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细菌耐药已呈泛滥之势
细菌耐药已成为今天和未来养殖业的一个“心腹大患”。目前,不少养殖户普遍存在不注意饲养条件改善和养殖水平提高,却把畜禽健康寄希望于用药,有病吃药,无病也吃药,致使兽用抗生素用量远远超过动物疾病治疗的需要量,不但使耐药菌增加,疾病难以控制,同时也增加了饲养成本。
正是由于在兽医临床和饲料添加剂中大剂量、大范围、种类无限制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动物源性病原菌耐药谱无限扩大,并且动物源性病原菌耐药谱比人源性耐药菌广得多,耐药强度比人源性耐药菌强得多,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牛钟相教授表示,近年来,国内开始对抗生素药品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结果发现,不但一些“老”抗生素,如某些种类青霉素,已经接近失 效,即使用于临床时间并不长的新型抗生素,如沙星类和头孢类,对于某些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也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几十倍。1995年大肠 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已达50%,而到1999年就上升到了74.9%,目前就更高了。现在以葡萄球菌为代表的常见致病菌已不再对除万古霉素之外的多种 抗生素敏感,万古霉素曾被誉为“对付各种耐药性菌株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现在已发现“超级细菌”。
控制细菌耐药性上升趋势已成当务之急,尤其在兽医临床上应严控抗生素的滥用,实施科学用药,否则,即使再新的抗生素问世也会很快“失效”。也许有—天,一些普通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人们会因为没有合适药物而束手无策,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二、为何出现细菌耐药难控现状
在兽医临床治疗中,长期应用抗生素,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这是产生耐药菌的主因。对于那些应用时间越长,使用范围越广泛的药物,细菌的耐药性往往越严重。
牛钟相教授分析认为,“病菌耐药性上升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在所处不利环境条件下为生存繁殖所作出的本能性反应,只要药物胁迫存在,就会本能地产生耐药性。这是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生存本领。
目前,细菌耐药性出现大致有以下方面原因:
一是细菌本身因素。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茵药物产生耐药。
二 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天然耐药菌占少数,难与占大多数的优势敏感菌竞争,只有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能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苗而 产生耐药。广谱抗菌药物的发现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的结果。
三是缺少联合用药。
四是低剂量用药。在低剂量抗生素环境中,细菌耐药性上升速度反而加快。动物经常反复接触某一种抗生素药物后,其体内的敏感菌株将受到选择性抑制,耐药性菌株却大量繁殖。
五是通过食物链而造成的食源性污染。当前抗生素被普遍用于家畜、家禽和水产品的饲养过程以及肉品加工过程中,就会造成抗生素残留。日本曾有60%牛和93%猪被检出有抗生素残留,我国肉类食品中抗生素残留问题也比较严重。
三、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首要屏障
面对抗生素日益严重的困境,科学界也在不断寻找抗生素的代替品,但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越抗菌药物研究速度,且抗菌药物研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山东农业大学动科院朱瑞良教授建议,转变养殖从业者的用药指导思想,转变用药观念,把防治关口前移,推进生物安全体系建立,增加动物自身的抗逆能力,在 “养”字上狠下功夫,要把生物安全建立看作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而不是消费,在操作过程,千万不要有“作秀”心态,只有生物安全做好,才是真正减少抗生素 的使用、保障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的真谛。
朱瑞良提出,养殖疫病防控应树立的理念是“生物安全体系建立是基础,免疫预防是保证,最后才是诊断治疗”,而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包括三大方面:
一是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如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区域隔离;改革生产方式,逐步从简陋的人鸡共栖式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大型养鸡场;实施全进全出制;鸡场分区隔离;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等。
二是观念性生物安全措施。如净化环境,加强消毒,消除病原体,中断传染链;实施科学的免疫接种,进行周密的免疫抗体监测,随时了解抗体消长规律,指导免疫及疫病防制;同时,要注意杀虫、灭鼠,处理好死淘鸡,做好养殖场污水的消毒、排放等。
三是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如精心饲养,减少应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这是提高生产成绩的重要手段;最后,还要做好正确诊断,科学用药,控制疾病发生。
四、微生态防制成为目前关注热点
业内专家建议,在兽医临床治疗中避免或降低药物使用耐药性,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性,禁止滥用,青霉素作为万能药使用的事 例再不能重演;二是合理并轮换使用药物,注意给药剂量、用药时期及间隔时间;三要认真切实做到病畜禽隔离观察治疗制度,防止耐药菌株的交叉感染;四是药物 预防可以多用中草药方剂,减少抗生素作为预防药物使用的次数,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以上措施只能从临床上减少细菌耐药产生速度,无法解决根源问题。目前国内微生态制剂业正迅速兴起,其对畜禽保健、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成为养殖业关注热点。
牛钟相教授表示,微生态制剂是将已知有益微生物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进行培养、发酵、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微生物制剂,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动物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抑制致病菌繁殖,提高动物免疫力,防病治病。在农业部1126号公告中,允许添加的微生物有16种。
他认为,未来养殖业中若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微生态制剂将在预防畜禽发病、促进生长等健康养殖、生态环保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微生态制剂对畜禽机体具 有五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调整畜禽机体微生态失调,促进微生态平衡;二是生物拮抗作用(抑制致病菌);三是免疫增强作用;四是营养、助消化,促生长;五是 改善环境作用。
北京希普公司研发总监程林春同样认为,抗生素 发明的初衷是治疗疾病,还是应该回归到以治疗疾病为主,如果养殖目的是保证畜禽机体健康,提供高品质的肉类,那么还是建议尽量使用微生态制剂为主,因为长 期使用抗生素防病、促生长,不仅造成畜禽产品品质降低,而且细菌耐药性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是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