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科学养猪-家畜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养猪网
 

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频率、分布、发展过程及其原因的科学,其目的是为了探明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目前,流行病学在公共卫生学领域中,以动物和人类疾病为对象进行广泛研究,并得以发展。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分为病原因素、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个方面。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将决定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病原凶素指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即毒力、组织亲和性、对环境的抵抗力及变异等。另外,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以及病原体的排出途径和携带情况等均属此范畴。宿主因素包括对病原体的易感性或钝感性有关的诸原因,如品种、品系等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等。环境因素指宿主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如气候、水、土壤及饲料等物理条件和饲养管理、经营状态、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

家畜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蔓延流行过程,传染病在畜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连接的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

(一)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一头猪感染发病到群体感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猪群的发生、发展过程。传染病在猪群中流行蔓延,首先均病猪或带菌猪排出病原体,然后排出的病原体经过某种途径传播,被易感的猪感染,导致出现新的病猪。在这个流行过程中必须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猪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否则,缺少其中某一条件,都会使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到影响。各种外部因素通过作用于这三个基本环节,而影响和改变猪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也称传染来源,是指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猪只。对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人和其他携带、排出病原体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传染源能连续不断地向外界排ILH病原体,包括病猪和病原携带猪。

病猪是指处在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发病猪,它是重要的传染源,能够向外界排出大量的病原体。所以,工作中对病猪要严格隔离、消毒。死亡的病猪在一定时间里尸体内仍有人量的病原体生存,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病原体散播。

生产中,引入新的携带病原猪常常会给猪群带来新的疾病,并在全群迅速传播。病原携带猪可以间歇地排出病原体,所以要经过多次病原学检查为阴性,才能确认为非病原携带者,并在与原有猪混群前经过一定时间的隔离观察。主要包括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潜伏感染动物、传染源性土壤及自然宿主等.

(l)患病动物:表现某疾病临床症状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动物感染传染病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病原体,如呼吸道传染病随鼻汁和唾液排出病原体;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便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全身感染性传染病,由尿、粪便、鼻汁、唾液和乳汁排出病原体。多数传染病是以多种途径排出病原体,即便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型不同,病原体排H{途径也不同。

(2)病原携带者:.体内有病原体寄居、生长和增殖并能排出体外,而殖并能排;。H体外,而无症状的动物和人,是危险的传染源。它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

①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在潜伏期内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如患口蹄疫的动物出现水疱前1 N 3d,由咽黏液和乳汁中排出病毒;猪瘟在发病前由尿排出多量病毒,它们都可成为传染源。

②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主要症状消失后仍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大多数传染病恢复期都或多或少排出病原体而成为传染源。如钩端螺旋体病恢复期的动物,在数周至数月随尿排出病原体;猪传染性胃肠炎恢复期的仔猪,在数日至数周通过粪便排出病毒。

③健康病原携带者:在隐性感染中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隐性感染在流行病学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健康病原携带者可成为传染源;另一方面隐性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起到提高群体免疫水平、控制疾病流行的作用。病原携带猪是指外表无症状,但能够携带和排出病原体的猪。一般说来,它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少于病猪,有少数传染病在潜伏期能排出病原体,如狂犬病、口蹄疫和猪瘟等;也有的传染病处在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如猪气喘病和布氏杆菌病;有时临床健康的猪体内也可携带、排出某种病原体,这是隐性感染的缘故,如健康猪体可分离到巴氏杆菌、猪丹毒和沙门氏菌等。有研究报道,健康猪群中猪丹毒杆菌的带菌率在0.37%14.3%不等。在一项研究中,几乎90%4个月龄或更大的健康猪携带有p-溶血性链球菌。成年猪经常是对青年猪有致病性的病原携带者,如母猪常于粪便中排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3)潜伏感染动物:猪伪狂犬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体均为疱疹病毒属成员,两种病的共同特征是康复后病毒仍潜伏于神经节细胞内。在潜伏细胞内虽可检出病毒DN A,但有时检不出感染性病毒粒子,这种潜伏状态可持续终生。在此期间如有寒冷、运输、妊娠等应激因素时,可间歇性地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致使动物发病,成为传染源。

