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咬尾的防止策略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华夏养猪网
       1 临床症状猪咬尾症多由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病猪起初躁动不安,对外部刺激敏感,食欲不振,眼光呈恶毒状,个别猪只相互咬斗,以后逐渐发展为多只咬斗,出现咬尾或咬耳现象。不断的咬斗会造成继发感染并引起骨髓炎、脓肿等。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被咬猪可因败血症而亡。该病多发于 育肥猪,以25~40kg猪发病率较高。母猪咬尾症的发生率比去势 公猪高。
       2 发病原因 2.1 环境圈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有害气体,如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浓度过高;温度骤变;光线过强;湿度过大;生活环境单调等均可导致咬耳或咬尾。 2.2 营养 饲料营养水平低、营养不全面或配比不科学,不能满足猪的生长需要时会影响其体内代谢,从而引起异常行为,如兴奋、打斗、咬耳等。 2.3 管理 2.3.1 猪群密度过高,猪只会因采食、饮水或生活空间而咬斗。 2,3.2 猪群整齐度差。大小、强弱差异较大时,体重小、体弱的猪常会被咬。 2-3.3 猪喜群居。当重新组群时,会暴发咬斗,直到重新组成位序。故分栏时常会出现剧烈打斗,导致严重的咬尾、咬耳现象。 23.4 给料不及时或喂量不足、饲槽不够、饮水量不足时也会引起互咬。 2.4 性别与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猪或公母猪混养常会引发争斗。公猪比母猪更善攻击,杜洛克杂交一代、纯种长白猪的咬尾现象较严重。 2.5 疾病 2,5.1 体外 寄生虫刺激皮肤,引起猪只在墙壁和栏杆上磨擦受伤,外伤可引起其他猪只啃咬。体内寄生虫,特别是蛔虫在体内的作用可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 2.5.2 猪只体内荷尔蒙导致情绪不稳定。 2.5.3 猪患狂犬病、贫血、佝偻病、严重腹泻、胃肠炎、气喘、营养缺乏病时能诱发咬尾。
        3 综合防制 3.1 创建舒适的环境猪舍建造要规范,能满足猪的正常生理。圈舍保持干燥、通风,注意保温、防潮,光照应适中。合理隔离及绿化圈舍,使猪舍夏防暑,冬保暖。猪场应保证饮水、供料、消毒等设施、设备齐全,并配套废弃物、粪污、尿污等无害化处理设施。 3.2 满足猪的营养需要分阶段供足配合饲料,做到饲料营养全面、配料科学、比例均衡、药物添加合理:定时定量投喂饲料。换料应逐步过渡.不喂发霉或变质饲料:饮水要清洁卫生,饲槽、水槽应设计科学、布局合理、数量充足。 3.3 加强饲养管理 3.3.1 合理组群猪只按来源、品种、体重、体质及采食情况合理分群及定栏。转群最好是整栏转移,尽可能减少合群或重新组群。出栏做到全进全出,防止交叉污染。 仔猪每群以10―20头为宜,中、大猪以6~8头为宜, 冬季可密一些, 夏季可稀一些。 3.3.2 适宜的饲养密度饲养密度应能满足猪的正常生长、 繁殖需要。且要合理利用猪圈面积。每头猪适宜的占地面积:断奶仔猪为0.23 m2~0.33 m2。3~4月龄育肥猪以0.4 m2~0.6 m2为宜.5-6月龄以0.6 m2~0.8m 为宜。具体饲养密度应根据气候条件、设施状况、管理水平调节。 3-3.3 搞好消毒与预防接种工作 定期、不定期地对圈舍进行清洗、消毒。消毒时交叉使用三种以上的消毒药剂。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程序及操作规程进行免疫接种。有条件的可进行免疫效价监测.并根据血清抗体效价水平进行免疫注射。 3-3.4 加强日常管理禁止参观.防止其他动物进入舍内.尤其应防鼠类进入。固定饲养人员,经常进行巡视,及时掌握猪只精神及健康状况。加强对猪的驯化,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3.3.5 单独饲养有恶癖的猪 咬尾常由个别好斗的猪引起,有咬尾恶癖的猪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争斗厉害的猪可一次性肌注镇静剂,25%硫酸镁,20mid头。被咬伤的猪应及时隔离,并用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伤口。并涂碘酊防感染。咬伤严重的。可用抗生素治疗。 3.4 仔猪及早去势和断尾育肥仔猪去势越早.越利于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仔猪最好在20日龄内去势。仔猪产下当天,在离尾根约1 cm处用钝口剪钳将尾巴剪掉并在断端涂上碘酊.或在仔猪产后l~2 d内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在仔猪尾下1/3处连续钳两钳.两钳距离0.4 cm,将尾骨和尾肌钳断,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猪尾会自行脱落。 3.5 定期驱虫 根据当地寄生虫种类及发病规律对猪只进行驱虫。仔猪2O~30日龄进行第一次驱虫. 60~70日龄进行第二次驱虫。100~110日龄第三次驱虫。母猪应在临产前l~2周驱虫一次.种公猪每年驱虫2~3次。同时要注意驱除猪只体表寄生虫和防治疥癣等。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