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魏氏梭菌病又叫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传染病,各年龄段猪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为引起广大养殖户对该病的足够重视,报道如下:
一、临床症状
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排酸臭的黄褐色或水样粪便,体温升高到40~41℃ ,饮欲增加。病猪鼻镜干燥,皮肤、四肢末梢、耳尖发绀,口鼻流白色泡沫,呼吸困难,死亡,猪腹部膨胀,腹壁呈弥漫性充血,少数肛门外翻。
二、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在小肠,有时可延至回肠前部,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壁呈深红色、血管充盈呈红色树枝状,部分肠段臌气,与正常肠段界线明显,肠内容物呈暗红色液状,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空肠绒毛坏死。胃臌气,内有食物,幽门周围及其附近胃壁充血,胃粘膜脱落,肾有小出血点。
三、病原体特征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梭状杆菌,能产生芽胞,并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以及人畜胃肠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
四、诊断
1.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2.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3.药敏试验结果对青霉素类药物和硫霉素等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黏杆菌素等有耐药性。
五、治疗
1.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隔离发病猪,全场栏舍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1次/d,连续l0d,消毒药可用5%的烧碱溶液、20%漂白粉等交替使用。饲槽、饮水用具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病死仔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然后深埋或烧毁。
2.对能够及时发现的病猪应迅速采取下列措施:高热、严重腹泻、脱水的仔猪采取耳静脉输液,每头仔猪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配VC 5mL+青霉素80万U+3mL安乃近,0.5%甲硝唑注射液l00mL,2次/d,连续输液2~3d;对脱水严重但能排尿的仔猪,可辅助加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l00mL加入10%氯化钾7mL,有助于仔猪体质恢复。
六、小结与体会
产气荚膜梭菌是能够引起各种家畜发病死亡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可感染各种家畜,但以猪最为常见。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常呈区域性流行。从出生到一周龄左右的仔猪最为易感,随着日龄的增加,易感性降低。
猪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气温突变、转圈、合群、打架争斗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可引起该病发生。改善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改善通风条件,夏天注意降温,冬天注意保暖,及时清除粪便,及时更换污染物或潮湿的垫草,定时进行有效消毒可防止本病发生。
猪魏氏梭菌病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不分季节、无规律等特点,一般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的特点。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一般采取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使仔猪在易感期内获得被动免疫,可用魏氏梭菌的多价苗进行预防接种。一般在临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1次,2周后再免1次。使母猪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还应该考虑仔猪在20日龄加强免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