(4)传染源性土壤:有些病原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如破伤风梭菌、炭疽杆菌、魏氏梭菌和猪丹毒杆菌等。这些存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经污染饲料被食人或在猪拱土时被食人或经破损的皮肤感染时,可以引起易感猪发病。由于这类病原微生物能在土壤中长时间存活,有的长达数十年,所以猪场的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可能成为长期的疫源地。对工厂化养猪,由污染的土壤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炭疽、破伤风、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等均由土壤中的芽孢菌感染而发病,因此称为土壤病。患病动物葬后,病原菌以芽孢的形式存在于动物体内。气肿疽和恶性水肿的病原菌是健康动物消化道内的常在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土壤。芽孢对环境诸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可长期生存在土壤中,而在土壤中这些菌是否增殖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证明,炭疽菌可在气温 37左右、湿度IOO%的弱碱性富含有机质土壤中增殖。因此,这些地区的土壤常作为传染源而引起炭疽发生。

(5)自然宿主(reservoir):一般来说,自然宿主是指病原体生长、增殖并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场所,也称传染源,因此是主要的传染源。自然宿主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术语,其含义是病原体在自然界为了持续生存所选择的原栖息地,常指作为传染源的异种动物。如猪伪狂犬病的病原自然宿主是猪,牛和绵羊由猪感染发病;狂犬病的病原自然宿主是犬、臭鼬、狐狸和吸血蝙蝠等,人和家畜由犬和吸血蝙蝠感染而发病。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由一个传染源传播到另一易感个体所行经的途径。病原体在受感染的机体内不可能水久地存活下去,必须由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新宿主才得以继续存活。病原体更新宿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原体在受感染机体的存在和繁殖部位,以及病原体排出体外的途径。按病原体更迭宿主的方式,即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

(l)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与易感猪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没有任何媒介参与。常见的直接接触方式有舔咬、交配,如狂犬病通过传染源直接咬伤易感猪而引起传播;患布氏杆菌病的公猪与母猪交配时可引起母猪感染。只以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在流行病学上的特点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呈链索状,而且不易造成流行,呈散发性。无明显的季节性。另外,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属于直接接触传播的范畴。

(2)间接接触传播:易感动物或人接触传播媒介而发生感染的传播方式。一般根据媒介不同,将其分为空气传播、饲料和饮水传播、活的媒介传播。

①空气传播:以空气中的飞沫、飞沫核以及尘埃作为媒介物而引起的传播,,如猪流感、气喘病和猪肺疫等。所有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可以以这种方式传播,甚至猪传染性胃肠炎也能经空气传播。传染源在咳嗽、打喷嚏、呜叫时从口鼻腔随飞沫排出病原体,携带病原体的飞沫飞散于空气中,作短时间停留,易感猪吸人飞沫而引起感染。一次喷出的飞沫在空气中存在不过几个小时,因为飞沫中的病原体几乎是裸露的,对温度、紫外线照射以及蒸汽压都非常敏感。一般说来,环境温度越高,空气传播的细菌、病毒死亡也越快,这可能是由于脱水的缘故。有资料表明,在密闭的猪舍、温暖气候下,空气中含有15 000个/IT13细菌颗粒,而寒冷气候下,含35 000ixF/m:。波长在0.250.28nm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和病毒,空气中的病原体没有有机物保护,而易被紫外线杀灭;蒸汽压对病原体的影响较复杂,在低湿度的情况下,有囊膜的病毒存活较好。而无囊膜的病毒在较高湿度情况.F存活较好,对空气传播的细菌和病毒,在相对湿度50% N 80%的情况下不利于病原体存活,是致命的。有资料表明,当空气的相对湿度突然由高或低变到致命的中心范围时,空气中的霉形体90%以上在8min内死亡。但较潮湿和较重的飞沫下降较快。所以,温暖、光亮、干燥和通风良好的环境病原体死亡较快。尽管如此,但由于每次排出的病原体量很大,如打喷嚏,足可以存活并达到易感猪感染的剂量。有资料记载,每个喷嚏大约喷出40 000个带微生物的飞沫颗粒。如果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就成为以病原体为核心的飞沫核,一般飞沫核在空气中存在的时间比飞沫更长一些。有时病猪污染的环境干燥后,受到气流冲击的带病原体的尘埃在宰气中飞扬,可被易感猪吸入引起感染。能够以这样方式传播的只有少数耐干燥和阳光曝晒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痘病毒等。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有如下流行特点:病例连续发生,发病猪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猪,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在猪只寡的易感猪,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在猪只集中地区易暴发。多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冬春季多发,猪舍条件或拥挤的情况下多发。如口蹄疫、猪流行性感冒和猪气喘病等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1967年英国口蹄疫的大流行,是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通过风速传播到远处,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典型病例。借尘埃传播的传染病有结核病、炭疽和痘病等。

