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变异株蓝耳病在我国的发生与流行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更易感染;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征、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该病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现,然后向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国家没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如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1992年,欧共体将其统一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5月,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已将其列为B级疾病。


1991年,我国台湾地区首先报道该病,然后大陆学者郭玉清分离到PRRSV,从而证实中国大陆地区存在PRRS,此后,国内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现,并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1 2006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在中国的流行特点与特征
自2006年夏季以来,我国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份发生,而后波及全国各地的以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主要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弥散性、出血性间质肺炎、淋巴结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出血为突出特征的猪传染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较低,故称“三高一低”。2006年至今,该病的暴发与流行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起始由于人们不清楚该病的主要病原,故有“猪无名高热”的称谓。根据实验室研究表明,引起本病的最主要病原为变异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经过对分离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株全序列测序表明:病原的基因序列变化主要是在NSP2区缺失了30AA,其中仅在一段基因序列中就连续缺失了29AA.
1.1 主要发病流行特点
1.1.1本病以2006年夏季在我国中南部的发生最为严重,在以后的秋冬季节迅速向西、北方各地延伸,2007年春天该病除了在2006年发生过该病的一些老疫区重新抬头外,在一些新疫区也出现流行。从流行季节上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危害程度和传播速度较去年夏季有所减缓。
1.1.2
流行范围广,发病地区多.到目前为止,该病已在我国的10多个省市出现流行,流行范围已涉及我国的东、西、南、北、中各地。
1.1.3
大、中、小猪场以及农户散养猪均有感染发病。发病率较高,有的几乎100%发病,病死率较高,一般为50%,有的可以达80%以上。
1.1.4
各种年龄、各种品种、不分大小和性别都可感染发病。但有所不同的是,去年夏天,种公猪和繁殖母猪发病死亡较多,而去冬今春则主要表现为保育猪的严重感染死亡,成年种猪和育肥猪虽有发病,但死亡明显减少。
1.1.5
发病猪使用了替米考星、泰乐菌素、青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等抗生素以及复方安基比林、安乃近等退热药,治疗效果有不理想,体温暂时下降,但往往在第4~5天体温又上升到原来的水平,抗生素药物基本上不能降低发病猪的死亡率,有时反而加速了发病猪的死亡速度。
1.1.6本病复发率较高,约占10%。土猪比良种猪容易康复,治疗效果更好一些。
1.2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发病病严重者,食欲废绝,嗜睡、呕吐、拉稀、流鼻涕、呼吸困难。病死猪全身出血,身体部分地方尤其皮表、肢体远端出血,有的四肢、耳尖出血最为严重(见图1);有的臀部、腹部、后肢皮肤出血严重,有的耳朵、四肢远心端出现黄豆大小纽扣状坏死(见图2);耳朵出血,有的呈现蓝色;有的出现紫斑。起初个别猪只出现发烧,随后迅速传播至大部分猪,体温升高至40~41.5℃,出现个别猪只突然死亡;病猪呼吸困难,喜伏卧,部分猪出现严重的腹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部分患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眼分泌物增多,出现结膜炎症状;部分猪伴有腹泻。病猪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稍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多数发病猪在腿部有小型扣状的溃疡或结痂。发病猪群死亡率很高,有的猪场高达50%以上,其中以保育肥猪最为严重。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100-110天)出现流产、死胎。病程稍长的病猪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现象,被毛粗乱,部分病猪后肢无力,个别病猪濒死前不能站立,最后全身抽搐而死。
1.3 剖检变化
1.3.1
淋巴结出血。所有的猪只的淋巴结都有出血的症状(见图3),有的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出血严重;有的腹股沟淋巴结只是肿大,无出血现象(见图4);但是所有猪的肺门淋巴结出血,大理石外观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1.3.2
