞屑期:急性湿疹末期痂皮脱落,新生上皮增生角化并脱落,呈糠秕状,称为鳞屑性湿疹。 急性湿疹有时某一期占优势,而其他各期不明显,甚至某一期停止发展,病变部结痂、脱屑后痊愈。 4.3.2.2 慢性湿疹。病程与急性大致相同,其特点是病程较长,易于复发。病期界限不明显,渗出物少,患部皮肤干燥增厚。 猪的湿疹:主要发生于饲养管理不当,或患有寄生虫病及内科病(如卡他性肺炎、佝偻病等)的瘦弱贫血仔猪。初期被毛失去光泽,湿疹多发生于全身各处,尤其是股部、胸壁、腹下等处易发生脓疱性湿疹。脓疱破溃后,形成大量黑色结痂,奇痒,因此,患猪呈现疲惫状态,并逐渐消瘦。急性的病期常在3周以上,如转为慢性,可经数月而不痊愈。 4.3.3 诊断。根据皮肤特异性变化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判定病因和病性时,应考虑是否缘于外寄生虫而应用过驱虫药(喷雾和药浴),皮肤上是否用过搽剂,是否患过慢性疾病等。诊断应根据病史调查、饲料检查、内部器官状态、神经系统机能的状态,方能作出正确判断。 4.3.4 治疗。治疗原则是除去病因、脱敏、消炎;禁用强刺激性药物,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并注意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4.3.4.1 除去原因。为了除去病因,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圈舍要通风良好,患畜应适当运动,并给以一定时间的日光浴;防止刺激性药物刺激,饲喂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饲料。一旦发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 在用药前,应清除皮肤的污垢、汗液、痂壳、分泌物等。为此,可用温水或收敛、消毒溶液(如3%硼酸溶液)洗涤。 4.3.4.2 消炎。用消毒溶液洗涤患部,然后涂布3%~5%龙胆紫液,5%美蓝溶液或2%硝酸银溶液,或撒布氧化锌滑石粉(1∶1),碘仿鞣酸粉(1∶9)等,以防腐、收敛和制止渗出。随着渗出物的减少,可涂布氧化锌软膏或水杨酸氧化锌软膏(氧化锌软膏100 g、水杨酸4 g)等。 炎症取慢性经过时,涂布可的松软膏或碘仿鞣酸软膏(碘仿10 g、鞣酸5 g、凡士林100 g)。此外,全身治疗可应用10%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20~50 mL,隔天注射1次,连续应用。还可采用输血疗法,同时内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B1、维生素C,久治无效者,可用红外线、紫外线照射。 4.3.4.3 脱敏。用苯海拉明治疗,猪、羊0.04~0.06 g;或用异丙嗪0.05~0.1 g肌肉注射,每天1~2次,同时配合普鲁卡因注射。 4.3.4.4 止痒。患畜出现剧痒不安时,可使用1%~2%石炭酸酒精涂搽。 (责任编辑: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