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法则是:一是消灭病原体,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三是保护易感动物。众所周知,阻断上述任一传播环节,任何疫病将无法传播,因此,我们要以防止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为中心,控制继发感染为重点,从精细化饲养管理人手,改善环境,平时注重消毒,科学免疫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笔者在实践中采取如下综合控制措施,控制猪场疫病的发生,供各位养猪同行参考。
1做好猪场的病原控制
1.1慎重引种,规范检疫 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隔离检疫,对引入猪种隔离饲养观察30天。确定无异常情况并免疫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后7天再转入猪舍;对引入的种猪最好经实验室检验确定健康后再混群。目前大多数猪场引种时只注重隔离观察,而不注重实验室检测。有的猪场既不隔离、也不检测,就直接进入猪场。实际上很多猪只是疫病病毒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这样不进行实验室检测就进入猪场,极有可能造成疫病的传人。所以只有规范做好引种的隔离检疫工作,才能有效防止疫病的传人。
1.2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传入 猪场应每年对母猪、公猪的健康状况进行抗体的检测,对隐性带病毒的公、母猪要坚决淘汰,防止疫病传播给仔猪。只有建立健康的母猪群体,才能繁殖出健壮的仔猪。通过自繁自养可以有效地防止因引种不慎而将疫病传人猪场的风险。
1.3规范处置病死猪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病死猪必须采取“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猪场应由专人负责处理,要求埋猪坑的深度不少于1.5m,覆土厚度不少于0.5m,并用生石灰在病死猪上覆盖一层,坑的周围进行消毒。同时预防病死猪被偷盗的现象发生。处理完后应对用具进行清洗、清毒,人员更衣后才能进入猪场。
2加强环境和猪栏的卫生消毒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能有效降低猪场环境和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以减轻猪群感染的机会,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1加强周围环境卫生和消毒 必须每月只少一次对猪场内周围的道路,粪沟、水沟等进行彻底的清扫,清扫后进行消毒。消毒时应注意消毒药的浓度和喷洒湿度,确保消毒效果。
2.2猪栏的卫生和消毒 猪栏内必须每天清扫2次,清除猪栏内的粪便和排泄物,经常保持猪栏的清洁干燥;每周进行带猪消毒2次,消毒前应进行清扫干净,消毒液应现配现用,注意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消毒液必须保持10分钟以上的湿度。并建立消毒档案。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出,从而切断传播途径。
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精细化饲养
3.1保育舍和肥育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可以做到下批猪进入前进行彻底的清扫和消毒,能有效地控制各种疫病的交叉感染。
3.2夏季要防暑降温,冬天要保暖,合理的饲养密度,注意通风,保持猪舍内空气清新;保持猪舍干燥;尽量减少因炎热(寒冷)引起猪体应激的危害。
3.3各阶段猪均应供给营养全面、新鲜、无霉变的饲料,有清洁充足的饮用水。
3.4公母猪每年应驱虫3次,肉猪不少于2次,每次驱虫连用7天;夏季做好灭蝇灭蚊工作;每季用灭鼠药进行灭鼠,但应防止猪只中毒。
3.5每天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发现问题猪要及时治疗,对僵、弱、无治疗价值的猪应尽早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4科学免疫
4.1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疫病的免疫工作 猪场应根据本场往年的发病、周围疫病的流行情况及抗体水平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程序及时做好猪气喘病、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等免疫注射,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4.2加强猪群抗体监测 目前对猪病毒性疾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控制和根除病毒性疾病主要采取疫苗注射。为确保免疫效果,猪场每年应对免疫效果进行检测,及时了解猪群免疫抗体水平,掌握疫病动态,便于猪场管理员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减少发病率。
5适时保健.防止继发感染
5.1保健计划 制订各阶段猪的药物保健计划,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5.1.1仔猪 仔猪4针保健法:7—10日龄,注射泰拉菌素0.2ml/头;14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2 mU头;28—35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2 mL/头;42日龄,注射头孢噻呋针0.5 ml/头。此法由杨汉春教授提出,临床效果较好。
5.1.2保育猪和肥育猪保健 保育猪和生长肥育猪转群后在饲料或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抗菌药物,连用7天。
5.1.3母猪保健 母猪每月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连用7天。
5.2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有些病毒性疫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群感染后易引起免疫抑制,使猪体抗病力下降,容易继发细菌性疾病和其他病毒性疾病。因此,在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清瘟败毒散和抗菌药物(如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对预防疫病的继发感染和提高猪体抗病力均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