②饲料和饮水传播:由污染病原体的饲料,饮水作为媒介物而引起的传播,如猪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仔猪红痢、猪痢疾、猪瘟、口蹄疫和传染性胃肠炎等。以消化道为侵入门户的传染病,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传染源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尸体、废弃物污染饲料、饲草、水池、水井、盛装和运输饲料饮水的工具、车辆,乃至饲料贮存场所,甚至母猪的乳头、躯体,都可以被易感猪食入而感染。许多大的养猪场采用漏缝地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粪尿等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但无法做到彻底根除。有些病原体如沙门氏杆菌,对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这些病原体存在于猪周围环境中总是有机会使易感猪感染。母猪因食人被致病性大肠杆菌、C型魏氏梭菌等污染的饲料,经一段时间便从粪便排出病原体,如果污染母猪乳房、乳头可引起易感的仔猪感染,随粪便排的病原体造成的污染,在许多疾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工作中,要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和饲料、饮水及其盛装用具的卫生管理。

③活的媒介传播:除猪以外的其他动物和人作为媒介来传播的一种方式。起传播作用的媒介者主要包括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和人。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的主要有虻类、螫蝇、蚊、蠓、家蝇和脾等。这种传播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机械性传播是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不繁殖,但起机械性传播的作用。在猪痘传播中,蚊叮咬病灶部位时口器被病毒污染,再次叮咬易感动物时便机械性地传播本病。蝇和虻主要是机械性地传播病原体。生物性传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成立:一是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生长增殖;二是在节肢动物血中病原体的浓度很高;三是节肢动物对易感动物具有等。日本脑炎、赤羽病和茨城病等均以蚊和蠓为媒介进行传播,因此这些病的病毒称为节肢动物媒介性病毒。以脾作为媒介的传染病,有非洲猪瘟、衣原体病和立克次体病等。节肢动物佬拯的传染病,在流行病学上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明显的季节性,即与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有关和在夏、秋季节发病率升高。

在野生动物中,以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病原体最为多见。野生动物指本身对该病原体无易感性,但可机械地传播疾病,如鼠类机械地传播猪伪狂犬病等。老鼠经常活动于饲料库、猪舍甚至排泄的污物中,并在猪群中传播许多疾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李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猪丹毒、钩端螺旋体、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以及一些寄生虫病等,使人们防不胜防。

野生动物和畜禽作为传播媒介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些媒介者本身对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无易感性,但可以机械地传播这些病原体,如乌鸦啄食炭疽病畜的尸体以后本身不受感染,但可以随粪便排出炭疽杆菌的芽孢而传播炭疽;伴侣动物狗可以传播猪瘟;鼠类可以传播口蹄疫等。另一种情况是野生动物和畜禽本身对某些病原体有易感性,感染后作为传染源把病原体传播给猪,如狐、狼将狂犬病传染给猪,鼠不但感染沙病传染给猪,鼠不但感染沙门氏杆菌,也可以把沙门氏杆菌传播给猪。

