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影响猪病防控成败的环节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互联网

    近10多年来,我国集约化、规模化养猪的发展速度迅猛异常,举世瞩目。然而,由于从业人员观念更新速度未跟上行业发展速度,新、老或潜在猪病扩张速度超过有效防御能力。加之可能存在的饲料源性带来的无法控制的病原污染,及可能严重摧毁动物免疫机能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使猪病防控成败与否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

    对分离病原的理解

    随着实验室手段的不断进步,分离病原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步骤。然而,用高技术分离病原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区别在本身就可能存在复杂混合感染的亚健康状态的动物群体中分离病原时,应找到的病原是原发病原还是继发病原,是主导病原还是附属病原,作出结论时更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实验室方法误差敏感度和精确度均极高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方法对各方面要求极高,导致误差产生的可能性加大。

    现在业内人士最为关心的猪圆环病毒和蓝耳病病毒感染问题,理论上阳性猪场的所有个体均有可能已经感染,但经过检验表明同一实验室对同一动物群体的多次测定结果一般都不相同,不同实验室对同一样本之测定结果往往差异更大。无论是哪种实验室方法都有一定的误差存在,切不可对个别检测结果做太绝对的结论。

    分离时机

    现时对很多病原在动物体内的消长规律还缺乏透切的了解,尤其是流感病毒出现血毒症的时机相当微妙。如果没有对发病动物作及时细致的跟踪观察,而只呈随机性抽取血样,很难捕获目标。

    药物干扰

    对患畜作抗生素、化学药物处理以及疫苗接种等措施都有可能影响病原分离结果。因此,对大批样品处理方法可能应有别于实验动物。鉴于上述问题,没有任何理由只凭分离出病原与否来作出现时流行猪病的病因判断。

    对病因、病原判断的方法

    由于实验室生物测定技术的进步,给研究工作带来突破性进展,然而也容易造成人们过分依赖先进技术的思维习惯,而忽略了一些经典判断方法。对待最近流行猪病的病原、病因判断很有必要回归理性思维轨道,如临床症状、抗体检测、病理解剖、流行病学规律分析、组织切片、临床处理结果反馈、病原分离、柯赫氏定律。在临床混合感染较为复杂的背景下,根据流行病学规律及临床处理结果来作综合分析可能会得到很有价值的启示,而在未遵循柯赫氏定律多次验证之前不宜轻率作出发现未知病原的结论。

    临床处理方案

    流行猪病以流感及圆环病毒病为主,对发病的患畜应采取隔离、加强保温、加强消毒、在饮水中添加消毒剂和维生素等处理措施,等其耐过感染后自行恢复,切不可采取急性接种任何疫苗或注射抗生素等加剧应激的措施。否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加速病程。对仍能自主采食的疑似患畜则应加强管理措施,适当补充维生素,尽量减少应激,并做好消毒工作,控制继发感染。

    重构动物的主动免疫功能是当务之急

    从近年临床诊断处理结果分析,猪群之所以如此易感,在任何可以产生流行因素的病原攻击下都可以导致大面积发病并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是动物群体的主动免疫功能已十分脆弱,免疫应答反应机制不完善,免疫麻痹现象十分普遍,很多情况下超剂量疫苗接种也无法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真正从动物的基本健康出发,重构动物群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当前防控疫病的当务之急。

    流行病面前的应对与反思

    面对还难以预料何时会停止的流行病害,结合近年来的猪病变化情况,业内人士似应理性地思考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政府主管机构应以务实的态度及时制定遏制病害流行的有效措施。重整农村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使之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农村从业人员,使之能真正掌握最基本的养猪知识,而不是只通过良莠不齐的商业途径获得经验;在没有得到有效措施之前,审慎考虑灭活病变组织分离物在可控条件下的使用;树立和加强生物安全的观念,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切断饲料源性生物污染及有害金属污染的途径,禁止人类药物用于动物,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恢复和提高动物群体正常免疫功能,是今后要面对的重点课题。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病防控 猪病防治 猪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