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猪嗜血杆菌病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是猪饲养过程中常发病之一,也成为我国当前猪群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在临床上容易与链球菌病等混淆发生误诊,使猪群的死淘率大幅增加,给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特别重视。下面小编就该病的病因,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做个分析供养殖户参考。 一、临床症状 该该病的发生常常是HPS与其它细菌或病毒协同作用而致,多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关节炎造成跛行和高热为主要特征。病猪通常表现体温升高至40.5 ℃~42 ℃,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图 1)和腕关节,触摸时疼痛尖叫,跛行、颤抖和共济失调。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处发绀,指压不褪色。病程较长的猪,体温一般正常,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关节肿胀、跛行及被毛粗乱(图 2)。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二、诊断 (1)根据疾病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2)采取病料,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可进一步确诊。 (3)由于本病通常以继发或并发感染形式出现,应注意与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 2 型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时的鉴别诊断。 三、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方案包括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但治疗的同时也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疾病危害等。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取得了较好的防制效果。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油乳剂灭活苗。目前我国也有市售德国、西班牙进口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 管理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要适当控制猪舍饲养密度,保证良好通风,保持干燥。 ②对舍内粪便要及时清除,同时还要搞好畜舍周围的环境卫生。 ③在断奶转群、混群和运输前后,应添加抗应激药物,如维生素、黄芪多糖等。④注意观察疫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消毒 ①必须遵守消毒制度,特别是设置进场的消毒池。②对猪场进行预防性消毒。③选用效果良好的消毒药。 药物预防 根据此病在本场的发病规律,可在易感发病日龄前半个月对猪群所用饲料中投药预防。可参考选用下列药物:土霉素003%~0.05%、氟哌酸0.04%、氨苄青霉素0.02%、北里霉素0.03%、利高霉素0.05%~0.08%拌料,一般连用3~5天。预防用药应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至少应半年或一季一换。 免疫 ①有条件的猪场可用自家猪场分离的菌株委托具备资质的单位制作灭活疫苗来进行免疫。 ②制定好适合自己猪场的免疫计划,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 ③灭活菌苗免疫母猪,初次免疫于母猪产前5~6周进行,二次免疫于产前3周进行;或于产前4周进行1次免疫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10~60日龄的猪都要进行免疫接种,1毫升/头最好在首次免疫15天后再进行二次免疫(注意针头消毒,尽量做到一猪一针头),对本病能起较好的预防控制作用。 四、治疗 猪场一旦确诊有该病发生或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须使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同时对猪场尚未感染的猪群进行药物预防。 (1)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并且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同时要消除各种诱因,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尤其做好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2)可选用头孢噻呋、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进行注射治疗,也可采用强力霉素饮水给药(150~200克/吨),均有较好的效果。注意越早治疗效果越明显 (3)发病较重时,尽量不要选用本场常用的抗菌药,防止已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青霉素、增效磺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特效米先等。首次治疗宜采用注射给药,据文献报道,特效米先(每千克体重0.1毫升)深部肌肉注射效果较好。 (4)如果猪采食和饮水正常,必要时可口服药物与注射药物同时进行。 (5)除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外,必要时可配合转移因子、胸腺肽、干扰素及黄芪多糖和太子参等以增强疗效。 小结 控制副猪嗜血杆菌在保育阶段的感染及引起的发病与死亡,必须依赖准确的诊断和对受害猪场内HPS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选用商品苗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备的自家苗。然而,血清型的多样性及占较大比例的未分型菌株影响了研制血清型针对性强的疫苗,因此,常有使用灭活菌苗免疫失败的报道,这很可能就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在我国现有的生产条件限制下,在母猪分娩前后和断奶、转群、换料、运输、免疫接种前后对整个猪群(包括哺乳仔猪、保育仔猪、生长肥育猪和后备种猪等)用药是非常必要的。许多规模化猪场反映,阶段性地添加敏感药物对控制和净化猪群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较为显著。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泰力佳(泰妙菌素)、氟本欣(氟苯尼考)、氟喹诺酮类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而对林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有耐药性。 总之,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猪群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该病在临床上容易与链球菌病等混淆发生误诊,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普遍产生增加了治疗难度,因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是确诊及筛选合适治疗药物的重要前提。在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血清型匹配的疫苗是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手段。另外,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还必须做好综合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猪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而减少损失。 (责任编辑: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