饲养人员在防疫卫生制度不全和消毒不严格的情况下,在病畜舍和健畜舍之间通过手、衣服、鞋底等机械性地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的健康畜禽。兽医人员可经消毒不严的注射针、体温计以及其他器械机械地传播多种传染病,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猪瘟和炭疽等。人在许多疾病的传播上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养猪场中,每个猪舍的饲养人员应固定,而且不应出入其他猪舍。有时饲养员出于好奇和热心而到其他猪舍查找或帮忙,便随着衣物、鞋,甚至手把病原体带人,邻近猪场的人员或其他人员来访,往往会带来新的疾病,决不应进入猪舍,尤其对于工厂化养猪,甚至不应进人生产区,另外,还应指出养猪场职工在家里不应养猪,甚至不能饲养狗、猫和其他家畜,以避免从家中将病原带入猪场,最好猪肉也不要从市场购买,应由养猪场自行解决为宜。

猪场的兽医工作者由于在检查病变和排泄物时,手和衣服常常会被污染而造成疾病传播,兽医经常告诫其他人员遵守防疫制度,而忽视了对自身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的进出猪舍,而不知不觉地散播着病原体。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根除所有的动物媒介和人对传染病的传播,是一项非常艰巨、甚至是难以实现的任务。

(3)垂直传播:母体所患疫病或所带的病原体,经胎盘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从母体到子代的传播方式,包括经精子、  (卵)、胎盘、出生时产道内感染和产后经母乳传播及直接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胚胎的垂直传播是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流产、死胎、不孕、产弱仔等的主要原因。猪布氏杆菌病、猪日本脑炎、猪细小病毒感染等,虽然母猪无症状或表现轻微的症状,但对胎儿能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出生后母仔之间冈直接接触所致的垂直传播,如猪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母猪为慢性带菌者,仔畜在哺乳时受到母猪感染。仔猪成长后又成为带菌者,将病原体垂直传播给下一代仔猪。因免疫麻痹终生不产生抗体,但处于持续的病毒血症状态,成为水平传播的传染源。经胎盘垂直感染引起仔猪免疫麻痹的传染病还见于猪瘟,其所生仔畜成为带毒者。

以上是猪传染病常见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传染病来讲传播方式不只一种,往往是几种方式都能传播,甚至有时是非常复杂的,如口蹄疫,即可以直接接触传播,又可以通过空气和污染饲料饮水传播。因此,当某些传染病流行时,对传播途径不要轻易地主观确定,要经过深人细致地调查,根据流行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判明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从而达到控制和止传染病的流行。

3.猪群的易感性  有了传染源和适宜的传播途径,没有易感猪群也不会引起流行和出现新病例。因而易感猪群的存在,是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所谓易感性,是指机体对传染病是否容易感染和易感染的程度,即缺乏免疫力。病原体进入缺乏免疫力的机体可以引起疾病。猪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传染病病原体易感染的程度称为猪群易感性.猪群易感性取决于构成该猪群的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如果没有易感个体或易感个体少,就不发生或不容易发生疾病;如果易感个体多,则为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准备了条件,当然,能否流行丕取决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猪群对传染病易感性的高低,除与病原体的种类和毒力有关外,主要是由下列因素决定的:

(1)猪群年龄结构与感染:宿主对感染的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而到老龄抵抗力又下降,这是一般的趋势。这与动物机体免疫机构的成熟和衰老是分不开的。在精子、卵子、胚胎和胎儿早期发生感染,可造成不孕、流产、死产和产畸形胎等繁殖障碍性疾病,但多数情况下同舍的成年猪不出现异常。多数肠道传染病对新生仔猪的致死率很高,但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

