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是仔猪出生后最大的应激因素,其饲养管理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仔猪的生长发育,搞不好会造成仔猪生长发育迟缓、腹泻、发生水肿病,甚至大批死亡等严重后果。作为养猪场户,必须了解仔猪断奶后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尽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
生产中断奶仔猪常出现的问题
断奶意味着仔猪不再通过母乳获取营养。仔猪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为1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断奶关”。这期间若饲养管理不当,仔猪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1.负增长 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断奶后的几天内食欲较差,采食量不够,造成仔猪体重不仅不增加,反而下降。往往需1周时间,仔猪体重才会重新增加。断奶后第1周仔猪的生长发育状况会对其一生的生长性能有重要影响。据报道,断奶期仔猪体重每增加0.5千克,则达到上市体重标准所需天数会减少2-3天。
2.腹泻 断奶仔猪通常会发生腹泻,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加、排黄绿稀粪。腹泻开始时尾部震颤,但直肠温度正常,耳部发绀。死后解剖可见全身脱水,小肠胀满。
3.发生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奶后的第2周,发病率一般为5-20%,死亡率可达100%。表现为震颤,呼吸困难,运动失调,数小时或几天内死亡。尸检可见胃内容物充实,胃大弯和贲门部粘膜水肿,腹股沟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眼睑和结肠系膜水肿,血管充血和脑腔积液。
发病原因
1.仔猪生理特点 仔猪整个消化道发育最快的阶段是在20-70日龄。仔猪出生后的最初几周,胃内酸分泌十分有限,一般要到8周以后才会有较为完整的分泌功能。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8周龄以前断奶仔猪对日粮中蛋白质的充分消化。哺乳仔猪因母乳中含有乳酸,使胃内酸度较大,即PH值较小。仔猪一经断奶,胃内PH值则明显提高。
仔猪消化道内酶的分泌量一般较低,但随消化道的发育和食物的刺激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碳水化合物酶、蛋白酶、脂肪酶会逐渐上升。
2.微生物区系变化 哺乳仔猪消化道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它可减轻胃肠中营养物质的破坏、减少毒素产生、提高胃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有力地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紊乱与腹泻。乳酸菌最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断奶后,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逐渐增多(PH值为6-8时环境中生长),原微生物区系受到破坏,导致疾病发生。
3.仔猪的免疫状态 新生仔猪从初乳中获得母源抗体,在1日龄时母源抗体达最高峰,然后抗体滴度逐渐降低。第2-4周龄母源抗体滴度较低,而主动免疫也不完善,如果在此期间断奶,仔猪容易发病。
4.应激反应 仔猪断奶后,因离开母猪,在精神和生理上会产生一种应激,加之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对新环境不适应,如舍温低、湿度大、有贼风,以及房舍消毒不彻底,从而导致仔猪发生条件性腹泻。
解决方案
1.补饲
仔猪的生长非常迅速,在2-4周龄时,母乳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同时补饲能减少断奶后饲料转换应激。据研究,12日龄开始补饲,21日龄断奶时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量均高于断奶前未补饲的仔猪,补饲还可防止肠绒毛和隐窝加深的程度。
①合理选择日粮原料。选择适合仔猪消化生理特点的饲料原料,是配制高质量断奶仔猪日粮、提高断奶后采食量、提高生长速度和减少下痢的重要条件。这些原料包括脱脂奶粉、乳清粉、乳糖、喷雾干燥血浆粉、优质鱼粉、膨化大豆等。据研究,乳清粉能明显改善3-4周龄断奶仔猪最初2周的生产性能。喷雾干燥血浆粉含68%的蛋白质,而且含有抗病因子,口味又极好,是断奶仔猪日粮的理想原料。
②使用酸化剂。仔猪消化道酸碱度(PH值)对日粮蛋白质消化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在3-4周龄断奶仔猪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有机酸,可明显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和饲料的转化率。如:柠檬酸、富马酸(延胡索酸)和丙酸,添加量依断奶日龄而定。
③使用酶制剂。仔猪日粮中添加酶制剂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断奶后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下降,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改善仔猪的生长率,目前最为成功的酶制剂是植酸酶。
④高铜高锌的应用。仔猪日粮中添加高剂量的铜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的效果,并能提高饲料转化率。添加量一般为0.02%-0.05%。仔猪日粮中添加高锌具有和高铜相似的作用,除能够提高仔猪生产性能外,还能防止仔猪下痢。
2.管理措施
①移母不移仔。断奶仔猪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很差,尤其是温度变化。仔猪断奶后,将母猪赶走,让仔猪继续呆在原圈,可以减少应激程度。
②舍温要适宜。刚断奶仔猪对低温非常敏感。一般仔猪体重越小,要求的断奶环境温度越高,并且越要稳定。据报道,断奶后第1周,日温差若超过2℃,仔猪就会发生腹泻和生长不良的现象。
③地面要干燥。应该保持仔猪舍清洁干燥。潮湿的地面不但使动物被毛紧贴于体表,而且破坏了被毛的隔热层,使体温散失增加,原本热量不足的仔猪更易着凉和体温下降。
④防贼风。研究表明,暴露在贼风条件下的仔猪,生长速度减慢6%,饲料消耗增加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