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猪业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年出栏5.3亿多头,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年猪肉产量达4000多万吨,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65%。年生猪存栏超过世界总存栏的一半,猪肉比全世界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 根据我国生猪生产情况,全国每年需要优良原种猪约250多万头。据农业部九六年统计,全国存栏种猪1000头以上的种猪场仅13个,存栏500——1000头的种猪场50个,200——500头的种猪场127个,近些年发展很快,各省、市(区)镇相继建立了一大批种猪场,新近从丹麦、英国、法国、瑞典、加拿大以及美国等国家引进了长白、约克夏、杜洛克和汉普夏种猪,已有较丰富的猪的遗传资源,有的种猪场还装备了超声波活体测膘仪,妊娠诊断仪和电脑等仪器设备,有效地开展了场内测定;国家在一些重点省市如广东、武汉还建立了国家种猪测定站,各场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种猪选育工作。各省市也开展了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原种猪场、繁殖场,拥有一定数量的繁殖母猪。不少场家进行种猪遗传物质交换,建立了遗传联系,全国还有22个原种猪场还承担了全国联合育种任务。但由于我国的外来良种群体相对较小,繁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加上选择方法落后,真正进行种猪选育的场家少,优良种猪产业化没有形成,生产的优良种猪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多乱杂的种猪充滞市场,另一方面每年需耗费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种猪,一方面导致了生猪生产水平低,另一方面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养猪工作者和有基础和条件的育种猪场,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在现有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由农业部组织,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专家指导,中国畜牧业协会养猪分会具体负责,全国种猪遗传评估场家执行,对外来种猪包括长白、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等种猪进行遗传改良,加快育种进展,提高选择效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长白种猪、约克夏种猪、杜洛克种猪和汉普夏种猪,大力开展种猪产业化,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我国养猪业的发展。 我国实行种猪产业化的基础是具备的: 一是我国生猪生产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2000年末生猪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牲猪存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1.8%和48.8%,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8年我国出栏肉猪4.9亿多头,占世界养数量的43%以上,而美国只占9.19%,加拿大占14.54%,日本占1.5,德国占3.81%。因此可见,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要来源,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是我国牲猪产销区域明显。四川、湖南、湖北、山东、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生产区,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是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出栏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两个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三个省,生猪的主产区还有大量的生猪外调。1998年仅四川省外调猪达1096.88万头,山东省外调929.9万头,湖南省895万头,湖北省达500多万头,主销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福建及浙江等省。 三是种猪生产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优质产品,象湖北的桑梓湖种猪、广东中山白石的龙骏猪、深圳农牧配套系等,成为我国种猪业的著名品牌,这些种猪场和种猪企业著名品牌为我国种猪业产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是种猪产业化是我国养猪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猪的专业化品的培育和配套系利用是世界养猪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世界养猪业发达国家不仅早已完成了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猪种的转变,而且猪种的品质是按人们需求来进行生产,培养专用型品种和品系,配套组合生产猪肉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生产不同专用型肉类。这些优良种猪的选育和原种生产主要控制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手中,对全世界的养猪业起到了种猪和资源技术的垄断作用。世界养猪业生产对这些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依赖作用,如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白猪、美国杜洛克以及皮特兰、汉普夏、PIC配套系等,仅我国每年从国外引进这些种猪的数量为5000-10000头,引种费用高达1000多万美元。