年龄增长伴随着病型的变化。猪大肠杆菌病对新生仔猪表现为败血症,断奶期仔猪表现为白痢,断奶后仔猪表现为水肿病,而成年期呈现关节炎和乳房炎等局灶性病变。

在饲养不同年龄猪的大型养猪场内,一旦流行急性传染病,在流行停息后的几年内可能会反复流行该传染病。这种现象解释为行该传染病。这种现象解释为流行后幸免死亡的猪成为传染源,再传染给新生的易感仔猪,如此反复几年。因此,无论是禽还是猪和牛,按年龄单独集中饲养,不仅便于饲养管理,而且是防制这种反复感染的有效措施。

(2)猪群特异性免疫状态:当易感猪群发生的传染病逐渐蔓延到后期时,常保存一定数量的幸免死亡者而停息。其原因是随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部分动物死亡,一部分动物逐渐恢复而获得免疫,从而使群体的免疫水平提高。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时,其免疫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即使达不丑100% ),这种传染病就难以流行。群体免疫水平的大体目标是,其免疫率为70%80-/0。群体免疫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如某种传染病流行之后,获得主动免疫的个体经一段时间后免疫水平逐渐下降,若和易感的新生猪群世代交替,使群体的免疫水平也降低。降低到一定水平时,该传染病再度流,这种现象称为家畜传染病的周期性.

评价群体免疫水平的常用方法是监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对猪群定期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分析群体免疫率,是制定免疫计划的科学依据。

(3)传染环(infection cycle ):在广域的动物群体内,存在包括野生动物的异种易感动物时,这些动物之间有时形成传染链,称为传染环。传染环因种动物的易感性和分布密度等生态学特性不同而变化,因此具有地域特征。

在日本,猪是日本脑炎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猪感染后由于持续数日高毒价的病毒血症,致使叮咬病猪的蚊感染率很高,当被感染的蚊叮咬另一易感的猪、牛、马和人时、这些动物便可染发病。但除猪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感染该病毒后表现微弱的病毒血症,因而使叮咬的蚊虫体内不能携带引起动物发病的足量病毒,因此传染环被中断,这种动物称为终末宿主。猪不仅在体内增殖病毒,而且为其他宿主提供病毒,故称为增殖动物( amplifier )

在非洲,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因此病毒在蜱群中维持独特的生态系统而持续繁衍下去。由蜱感染的猪群,通过接触感染虽然扩大其感染环,但由于病死率高,而且猪的分布密度低,不能持续流行。野猪等野生动物被蜱感染后,虽可长期携带非洲猪瘟病毒,但绝大多数是不能成为传染源的终末宿主。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蜱和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在这些区域,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的毒力逐渐减弱,病死率较低,而且饲养密度也比非洲高。这可能是该病毒在猪只之间维持繁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欧洲,狂犬病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狐狸,在北美是臭鼬等,在南美是吸血蝙蝠,它们各自形成特有的感染环。当这些野生动物成为主要的病原自然宿主时,难以控制疾病的流行,因此狂犬病迄今仍有扩散的趋势。与下列因素关:

首先是猪群的内在因素:即猪群的种属免疫力以及年龄等因素。此内容已在非特异性免疫部分阐述。

其次是猪群的外在因素:即饲养管理因素,包括环境卫生、猪舍温度和湿度、猪群密度、饲料的质量和营养等等都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对一些细菌性疾病,如猪气喘病、仔猪副伤寒等更是如此,甚至有时可以决定这些疾病能否表现临床发、病和发病后的轻重程度。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内,类似猪场和猪群存在疾病差别时,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饲养管理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疾病因素。随着养猪规模的扩大和养猪水平提高,这些饲养管理因素已越来越受重视。

最后是特异性免疫状态:它是影响猪群易感性的重要因素。特异性免疫水平高的猪群易感性就低,反之亦然。这种特异性免疫可以被动地来自母体,或于病后康复获得,也可能来自于人工免疫接种或人工转移抗体而获得。因而,有计划地采用预防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状态,降低易感性,是猪传染病防制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下列情况下,可导致猪群特异性免疫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

1.新生仔猪增加:新生仔猪由于可以从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得到多种疾病的母源抗体保护,但这种免疫保护力以后逐渐下降,到断奶时已降到极低水平,这时对许多传染病易感性升高。

