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要点 1.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1)虫体粗壮,呈火柴杆状,新鲜时灰褐色,体壁较透明。虫卵随猪尿液排出体外,在体外适宜的环境中,幼虫破卵脱出,并经两次蛻化发育成第三期(侵袭期)幼虫。侵袭期幼虫经口或皮肤两种途径感染猪,在体内进行第三次蜕化,变成第四期幼虫,逐渐移行至肝脏。在肝脏寄生3个月,第四次蜕皮后穿过肿包朕进入腹腔,最后移行至肾盂、肾周围脂肪及输尿管壁发育为成虫。 (2)患病猪和带虫猪是本病感染的重要来源,其尿液排出大量的虫卵,造成本病的流行。 (3)气候温暖的多雨季节适于幼虫的生长发育,感染的机会多;炎热而干旱的季节,不利于幼虫发育,感染率也相应较低。 (4)侵袭幼虫既可通过口进入,又可通过皮肤感染猪体,从而使得患病机会增高。 2.临床症状 , 患病初期,猪只均出现皮肤炎症,有丘疹和红色小结节,体表局部淋巴结肿大。随病程的发展,病猪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行动迟钝,行走时后肢左右摇摆或跛行,重症者后躯发生麻痹。泌尿道有炎症时,则发生排尿次数增加,尿少而淋漓,尿液中带白色黏稠的絮状物或脓液。仔猪发育停滞,公猪性欲减退或丧失交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 3.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皮肤上有丘疹或小结节,肝脏肿大而硬化,其表面有脓肿或呈不规则的虫道移行痕迹。,。肝门静脉有血栓,内含幼虫。肾脏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肾表面有瘢痕;肾盂、肾周围脂肪及输尿管壁有包囊或脓肿,内含成虫;腹水增多,并可见到成虫。 4.尿液检查 用烧杯采集病猪清晨第一次尿液,沉淀几分钟,倒去上清液,在杯底 衬以黑纸,肉眼即可看到杯底有白色虫卵,也可取沉渣镜检虫卵。 (二)防治措施 1.治疗 (l)四咪唑:按20—30毫克/千克体重,搅拌1次饲喂,或按10-15毫克/千克体重剂量肌内注射。 (2)噻苯唑:按5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饲喂,对移行幼虫的杀灭效果好。 (3)敌百虫:按0.1克/千克体重,配成10%—20%溶液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 (4)海群生:按3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天3次,3天为1疗程。 2.预防 1)由于虫卵和感染性幼虫对阳光、干燥、高温等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因此,猪舍应建在地势干燥和阳光充足的地方。 (2)搞好猪舍及周围的环境卫生,经常性对猪舍、食槽及用具消毒,及时清理粪尿。 (3)引进猪只时,经尿检及临床症状观察,确认无本病感染后方可与本场猪群混养。 (4)全场每年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仔猪断奶后驱虫1次。 (5)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猪只抵抗疾病的能力。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