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腹泻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群,是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多因素性疾病。据统计,断奶仔猪腹泻率一般在20%~30%,死亡率在2%~4%。甚至有些猪场断奶仔猪的腹泻率可高达到70%~80%,死亡率竟达到15% ~ 20%,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仔猪腹泻。 1 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原因 由于断奶仔猪生理功能不完善,消化机能差,免疫功能低,体温调节能力弱,所以以下因素皆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 1.1饲料营养成分的影晌 断奶使仔猪由以吸食母乳为主过渡到以采食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为主的饲料,如植物蛋白所占比例过高, 日粮中有抗营养因子或营养因子缺乏,易造成小肠上皮细胞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引起水泻。一般仔猪日粮的蛋白质水平不宜高于20%。另外仔猪消化纤维的能力极弱,添加适量的纤维类物质,对仔猪胃肠道及其他消化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具有重要作用,可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过高的纤维会使消化道黏膜机械损伤,导致腹泻。 1.2饲喂方式的影晌 过度限饲及过度饲喂,形成饥饿性和过食性腹泻。由于断奶仔猪消化机能差,短时间内食入的大量营养物质在仔猪消化道内难以消化,造成消化迟滞。未消化的养分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易发酵,导致胃肠道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导致仔猪腹泻,所以生产中要少喂勤添,切忌仔猪暴饮暴食。 1.3外界环境变化的影晌 外界环境、气温的骤然升降和仔猪转群、并栏等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据调查,当舍内昼夜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升高25%~30%,湿度高的环境也会使腹泻率明显增加。 1.4肠道菌群失调 养猪规模的快速扩大与基层兽医工作者的缺乏及部分猪场缺乏科学的用药知识,造成滥用抗生素的恶习,使胃肠道菌群失调也是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原因。 2发病时间及其症状 断奶仔猪腹泻主要发生在断奶后1~2周,第7d发病达到高峰。急性的表现为营养状况良好的猪突然死亡,死前没有任何症状或有短暂病史,耳及腹部常呈蓝紫色;慢性的常表现为采食量减少,排黄绿色或淡灰色稀粪,直检体温正常,腹泻时尾部肌肉震颤,晚期病猪脱水,精神委顿。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很快就会因脱水而死亡。 病死猪尸体发酵,小肠鼓气、水肿和充血。 3综合防治措施 3.1预防
一般而言,断奶仔猪饲料适宜粗蛋白水平应在18%左右,且选择早期断奶仔猪的蛋白质来源时,宜多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蚕蛹粉、奶粉等)并通过平衡氨基酸来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逐步实现以动物性蛋白饲料为主向玉米一豆粕型日粮的过渡,以便降低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改善饲料的利用率,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三不变:原饲料(哺乳仔猪料)喂养1~2周、原圈(将母猪赶走,留下仔猪)、原窝(原窝转群和分群,不轻易并圈、调群);三过渡:饲料、饲喂制度、操作制度逐渐过渡。
主要是做好防寒保暖、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细菌感染;断奶仔猪进入保育舍前,要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清扫、洗刷和消毒,杀灭细菌;仔猪进入保育舍后,要定期消毒(每周2次~3次),及时清理粪便、尿等污物;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适宜的环境温度为:断奶后1周~2周,26℃~28℃;3周~4周,24℃~26℃;5周后应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0%为最佳。
断奶后5d~6d内要控制仔猪采食量,以喂7~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多餐(一昼夜喂6次~8次),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不可过度限饲,也不可过度饲喂。投喂饲料量总的原则是在不发生营养性腹泻的前提下,尽量让仔猪多采食。实践表明,断奶后第1周仔猪的采食量平均每天如能达到200g以上,仔猪就会有理想的增重。
昼夜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并在断奶后7d~l0d内的饮水中加入新霉素、利高霉素、水溶性解质等,促使仔猪采食和生长,防止仔猪喝脏水,引起腹泻。
饲料中加入酶制剂、乳糖、低聚糖、益生素等提高仔猪的消化机能。
哺乳仔猪于18日龄~ 25日龄,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油疫苗进行免疫,防止断奶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避免疾病在猪群中传播。 3.2治疗
在选择药物时,最好进行药敏试验,确定首选药物,不要盲目不加选择地位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药性。一般情况可肌肉或静脉注射硫酸黄连素5ml~l0ml,青霉素10万单位~30万单位和链霉素15万单位~30万单位:也可用土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 日剂量30mg/kg体重,口服4d~7d;还可用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药物,用法用量参照说明。
如因球虫引起的腹泻,采用抗球虫药物如呋喃唑酮等治疗
一旦发生抗菌药物无效,即可改用微生物制剂口服,以扶持肠道正常菌群,如调痢生、双歧杆菌制剂、乳酸菌素片、乳酶生、酵母片等。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