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毛霉菌科真菌中的根霉、犁头霉、毛霉菌属,毛霉臼包括致病的犁头霉属、小克银汉霉属、被孢霉属、毛霉菌属、根霉菌属等,这些菌属的菌种是耐热的腐生物,可在土壤和腐败有机碎屑中繁殖生长,爿:能使免疫低下的人、畜引起感染,此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不严,常用的培养基为沙堡弱葡萄糖和麦芽糖琼脂。一般为需氧型,生长较慢,常常数天甚至十余天才能形成典型菌落,菌落形成丝状、棉毛状、绒毛状,菌丝粗细不均,约7.5~151Jm,常具有不规则的分支和多处膨胀区,菌丝呈纵横交错状排列,其间杂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菌丝的残片。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来源于环境,宿主之间不相互传染,乳猪和较大日龄的育肥猪易感,其中50%乳猪感染lOd内死亡,育肥猪呈慢性经过。但在肉品检验中常怀疑为结核。
(三)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生部位以消化道为主这一特征,提不玖病因子可能来源于霉变的饲料,因为毛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食物、水果的发霉有些即是毛霉菌腐物生长的结果。猪毛霉菌病的组织学耗点均为肉芽肿性结节,内由坏死、化脓区、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白细胞与毛霉菌丝所组成,同时一些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并在血栓内找到毛霉菌丝,这主要是毛霉菌嗜侵犯血管,尤其是在动脉内形成血栓,引起组织梗死、出血和炎症反应。这一特点在鉴别毛霉菌病和曲霉菌病刚.具有实际意义。毛霉菌侵害血管,曲霉菌侵害支气管和肺泡。
(四)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为呕吐和腹泻等的胃肠炎症状,或胃炎和胃溃汤,最后死亡,未死猪宰前体背消瘦,被毛紊乱。
(五)病理变化
肝脏膈面中央部有结节,微隆起,边缘不齐呈花边样,切面软,粉红色,边缘有明显的出血带。肝脏左外叶脏面有结节,微突出肝表面,灰红色,无包膜。肝门淋巴增大,剖面稍外翻,外表从VJ叫呈淡黄色,边缘出血,肝表面及实质内密布大小不等的肿块。肺膈叶顶端有一卵圆形肿块,切面灰白,中央呈干酪样坏死,边缘有一圈出血带,肿块外无包膜,膈叶中央部有圆形的肿块。胃小弯近胰腺旁有肿块,切面灰白,部分出血坏死,肿块边缘有一圈深紫色、花边样的出血带。肠系膜淋巴结普肿大,切面灰白并夹杂出血坏死。/口肠壁增厚。育肥猪病灶位于颌下部,肿块椭圆,有的扩散到胃浆膜、肝及肠系膜淋巴结。小乳猪发生于胃,在贲门和幽门见有大的静脉梗塞,有的胃黏膜上有厚的凝固性坏死物。
组织学特点:上述累及的脏器呈现的肿块样病灶,在组织学上都为肉芽肿性结节。其特点有:①中央为大片紫红色坏死区,可见少量炎性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毛霉菌丝。②坏死区边缘力火带,由一些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网状带及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多核巨细胞、毛霉菌丝所组成,小血管扩张充血、出血。③在炎性反应带中可见―些血管内血栓形成,部分血管的血栓内可见毛霉菌丝。④炎性反应带外围为数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包绕。⑤在坏死区中央和边缘均可见多核巨细胞吞噬毛霉菌现象。巨细胞胞浆内常可见菌丝的断片。⑥毛霉菌丝经PAS染色为红色,消化法压片的菌丝形态与切片内的菌丝形态相同。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组织学特点可以诊断此病,但在肉品检验时因病灶内毛霉菌丝极易与猪结核病、寄生虫性肉芽肿和猪肿瘤相混淆,故要进行鉴别诊断。
毛霉菌病的肿块样病灶的边缘内有一圈花边样的出血带;肿瘤性肿块也可有出血,但呈不规则的点缀其中;结核肉芽肿的病灶中,出血不常见,即使有出血,也为不规则的,+毛霉菌病肿块样病灶呈灰白色,质较软,但一般因有各类炎性细胞、纤维和坏死区的缘故,故质地不均匀;肿瘤性肿块也呈灰白色,质较软,但因为是一致性的肿瘤细胞组成,所以质地均匀;结核性肉芽肿一般呈慢性经过,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故质地较硬。
毛霉菌病肿块样病灶中央可有干酪样坏死或化脓;肿瘤性肿块一一般无此特点;而结核除干酪样坏死和化脓外,还可有石灰样钙化。
(七)防制
此病无特异的预防措施,毛霉菌存在于自然中,保持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同时注意饲料的更换,一旦发现此病,应做好隔离和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