这样既花费了大量资源,又使我国种猪生产长期落后于别人,跟在别国的后面爬行,还会造成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使我国的种猪育种工作长期处于落后被动地位,阻碍我国种猪业的发展。如果实行我国种猪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每年除可节省大量的引种外汇外,还可将我国种猪形成不同品位与优势,既提高质量,也能满足市场需求,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努力缩小我国种猪业国外育种差距。 五是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不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必须实行产业化以满足养猪业对优良种猪的需求。 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动物生物技术发展迅猛,畜禽的基因组合计划目标是将重要的经济性状(如瘦肉率、产奶量、产蛋量、抗病性等)位占或与之连锁的DNA标记,并将其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来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选择的有效性及遗传改进量,从而提高动力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就是猪基因组合计划。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猪192对染色体上已发现了生畜的DNA多样性。还利用分离分析法,候选基因法和基因组扫描法,开展了猪数量性状主效基因的检测与利用。目前已检出的主效基因或有QTL猪应激综合症促选基因RYR1基因,酸肉基因(RN),猪大肠杆菌K88受体基因,窝产仔数位选基因ESR基因,肌肉脂肪的位选基因,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和猪肌肉生产抑制素(MYOG)基因等。目前,猪应激综合症基因、窝产仔数位选基因等已在我国部分种猪场育种中应用。如湖北省畜牧良种场与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分子育种实验室联合,通过五年的工作,开展计算机育种进行遗传评估,桑梓湖种猪已剔除应激综合症基因,在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中已建立高产仔的核心群,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性能的“桑梓湖牌”种猪,2001年已通过著名养猪专家以熊远著教授院士为专家组长的鉴定,成为科研成果。还有广东深圳农牧配套系也是如此。为加速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必须将这些优良种猪实行产业化,发展优质猪肉,带动农民致富,提高我国养猪生产力水平以及猪肉产品档次,增加我国猪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中国种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应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子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为科技动力,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实现我国种猪产业的规模化养殖,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 发展目标和技术战略是:在“十五”期末实现优良名牌种猪供应量翻一翻,基本满足市场对良种猪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性能测定标准、测定体系和统一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法,育种场之间定期交换遗传材料,逐步扩大核心群、繁殖群,通过计算机联网共享信息资源,运用育种新技术,采用动物模型BLUP法(最佳线性无偏估计)进行种猪的遗传评估,不断提高具有我国特色的种猪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的育种技术水平和种猪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速我国种猪产业化进程,让我国的种猪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新的突破。 实现我们种猪产业化,要重点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种猪交易市场。要以现行的国家省级种猪性能测定场(站)为核心实行全国及区域种猪性能测定、拍卖以及擂台赛,分省、区、市建立种公猪站,统一全国种猪精液供应、销售体系,建立种公猪交易市场,扩大优良种猪辐射面,良种母猪从引进和培育通过鉴定的猪群产生,分区域供应,母猪的供应必须从省、区、市的原种猪场产生。 2、良种繁育基地。以长白、大约、杜洛克、汉普夏等外来猪种以及培育的新品系和配套系为主要品种。按照原种场、扩繁场、生产推广的繁育体系建设相配套的宝塔型种猪繁育体系,确定种猪生产基地,原种猪场要建设与之配套的场内测定场,种公猪站,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全国种猪测定联网,建立遗传评估。出售的种猪必须是合格的,并预估育种值,种猪扩繁场必须是经过行业协会论证通过,具有技术力量和具备种猪生产营销能力的专业场承担千方百计抓好良种猪的生产,扩大优质种猪的供种能力。 3、无公害、绿色食品瘦肉猪产销基地。目前我国养猪业仍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农户养猪生产模式上,主要利用家庭的残菜剩汤和一些农副产品,饲料无害控制不严,管理较为粗放,缺乏统一规划设计,卫生防疫控制差,生产的猪肉质量不高;专业户养猪,饲养规模不等,虽然较长生命力,但饲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仅15%左右;工厂化养猪规模大,专业性很强,投入也较大,有一批专业人员负责生产管理,对饲料的营养要求很高,饲养的外三元杂种和专门配套系,生产的猪肉无公害,有的还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主要供大城市或出口港澳市场,这种养猪方式基本能在养猪全过程中按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生产,顺应国内、国际对肉食品的消费潮流。 我国无公害绿色猪肉生产就要以工厂化养猪生产为主要生产基地,建立屠宰加工企业,形成优良种猪供应,优质猪肉生产,屠宰加工超市供应一条龙,提高我国的猪肉质量,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上述三个生猪重点项目先应由农业部门拿出方案,在我国生猪主产省区、布局、编制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再由计划部门按照国家重点项目申报,纳入国家农业项目发展计划,争取投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和外商投资建设。 |
