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氟化物中毒又称氟病,是长期连续摄入超过安全限量的无机氟化物引起的一种以胃、牙齿病变为特征的中毒病,常呈地方性群发。
1.病因
(l)自然条件致病:岩石、土壤、饮水中含氟量高,形成地方性高氟区,致发动物慢性氟中毒,称地方性氟病。
(2)工业污染致病:利用含氟矿石作为原料或催化剂的工厂(磷肥厂、钢铁厂、炼铝厂、陶瓷厂、玻璃厂、氟化物厂等),未采取除氟措施,随“三废”排出的氟化物污染环境,如空气、土壤、水源、牧草,使生长在污染区的动物长期接触而发生中毒。
(3)长期用未经脱氟处理的过磷酸钙作猪的矿物质补饲,亦可引起氟病。
(4)另外,猪的急性无机氟中毒偶见于使用氟化钠驱虫时用量过大的情况。
2.发病机制 氟是动物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参与机体的正常代谢,可以促进牙齿和骨骼的钙化,对于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和参与代谢的酶系统都有一定作用。
但是,当大量氟进入机体后,可以从血液中夺取钙、镁离子,使血钙、血镁降低。因此急性氟中毒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低血镁症和低血钙症的症状,氟在少量长期进入机体的情况下,同血液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致使钙代谢障碍,为补偿血液中的钙,骨骼即不断地释放钙,从而引起成年动物脱钙,终致骨质松脆,易于骨折,生长中的动物则因钙盐吸收减少而使牙齿、骨骼钙化不足,形成对称性斑釉齿和牙质疏松,易于磨损,与此同时,骨骼疏松膨大、变形。由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骨膜和骨内膜增生,使骨表面产生各种形状的、白色的、粗糙的、坚硬的外生骨赘。血钙减少,能引起甲状旁腺分泌增多,一方面,使破骨细胞增加,活动增强,促进溶骨现象,加强骨的吸收。另一方面,还能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再吸收使尿磷增高,这也是影响钙磷代谢的重要环节。也有人认为进入机体的氟可作用于酶系统,凡是需要钙、镁、锰、铁、铜、锌等金属的酶,因其可形成氟—金属复合物,氟都可以对它们发生影响。另外,氟本身也是一种腐蚀剂,接触局部可使之发炎、溃烂;氟化物还可延缓凝血时间。
3.症状 常呈地方性群发,病猪异嗜、生长发育不良,骨、牙齿的病变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最为突出,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氟中毒两类。
(l)急性氟中毒:多在食入过量氟化物0.5h后出现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病例可发生抽搐、昏迷、呼吸困难、紫绀,最后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2)慢性氟中毒:最为常见。随着食人的氟化物逐渐增多,病猪被毛粗乱、干燥,行动迟缓,异嗜、跛行。卧地、不愿站立,强迫站立则步履艰难,尖叫不已。牙齿的损害十分明显,起初多为白垩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着色型和缺损型。另外骨骼的变化异常显著,首先在跖骨、掌骨、下颌骨和肋骨呈对称性肥厚,以后可见下颌骨肿大,肋骨变粗隆起。
4.病理变化 急性氟中毒可见脑软化,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心肌显著浊肿,间质水肿及出血,肝、肾充血、出血或呈脂肪变性,出血性胃肠炎。慢性氟中毒剖检变化除牙齿的特殊变化外,以头骨、肋骨、桡骨、腕骨和掌骨变化较大。
5.诊断 主要根据周围环境及接触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毒物分析和氟测定、血液生化检查。
急性氟中毒常突然发生,可结合病史和症状、病理变化进行分析。
慢性氟中毒病猪有长期的、日益严重的跛行,以及对称性斑柚齿和臼齿过度磨损。
氟测定的评价:骨氟超过1 000 - 1 200mg/kg作为氟病的诊断指标,尿氟超过15mg/L作为氟病的诊断指标,饲料、饮水含氟超过7mg/kg作为氟病的诊断指标。另外氟中毒时,血糖减少,胆碱脂酶活力降低,酸性磷酸酶增高。
6.治疗 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1)对于急性中毒病例,可投予催吐剂硫酸铜或用0.5氯化钙溶液、稀石灰水澄清液洗胃,后给予硫酸钠导泻。补给维生素D以及灌服牛乳、蛋清、浓茶水等,均有一定作用。
(2)对于慢性中毒病例,首先要停止毒物的继续摄人,移至安全区,并给予富含维生素的饲料及矿物质添加剂,同时相应做其他对症处理。
(3)有血钙、血镁降低时,应及时静脉注射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及硫酸镁溶液,中毒性肝、肾损害,在用镁后可促进恢复。
7.预防
(l)自然高氟区,关键措施是改饮低氟水。从安全区引入低氟水,在我国北方可打深井,要注意防止浅层高氟水流入深层水中。在缺乏改水条件的地区,叮用活性氧化铝、明矾或熟石灰除氟,降低饮水含氟量。
(2)工业氟污染区,根本措施是将排氟量控制在安全限量以下,在一时难以消除污染的地区,为了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应采取综合治理。
(3)在使用氟化物作饲料添加剂或临床用药时,要掌握好用量,以免因剂量过大而引起中毒。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