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肢蹄软弱(leg weakness)是指由骨软化症引起的猪站立和行走困难,表现为骨骼和关节变形,骨折和跛脚,动物不愿意或不能行走。据统计,荷兰每年因为肢蹄软弱和运动障碍而被淘汰的母猪数量大约占全国母猪总数的5%。世界各国学者对肢蹄软弱与营养供应的关系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当然,肢蹄软弱也和遗传、管理、圈舍和传染病等因素有关。
首先,尽管钙、磷和维生素D是骨骼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营养素,但骨骼的最大程度矿物质化并不是防止肢蹄软弱发生的必要因素,额外提高日粮钙磷含量并不能减少跛脚或关节变形。只有在饲粮长期和严重缺乏钙磷以及钙磷比例极度失衡(<0.5或>3.0)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跛脚。由于钙磷有多种生理作用,因此在缺乏钙磷时,动物会早在肢蹄软弱症状出现之前就表现出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降低。维生素D与钙磷吸收和沉积有关,但是各国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商品猪饲粮中添加过量的维生素D并不能减少跛脚的发生率;同时,过量的维生素A和D还会损害骨骼和关节。另外,生物素缺乏曾一度被认为是猪蹄匣损伤的原因之一,但是饲粮中补加生物素也只是在部分猪场解决了母猪跛脚的问题。一般的,配合饲料中的钙、磷、维生素D和生物素足以满足动物的需要,所以在考虑补加矿物质和维生素时应该慎重,这样做有可能只是徒劳地提高了饲料成本。
其次,饲粮中使用植酸酶能减少粪污中的磷排泄量,但其活性受多种加工因素的影响,如制粒过程中的高温会降低植酸酶活性,从而导致可消化磷不足。
再次,一些生产观察显示,猪的瘦肉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肢蹄软弱发生也越多。一种普遍的共识是:生长速度较快时,骨骼和关节的发育和肌肉不成比例,使骨骼难以支撑体重。人们为验证此假设进行了大量试验。在一些试验中,降低饲喂量的确能减少肢蹄软弱发生率;那些在后备期高水平饲喂的母猪在开始繁殖后不久出现肢蹄软弱症状的比例大,淘汰率也高;妊娠期间高水平饲喂的母猪同样也提高了跛脚淘汰率。但是另外一些试验则完全没有效果。
最后,长期使用酸化饲粮可能引发猪酸中毒,骨骼形成受阻,骨组织分解加速,这是因为骨中的一部分磷被调动出来充作了缓冲物。在一项试验中,当饲粮中添加了具有缓冲能力的碳酸氢钠后,跛脚母猪数量明显较少了。
看来,采食量和饲粮成分相比,前者与肢蹄软弱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因为跛脚导致的淘汰率较高的母猪群中,有必要考虑采取限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