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营养标准需因地制宜
广东长江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麦月仪首先分析了中国养猪业现状。目前中国饲养瘦肉型猪比例不断增加,饲料营养要求也因此提高,集约化猪场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养殖密度增加。猪群的生长速度提高,但猪的生存环境却变得恶劣。活猪的流通越来越频繁、流通区域也在扩大,同时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却被滥用,饲料原料质量也不稳定。
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病原的毒力和变异增加。养猪业因此面临日益严重的疫病挑战,疫病导致的损失也日益增加。
面对这一严峻现状,麦月仪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从猪场营养着手。她指出现在猪场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是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均是以健康猪为基础制定。然而在理想的、低应激水平反应条件下制定的营养标准不能反映实际生产中的营养需求。猪通常遭遇不同的应激原:毒菌、氨气、热应激、寒冷、疫苗免疫、霉菌毒素、密度大、断奶、转料、转栏、运输、化学药品等等这么大量应激原的挑战使动物营养分配从生长和繁殖转向了免疫。这就直接影响了猪的生产成绩。
她还指出近二十年来猪的育种持续专注于提高生长性能和瘦肉率,在基因上改变了养分的分配模式,分配到免疫系统和繁殖系统的养分减少,分配到生长的养分增加。在低应激条件下,对生长性能有利,但在高应激原挑战时,这样的猪免疫力较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因此,饲养高生长潜力瘦肉型猪,必须提供高的营养水平。
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余斌博士也认为营养师应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如品种、生长阶段、饲养条件、实际生产性能(瘦肉生长率)、采食量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标准。具体的做法包括测定瘦肉生长率,计算各阶段赖氨酸需要量;依据理想蛋白质比例计算其它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根据赖氨酸能量比确定日粮能量水平,根据采食量定日粮配比。
他指出猪不需要养分的百分比,需要的是每天吃下的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绝对量。如果某阶段猪每天需赖氨酸18克,采食量是2公斤,则日粮赖氨酸百分比为0.9%,但如果在夏天采食量仅1.8公斤,则赖氨酸应调整为1%。
用工荒更需内部挖潜
除了营养问题,猪场人员管理也是各个猪场目前普遍头痛的事情。开平联兴种猪场场长龚胜初首先分析了现在猪场人力资源的现状。散养户的快速退出同时规模化猪场越来越多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更多的养猪人才加入。而猪病复杂,猪难养的现状又使老板抱怨养猪人才太少。猪场现有员工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大中专、本科以上的很少,甚至文盲多)直接导致了这些人跟不上猪病与养猪理念的发展。人才本就少,尤其是在猪场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员工更少,能固定在一个猪场工作三年以上的更少,猪场招人难、留人更难。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企业、兽药企业、疫苗企业还在不断与猪场争夺人才,“一类养猪优秀人才往往都进了企业。”龚胜初感叹,越来越多猪场陷入猪病、引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困惑之中。
龚胜初认为既然招人难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猪场应该先学会从现有员工队伍中发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他指出在猪场做过几年的员工已在生产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猪场体制比较了解,环境比较熟悉,过去与现在存在的问题比较清楚,实际上只要稍加帮助他们成长,给予他们机会,搭建一个他们提升自我的平台,他们很快就成了猪场的得力干将。所以应该经常有计划组织员工进行内部生产总结、学习交流,取得的经验提出来大家进行讨论学习,对出现问题处理时尽可能让大家多参与。
“人才培养不能吝惜钱”龚胜初认为老板应该把人才培养费列入猪场经费预算中。既然猪场老板经常世界各地旅游,场长、生产主管更要走出去学习交流。他表示联兴种猪场还订购了很多养猪方面的杂志书籍,给员工建立了一个专业学习阅读室。此外还为员工接通网线,鼓励员工通过互联网学习交流。同时经常请有养猪生产经验的专家培训或者送员工外出学习深造。
增城小寨猪场场长杨明也坦承猪场一直存在缺少可用的饲养员和技术员,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使得猪场老板一到过年过节就得全家上阵或一人顶俩。他认为要解决用人难的问题,猪场在选拔使用人才时要有所改变。“养猪不是造飞机做导弹,不需要懂太多的高学历人员,白纸一张最好。执行力度最重要。”杨明认为学历普通的员工管理好了,对猪场更有用处。小寨猪场自04年以来,一直实行四化管理“生产工厂化、技术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考核指标化”,全场各车间都实行联产计酬,生产必须按计划周转,包进包出,管理有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等。而技术方面则不断培训,提高员工的现场生产技术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