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现场: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控策略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高热病”一词的含义并不确切,曾被用作指高致病性蓝耳病――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现在兽医临床实践中还是被沿用但通常范围更加宽泛――通常指繁殖蓝耳病感染发病;特别是在疑似病例的判定中还经常被用到。近年来猪“高热病”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均有猪场发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养猪业的重要疫病。

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在该病的诊断中应根据临床指标和病理指标作出疑似诊断即初步诊断,后经病原学诊断确诊。在实践中生产一线的兽医人员通过猪群的临床症状表现和现场病理剖检对该病疑似病例及时和较准确的诊断对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病毒毒株和致病性差异较大、猪只本身健康状况各异、继发感染多样,同时责任重大后果严重,往往在初诊环节中出现较大偏差,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在现场诊断中要对该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等方面作详尽的了解与对比,反复鉴别,从而建立初步诊断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策略。

流行病学

疫情各季节均可发生,但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表现更为明显。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差,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抵抗力下降,加上夏、秋季天气较为炎热,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容易氧化而失效,甚至发霉变质,常成为本病夏季高发的诱因。“高热病”可见于不同日龄猪群,一般主要在保育仔猪、生长肥育前期造成免疫力低下,继发或混发细菌感染而表现明显发病和死亡,但在新感染场由于缺乏抗体的保护,母猪和哺乳仔猪病情也十分严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中病毒变异株流行病学的描述为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猪群蓝耳病病毒常规毒株感染则呈隐性感染,造成猪群健康状况差、生产成绩不佳,免疫低下、疾病多发,形成“隐性损失”。

临床症状

由于“高热病”群发性强,继发感染复杂而严重,现场诊断中要养成由群体到个体、由一般到特殊的猪群观察习惯。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群体发病特征等做出综合而客观的判断;切勿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到少数重症个体而忽视对猪群整体健康状况的评估。

(一)母猪繁殖障碍

怀孕母猪:流产的比例差别较大,可分为三种情况。如果原母猪群有较严重的隐性感染,母猪生产指标一直表现不佳,若无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只是在某些外界环境诱因的作用下出现流产比率升高,一般不表现集中而明显流产,流产比率低于15%;如果母猪生产指标表现良好,若有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则会表现明显流产,流产比例可达15%~30%,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常在2周内,仔猪群有明显发病和急性死亡。如果生产管理较差,又有新毒株产生或进入猪群,流产比例可高于30%,仔猪群常表现混合感染,造成高死亡。

发病初期表现为食欲减少甚至废绝,精神沉郁,嗜睡,部分猪只较重剧咳嗽,体温约40.5℃;易疲惫,驱赶后站立步态不稳,前肢常屈曲,伴有后肢麻痹;随着时间延长常表现皮肤苍白、被毛粗乱竖立,体驱颤抖,少数猪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发病时间短、流产比例高并伴有较高体温的母猪常发生在怀孕后期,产出“白胎”;隐性感染的母猪群则表现各阶段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淘率较高,母猪产后易发子宫炎、阴道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受胎率下降。

哺乳母猪:早产,无明显乳房炎,但表现产后无乳或少乳,中药通乳或抗生素治疗无明显改善。一定比例的哺乳母猪因呼吸障碍而突然死亡。

(二)仔猪

产房仔猪:如果病毒毒力较强,产房则表现较明显。较小日龄仔猪表现昏睡,丧失吃奶能力,脱水、营养不良及衰竭死亡。较大日龄仔猪常因体温升高而挤作一团或因感知障碍而离群独处,眼睑水肿;耳和腹部乳房皮肤可见充血、淤血形成青紫色斑块;口鼻因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奇痒,频频用鼻镜部和口端摩擦,鼻孔及鼻镜有水样或粘稠面糊状分泌物。如果是隐形感染,仅在产房后期仔猪表现断奶重偏低,仔猪大小不均,生长发育缓慢等。

