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麻醉药的种类
1.1 吸入麻醉剂
乙醚 1540年研制出,1842年,英国的Long首次采用乙醚吸入麻醉,切除了颈背部肿瘤。
氧化亚氮(笑气) 该药物发现于1772年,1779年被应用于
外科手术。
二氧化碳 麻醉在动物试验中首次应用,但应用于哺乳动物的麻醉效果并不理想,但其作为鱼类的麻醉剂,至今仍在研究应用。
氯仿 1874年氯仿首先应用于动物,同年应用于人医临床,次年此
技术传入我国。
三氯乙烯 1864年三氯乙烯被应用于临床。
氟烷 1956年氟烷应用于临床,1981年异氟烷应用于临床,继而脱氟烷、七氟烷研究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
1.2静脉麻醉剂
巴比妥酸盐 1903年拜尔公司首次合成,现今应用的主要包括: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等等。
α2受体激动剂 1962年合成隆朋(二甲苯胺噻嗪),继而合成了效果更好的地托咪啶和美托咪啶。中国农科院兰州中兽医研究所于1974 年合成隆朋的类似物二甲苯胺噻唑,商品名静松灵,其药效与隆朋相似,但毒副作用较低。
类固醇静脉麻醉药 现今应用的主要有阿法沙龙和阿法多龙两种类固醇,本品商业制剂是由这两种类固醇的混合物加上增溶剂而成。
氯胺酮 适用于大多数实验动物,肌肉、腹腔或静脉注射均可。
镇静安定药物 镇静安定药种类繁多,动物医学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的主要有三大类: 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苯并二氮卓类。这些药物很少单独用于动物麻醉,多将其与麻醉剂、分离麻醉剂、麻醉性镇痛剂、吸入麻醉剂复合应用。
1.3 动物复合麻醉制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麻醉药品结构和麻醉机理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逐步阐明,麻醉药品更新换代频繁,种类繁多,但时至今日,仍未找到一种在各个方面均符合要求的麻醉药。为了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麻醉效果和扩大安全范围,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品进行复合;又基于动物的野性和非驯化性,为满足临床实践的要求,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应运而生。
目前,国外最常用的动物复合麻醉制剂有:保定灵系列(Immo2bilon合剂即Mgg),包括大动物保定灵(埃托啡复合乙酰普吗嗪)、小动物保定灵(埃托啡复合甲氧异叮嗪);英诺氟(Inno2var2Vet)合剂(氟哌利多与芬太尼复合);Telazol合剂(噻环乙胺与咪唑安定复合)。
国内常用的动物复合麻醉剂有:
846 合剂又名速眠新(静松灵、氟哌啶醇、双氢埃托啡复合)由于几种药物合用不仅增强了各单药的作用,而且还降低了各单药原有的不良反应,特别是降低了双氢埃托啡抑制呼吸的作用;
保定宁合剂(静松灵与EDTA复合):保定宁是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静松灵的拼合物,虽然EDTA本身没有麻醉作用,但却能显著增强静松灵的镇痛、镇静、安定和肌松作用;
鹿眠宝(MP合剂)、犬眠宝(QFM合剂)、猪眠宝:由隆朋、氯胺酮、氟哌啶醇、强痛宁原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溶于蒸馏水,过滤,消毒,装瓶,二次消毒再装盒制作而成;
其它复合麻醉剂:噻胺酮又名复方氯胺酮注射液(隆朋、氯胺酮、盐酸苯环己哌酯复合)、速麻安(隆朋、氯胺酮复合)、复方静松痛(1801)、保定1号(乙酰丙嗪与噻芬太尼复合)、保定2号(隆朋与噻芬太尼复合)、眠乃宁(隆朋、双氢埃托啡复合)等等。
兽用麻醉药的注意事项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麻醉药物和方法的毒性与副作用(呕吐、舌回缩、呼吸抑制、心搏停止),扩大其安全和使用范围,现在很少应用单一的麻醉剂,一般多采用动物复合麻醉剂或将吸入麻醉剂、静脉麻醉剂、物理麻醉方法等联合应用,对动物进行复合麻醉。例如华南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教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应用戊巴比妥钠联用速眠新,对其在手术实验犬中的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发现: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复合麻醉诱导期短,初次麻醉维持时间即达4小时。术中只需追加1次,剂量仅为首次用量的一半,延长麻醉维持时间4小时以上。
然而由于医学研究手段的限制,现行应用的麻醉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例如,沈阳市东陵区东陵兽医站的何顺东、缪英婕经过多例临床研究认为速眠新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而造成新生幼犬处于麻醉状态,抑制呼吸系统呼吸机能。同时由于某些犬手术时需加大麻醉剂量手术才能顺利进行,使得部分速眠新通过胎盘屏障而作用于幼犬。同时他们还发现采用相同剂量对不同品种犬进行麻醉时,某些犬会出现麻醉过深甚至死亡的现象,而有些品种则在手术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反应。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