我国种猪生产必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品牌,创名牌,实行产销一体化、集团化,确保种猪养猪整个产业链的有效运转。 1、加强组织协调。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管作用。政府部门要在种猪业业链条中发挥构建链条,扶育弱势环节,协调链条正常运转作用。养猪行业协会是政府职能部门联系广大养猪生产者的纽带,既是民间组织,又是替职能部门向养猪生产者宣传政策、提供信息、组织交流经验、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参与制定和监测行业产品质量标准,协助进行宏观调控,具有一定权威的行业组织。因此,也要与外国著名良种公司和国内大专院校和国家、部、省重点研究项目和科研单位育种技术、性能测定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等方面进行联合,同时要与国家、部、省重点研究项目和攻关项目,如国家“种子工程”,“菜蓝子”工程,瘦肉猪基地建设以及“丰收”、“星火”等计划结合,也可与外国政府、组织援助或支持中国养猪项目结合为我国的种猪产业化服务。 2、搞好市场服务。要充分发挥畜牧部门、龙头种猪、商品猪企业和加工流通组织的作用,建立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要鼓励加工流通企业优价收购无公害绿色瘦肉猪,优质肉猪场商品猪,优价购买种猪产业化的良种猪,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以屠宰加工为龙头,以规模化猪场生产为基地,以良种猪为支撑,以高品位优质猪肉生产为起点,生产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猪肉,形成种猪产业化集团,创品牌、名牌,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内发展一批象广东长江顺德集团公司种猪饲养屠宰加工一条边的养猪龙头企业。 3、实行科技兴种。要加大对种猪产业化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力度,要科学制定种猪的选育目标,并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从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出发,按照农业部提出的从《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提出全国种猪遗传评估的基本性状,培养生长速度快、瘦肉率商且风味好、产仔多的优良种猪,特别要在利用良种、设施、环境控制、饲料配制、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要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种猪业,不断提高种猪产业化的经济效益,打造和开发名牌,开发我国“桑梓湖”种猪、龙骏种猪、五丰种猪、“光明猪配套系”、源丰种猪、农科种猪、天河种猪等。依靠品牌来提高种猪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4、搞好猪病防制。近些年,我国种猪业发展迅速,养猪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饲养量增加,密度加大,进出口贸易频繁,由于其现代化的科学养猪技术跟不上,给猪疫病的发生提供条件,因此抓好猪病防制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搞好猪的疫病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猪病种类和流行特点,研制防制疫病的疫苗。要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场家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种猪、商品猪预防免疫接种,提高猪的特异性抗病能力。同时严格消毒程序,坚持定期消毒制度,严格封锁隔离制度,尽量避免交叉感染,防止疫病扩大漫延,严格疫病监测制度,重大疫病预防前后都要监测,确保免疫效果。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猪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控制一、二类猪病的发生,逐步消灭三类猪病,实现我国猪肉生产的无害化绿色食品,确保种猪业的健康发展。 5、坚持依法管理。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整顿种猪,饲料和兽药的生产经营秩序,通过法律的手段保证种猪、饲料、兽药质量,特别要加大对原种猪场,繁殖种猪场和饲料加工企业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种猪质量和优质饲料供应,推动种猪产业化的进程。 要加强对种源的净化工作,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有时为补充血缘的原种猪场,引进新的遗传因子,避免近交,最好是引进以非疫区的优良公猪精液进行人工授精,如确需引进活猪时,必须从没有疫病流行地区并经过详细了解健康的种猪场引进种猪,隔离30-90天,严格检疫,确认无任何疫病,方可转入生产。 在集约化猪场从分娩、保育、生长育成各阶段均采取“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经一周严格清洗消毒,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猪群,有条件的原种猪场要采用建立无特定病原猪群的方式。如早期隔离断奶、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等技术措施逐步净化各种病原,还可采取定期检疫净化等措施及时淘汰防止猪只疫病垂直传播或水平扩散。 (责任编辑:小龙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