保育猪:保育期的猪由于母源抗体消失,自身免疫力未能成熟,断奶应激,继发或并发感染严重等原因,“高热病”的症状表现的明显而典型。猪群最先表现精神沉郁,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喜伏卧,嗜睡;对喂食反应迟钝,不主动争抢进食,食欲不振甚至废绝。因发热猪只畏寒而表现扎堆,以互相取暖,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39.5~42℃,高热不退呈稽留热。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和体温升高是本病前驱期的症状表现,在猪群中出现这些症状应密切关注猪群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在“高热病”高风险地区或时间更要积极应对,以免错失最佳防治时机。

皮肤及可视粘膜的变化被认为是该病的典型症状,初期耳根部、背部皮肤因皮下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充血而皮肤呈较鲜艳红色;很快由于病毒所致小动脉炎形成,充血转为淤血甚至形成凝血,形成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处皮肤形成紫红色斑块。如果出血倾向较重则在背部皮肤有铁锈色出血点,随着病变加重严重部分患猪全身呈紫色。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在内侧眼角向下形成泪斑,结膜红肿发炎、眼睑水肿等症状。病程较长的病猪耳部、臀部、肚皮特别尿道口周围,形成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显的蓝紫色斑块称为“三紫症”。

呼吸症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气喘甚至呼吸困难,表现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上呼吸道症状继发感染时,猪流浆液性或脓性鼻液,打喷嚏等一般症状。虽然该病造成肺脏的病变是原发病变,但临床症状上却与其它呼吸道感染相比并无典型症状特征。

由于多器官系统受累可表现继发或并发症状。由于感染严重,植物神经紊乱、肠道运动失调、粪便排出减缓、体温升高水分过度吸收部分猪表现便秘,后期采食减少,肠道菌群紊乱,继发肠道细菌感染及植物神经紊乱的加深加重则表现腹泻或呕吐。体温升高、分解代谢加快,水分散失加剧,肾脏功能不全,表现尿黄而少、混浊、色深。原发性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濒死期常表现最后全身抽搐。神经症状的出现标志着动物整体生理机能的严重紊乱,治疗意义一般不大。

育肥猪:主要临床症状与保育猪类似,但个体间差别较大。其继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感染更为严重,有时甚至掩盖原发病的某些症状,更需仔细鉴别。

病理剖检

剖检主要作用包括:验证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并建立初步诊断,评估病原对各器官系统的损伤程度并判断病程,鉴别主要混合感染的类型并指导制定防治方案。剖检个体的选取要有群体代表性,不能只剖检最重症病例或濒死病例,如果只是剖检上述猪只,其病理变化往往是重剧感染,同时免疫力低下的急性发病个体缺少典型而系统的变化,或是严重继发细菌感染而掩盖“高热病”的固有剖检变化。

(一)主要病理变化

肺:PRRSV感染肺脏巨噬细胞,造成组织损伤,其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毒株、猪的日龄、继发其它感染情况。强毒株感染较小日龄的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动物发病死亡,由于缺少完整的炎症反应过程和炎性产物,在解剖时往往不表现明显肉眼可见的病变。即剖检濒死期的疑似病猪若肺脏无明显可见病变则高度疑似。如无明显继发或并发感染,病程较短时常见肺水肿,病程较长时肺脏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即肺叶肿胀、变硬,呈橡皮样肺,大理石样病变,肺间质增宽。

心脏:由于高热、肺脏损伤及病毒直接感染,导致心脏衰竭,剖检可见心腔扩张、变形,质地柔软;少数病例心室、心房内膜出血,心包增厚,心包腔内由于细菌感染而含有污浊液体,并混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甚至坏死,肺门淋巴结最为明显。在毒力较强的病例中常见出血,且日龄越小越明显。同时也是鉴别肺部重要器官,如果肺门淋巴结明显坏死则提示肺部细菌感染较重。腹股沟、肠系膜等处淋巴结,也表现淋巴结切面湿润外翻,中间呈坏死。

胃肠道:以粘膜轻度到中度非典型充血、出血为特征。

脾脏:部分病死猪脾脏肿大,颜色变深,边缘或表面可见梗死灶。

粘膜与浆膜:广泛出血,大部分病死猪膀胱、肾脏、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心耳有出血点。