有的病死猪只心壁上有出因点,有的出血甚至形成片状(见图5);有的在心脏的冠状沟处有胶冻样坏死;实验室感染发病时间较长的病例,心脏质硬。
1.3.3
肝脏变化不明显,少数猪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在肝脏表面布满白色、圆形的荚膜;有的有针尖大的出血点;有的胆囊充盈。
1.3.4 有的病猪脾脏肿大、质脆;有的脾脏边缘出血。
1.3.5 肾脏肿大、出血,急性型死亡的病例,可见到肾脏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弥散形的出血点,呈现雀斑肾(见图6)。
1.3.6
胃肠道出血,大肠壁有出血点、出血块。多数发病猪的胃黏膜层发生不同程度的溃疡,有的胃的黏膜几乎全部脱落,在胃黏膜脱落处充血、出血严重(见图7),大部分猪在幽门部有大小不一的干酪样痂状物质。
部分猪只的大肠浆膜出血严重,肠系膜出血(见图8、9),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出血(见图10)。
1.3.7
弥散性间质肺炎,肺肿状、硬变;肺边缘发生弥散性出血,有的有类似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在心叶和尖叶上出现肉变、胰变和出血现象;有的肋面和膈面上有较多的棕红色出血灶,出血灶大小不一,有的大如核桃,有的只有针尖大小;有的发生委缩,苍白色,缺乏弹性,部分肺有硬块。
最急性型:肺肿胀,切面外翻,肉眼可以观察到间质增宽;无论在肺脏的肋面和腹面,均可以见到从针尖大小到核桃大小不一的综色或暗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块,心叶和尖叶可以见到肉变、胰变,不过肺脏的弹性较好。
急性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较长的病例,肺脏的变化较为明显,肺的弹性减弱,出血点或出血块呈现暗红,略显陈旧,发生肉变和胰变的区域明显增多。
亚急性型:从发病到死亡时间长的病例,肺的变化更明显,肺脏颜色变白,肺脏几乎没有弹性,大部分地区肺泡塌陷、委缩,有的地方出现块状突起,触之较硬。
1.3.8 剖解时在一些病例的内脏器官中发现有线虫等寄生虫存在。
2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可以初步做出诊断。如果需要确诊,必须经实验室诊断,诊断的方法有病毒分离、分子生物学诊断(RT-PCR)和基于血清学试验的免疫过氧化物酶细胞单层测定法(IPMA),中和试验(SN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LFT)等进行PRRS诊断。

对于分子生物学诊断,建议扩增NSP2基因,测序后通过软件进行比较,证实本地的流行株是否在NSP2处发生缺失或缺失的区域是否与报道的缺失区域相同。
3 预防与治疗
3.1程2006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大范围内的发生与流行,提示我们要加快动物疾病预警体系的建立,其次要加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3.2
消毒时要考虑猪繁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在PH值6.0~7.5的环境中稳定,但在PH值低于6.0和高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更新丧失,同时由于该病毒具有囊膜,故建议在消毒时要考虑消毒剂的PH值和针对有囊膜病毒的消毒剂进行慎重选择。
3.3 春、秋季节最好对猪群进行猪群驱虫。
3.4 预防
主要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市场上经过批准的疫苗有PRRS弱毒苗和PRRS灭活疫苗两种,在使用PRRS弱毒疫苗进要极为慎重,一般只是要求在发生过PRRS的区域实行免疫接种,而在无PRRS的养殖场最好禁止使用,一旦引入,后果末卜,国际上已经具有使用弱毒苗后引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暴发的报道。PRRS活疫苗对PRRS变异株的免疫效果需做进一步的评价。使用PRRS灭活疫苗具有安全、不散存布病毒等优点,因此从养殖场的长远发展来说,根据近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一些流行毒株制作的疫苗对控制本病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3.5 根据本病对肺脏的损害程度,建议加强对猪喘气病、猪流感、猪肺疫等的预防。
3.6 治疗 该病的治疗的原则:清热宣肺,中西结合,增强肌体抵抗力。
3.6.1 中药治疗:建议使用加减清瘟败毒散方剂。
3.6.2
对于西药,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抗病毒类药物,也可以试用r-干扰素来提高治疗效果。由于本病一般多为混合感染,故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噻吩、头孢呋辛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
3.6.3
鉴于本病引起猪只的高热,导致采食量减少或废绝,可以考虑在饮水是加入电解多维和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克或蔗糖4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以上为1000克饮水中的含量),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6.4 血清学治疗:根据我们的观察,对病猪注射高免血清或耐过猪血清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3.6.5发病前的预防投药结防治细菌病的协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猪场的经验表明,对病猪单纯以安乃近退热基本无效或疗效甚微。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