2.易感猪群的引入:某些具有地方流行性传染病的地区,由于实施人工免疫接种或由于自然患病及隐性感染,使当地猪群都具有特异性免疫力,易感性很低。如果从外地引入猪群,由于缺乏这种特异性免疫力,而使猪群易感染性升高。

3.免疫猪群自然免疫力的消退:许多传染病病愈后1或人工免疫后猪群,免疫力经过一定时间都会逐渐降低,使易感性升高,而成为易感猪群。另外,病原体发生变异后,相当于出现一个新的传染病,猪群易感性也很高。

在上述易感性逐渐增高的情况下,适时做好猪群的免疫监测并进行人工免疫接种,降低猪群易感性,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正确认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猪群易感性三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后,可以采取科学的防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疫源地

凡是有传染源以及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地方都称为疫源地。即除传染以外,还包括被污染的场所(猪舍、运动场等)、物体以及这个范鬧内怀疑有被传染的可疑动物和储存宿主等。疫源地具有向外传播病原体的条件,可对其他地区构成胁。疫源地的范围依传染病不同而不同,这主要决于传播途径及条件。如仔猪红痢发生后传播的范围很有限,一般仅限于一个猪群,甚至同群不同窝之间有发病的,有不发病的,形成疫源地范围较小;而口蹄疫发生后,传播范围一般较广泛,形成疫源地范围较大。即使是同一种传染病在不同条件下,疫源地范鬧也不同。由于传染源不断地活动,传播途径的复杂性和传播条件的变化,每种传染病疫源地范围可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在划分疫源地时并不都是很清楚的。实际工作中,常把范围较小的单个疫源地称为疫点,把范鬧较大的疫源地或连成片的疫源地称为疫区。疫源地存在有一定的时间性,只有当最后一个传染源死亡,或愈后不再携带原体或已离开该疫源地,对所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并且经过该病最长的潜伏期不再看到病例出现,血清学检查猪群均为阴性时,才能认为疫源地已被消灭。

(四)传染病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  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根据在一定时间内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区分为下列几种表现形式:

(1)散发性:发病数量不多,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只有个别零星地散在发生,如破伤风、狂犬和钩端螺旋体等。

(2)地方流行性:发病数目较多,但传播范围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内。如猪丹毒、气喘病、炭疽等。寡炭疽等。某些散发性传染病在猪群易感性升高或传播条件有利时也可出现地方流行,如巴氏杆菌病和沙门氏杆菌病。

(3)流行性:发病数目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播到较广的范围,如猪瘟和口蹄疫等,,这类疾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而且常呈急性经过。

(4)大流行:发病数目很多,蔓延的地区非常广泛,可能传播到全国或几个国家,如口蹄疫和流行性感冒等。

(5)暴发:在一个单位或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时间出现很多同类病例。有的认为暴发和流行性是同义词。

以上几种流行形式是相对的,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2.季节性和周期性

(l)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常在一定的季节里发生或在一定的季节里发病率明显升高,此即为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性。出现季节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夏日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对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不利,如口蹄疫在冬春寒冷季节易发生流行,在夏季流行减缓或平息;炭疽在夏季常由于洪水的泛滥,使土壤中的炭疽芽孢散播而造成病例增多。

②季节对传播媒介节肢动物的影响:夏季炎热、潮湿,节肢动物大量增殖,并且活动频繁,由它们传播的疾病也容易发生,如猪丹毒和乙型脑炎等。

③季节对猪只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冬季寒冷季节猪舍通风不良,湿度增加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如气喘病、流行性感冒等。

这种流行的季节性不是不可改变的,随着养猪条件改善和科学的免疫预防,使许多传染病都不发生季节性流行。

但)周期性:某些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数年)还可以表现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周期性,如口蹄疫和流行性感冒,这种周期性主要与毒株毒力和抗原变异有关,有时也与免疫力自然消失以及易感猪群的引入有关。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科学 养猪 家畜 传染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