肾脏:肾脏可见肿大,由于淤血呈褐色,或广泛细胞变性而成土黄色,部分病例表面密布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出血点;切面皮质、髓质以及肾盂、肾乳头严重出血。

肝脏:因能量过度消耗及物质代谢障碍造成肝细胞广泛变性,表现颜色斑驳,部分区域颜色变浅,呈土黄色。
(二)剖检变化与病原感染的联系

临床症状的发生以及病理损伤的程度均与病毒最高滴度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组织有关。PRRSV感染后,首先在局部的易感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迅速向全身淋巴组织和肺扩散;在病毒感染后的7~14天,PRRSV主要在单核细胞分化较好的子细胞中复制,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肺脏和淋巴结,所以病毒滴度在肺脏和淋巴结中最高,在PRRSV急性感染病例中肺脏和淋巴组织的组织损伤最为严重。但这些损伤本身肉眼并不可见,只有当局部损伤激发明显炎症反应之后才能观察到。如肺脏发生严重浆液渗出填充肺泡时,才能表现肺水肿;在肺泡间质形成增生性炎症则表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在继发副嗜血杆菌等细菌后,则会形成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肺脏及心包等严重粘连;由于巨噬细胞被破坏造成免疫抑制,继发化脓细菌大量繁殖,而形成弥漫性或局灶性化脓。

(三)辨别各脏器剖检变化的主次因果关系

PRRSV感染形成多脏器浆膜及粘膜的出血与感染造成血液性状的改变和小血管的完整性受损有关,出血倾向较为温和,在较强毒力毒株感染的病例中较为典型和恒定,而在较弱毒力毒株感染病例中则往往只有在少数部位形成出血,且部位不定。心脏衰竭多因呼吸衰竭形成心肺共同衰竭造成,变化虽然恒定且无明显证病性。肝脏和肾脏表现土黄颜色,则是由于代谢消耗经时较久造成细胞广泛变性的表现,在急性病例中则以淤血变化为主颜色相对较深,这些变化虽然较为恒定,但是由于是继发的代谢障碍,通常也不能作为证病性变化。

(四)继发感染的初步辨别

与PRRSV混合感染的常见猪病病原包括: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Ⅱ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性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沙门氏菌、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许多猪场的病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个别猪场以2~3种病原为主。支原体并发感染严重的病死猪肺部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的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巴氏杆菌和博氏杆菌等继发感染则可见喉、气管等处粘液与泡沫增多,严重时可见化脓和支气管等呼吸道粘膜充血。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继发感染时多见细支气管及周围肺泡内充满白色脓汁。放线菌继发感染则可见明显出血性坏死。副嗜血杆菌继发感染则表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胸腔、腹腔内有黄色积液或纤维性渗出物,部分病例肺脏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全身淋巴结及多部位粘膜和浆膜出血则要考虑与猪瘟混发。仔猪较严重腹泻则多是由于肠道菌群紊乱继发沙门氏菌等肠道菌群等引发。肥育猪和母猪的突然死亡,肺脏水肿、坏死则与继发巴氏杆菌有关。仔猪关节炎表现明显则要考虑关节炎型链球菌和副嗜血杆菌。值得注意的是由感染PRRSV后的继发感染,由于猪只个体差异造成同群猪种发病猪的继发感染病变差别较大,且呈多种病原混发,剖检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剖检时更需全面而谨慎。

防控措施

(一)采取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

猪“高热病”由于病情复杂而严重,高死亡,治疗难度大,该病的防控工作中一定要贯彻 “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本病发生的高危季节和高危地区要封闭切实加强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地点的管理。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有效隔离,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防护、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切实做好圈舍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消毒药可以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复合醛类消毒剂,如CID20等消毒剂。做好免疫注射,重点要做好猪瘟、猪伪狂犬、巴氏杆菌疫苗、链球菌Ⅱ型、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螨虫、蛔虫和鞭虫等体内外寄生虫能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应在适当时机,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二)根据疾病具体实际合理安排免疫蓝耳病疫苗接种

在疫苗的应用问题上,实践效果仍存在较大争议,但疫苗免疫的指导原则是刺激机体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免疫。蓝耳病阴性场,生产稳定,可不免疫,但要严格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并密切关注可能的感染。蓝耳病阳性场,生产基本稳定时,如果抗体水平较高,在蓝耳病风险较小时,可暂时不安排免疫,但要密切关注、定期检测;如果抗体水平低且较一致,蓝耳病感染风险较高,最好尽快安排免疫;抗体水平高低不齐,蓝耳病风险较高,应安排免疫,必要时要加强免疫。感染场或发病场如果应用免疫血清等方法一定要保证方法的安全性。

(三)用好脱霉剂减少霉菌毒素的毒害

使用霉变饲料,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单端孢霉烯等除能使猪中毒和发病以外,还会造成免疫功能和机体抗病力降低,是当前养猪生产中“百病缠身”的重要诱因,同时也会成为猪“高热病”感染和爆发的重要隐患。但许多脱霉剂产品脱毒方式单一、效果不确实,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建议采用吸附降解多种霉菌毒素的高效吸附剂,如法国的“霉毒杀”等产品较好。

(四)针对继发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必需对继发感染的细菌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必要时应做药敏试验,不能乱用抗生素。在每个猪群的继发感染的细菌并不完全相同,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案。如有肺脏病变及其轻微、无明显肉眼可见变化或仅表现轻度水肿,则表明无明显继发感染;纤维素渗出,出血严重,肺大叶肉变严重,肺大叶化脓性变化严重,间质性肺炎严重的则表明有明显肺部继发感染可则要以应用抗生素治疗肺部继发感染为主。伴关节炎的病例则表明继发全身细菌性感染则要选用血药分布广的抗生素。治疗发病猪只时应避免重复使用本场中常用抗生素。应用高效、安全性较高的抗生素,尽量避免毒性较大的抗生素如磺胺等药物。同时合理利用中药在提高免疫力、解除表症和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避免饲料中长时间超量添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避免长期应用黄芪多糖等药物。

(五)新一代大环类抗生素在猪“高热病”防控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替米考星在减轻保育期仔猪发生PRRS的影响非常有效。而用药时间非常重要,在群体感染初期效果良好;当大部分动物发病时才用药,其功效会极大地减弱。可通过流行病学确定替米考星的用药的时机,即猪群最初出现症状时,及时应用。也可在流行的高风险期和生长周期的关键控制环节,策略性给药,如应用比利时浩卫公司“泰美妙”(原装进口的20%替米考星预混剂)母猪围产期(产前1周至产后两周)和保育仔猪饲料中添加500g/吨,作为预防给药;在发病初期添加量加倍即1000g/吨,对该病的防控和病情的控制有明显效果。

(六)合理控制发病猪病情

症状严重及明显神经症状的猪只失去治疗价值,应作安乐死后,无害化处理。症状较严重猪只应从群体猪剔除,必要时再集中治疗。治疗原则为保证水盐代谢平衡补充维生素、糖与蛋白质,保证基本生存需求;应用中药解肺实热症并保护并刺激患病动物自身免疫力;应用“泰美妙”等替米考星药物抑制PRRSV病毒增殖,必要时应用高效敏感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尽量饮水和拌料给药,避免注射给药引起应激反应加重病情或增加死亡。

(七)以防控“高热病”工作为基础,全面提高猪场生产管理水平

当前“高热病”的防治工作对猪场既是危险的挑战也是提升猪场管理水平的契机。疾病预防中应避免侥幸和得过且过的心理,发病时临时应付、顾此失彼的错误做法。如前所述“高热病”的防控要从生物防控、营养饲料、饲养管理、免疫接种、群发病的诊断治疗等多方面切实提高,切实做好这些工作同时也是其它疫病防控的基础,也就是对猪场疾病防控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现场 猪高热病 诊断 防控 策略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