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规范生产操作降低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19日 来源:学养猪
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的常见疾病,它不仅影响到母猪发情率、配种返情率,而且还会对母猪的窝产仔数、年产胎次以及母猪淘汰率造成影响,进而给猪场经济效益造成巨大影响。环境中常在致病菌是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感染菌,且多是上行感染所致,所以平时的管理及对母猪生殖器管进行的生产操作对本病影响较大。本文从生产操作出发,对易引起本病的错误做法进行总结。

1.致病原及主要感染途径

陈建毅等从52头患病母猪中离到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和克雷伯氏茵,其中以大肠杆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占较大比例,分别占总检出菌株的43.0% 、23.6% 和16.7% 。其中61.5% 的母猪为单一细菌感染;其它为细菌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比例达38.5% ,其中大肠杆菌造成的混合感染占比为28.8%。

陈家详等人从40头发病母猪中分离到70株细菌,其中从子宫体分离到47株,子宫角分离到23株,子宫体的分离率明显高于子宫角,且在分离到的细菌分类中大肠杆菌占58%明显高于其它菌株。

综上研究表明,引起本病的病原大多是环境常在菌,在粪便及猪舍中普遍存在;且子宫体的细菌分离率高于子宫角,说明本病主要是环境中致病菌上行感染所致,子宫体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

2.影响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因素

2.1生殖道开放期及时清理粪污,减少上行感染 产后一周内和配种前后是母猪生殖系统开放期,极易造成外界细菌上行感染。此阶段要及时清理粪便,不能让母猪把粪便压在身下。为降低该风险,生产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培养工人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在设计产床时要考虑到如何使粪便易于清理。

2.2夏季降温设备及产床温度分区调控:高温、高湿环境下临产母猪采食量下降,体质弱、生产无力,产程延长,这些因素增加了母猪感染本病的风险。且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有利于细菌的快速繁殖,产房环境中致病菌多,感染风险也进一步增加。产房母猪的适宜温度为18-22摄氏度,而新生仔猪的适宜温度在28-32摄氏度。因此实现哺乳母猪和新生仔猪温度的分区控制对本病很重要(美国有猪场在产房采用的通风设备,母猪头部有冷风出口,方便母猪降温)。

2.3高风险母猪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发病率:围产期的母猪子宫开放彻底,子宫内环境变化大,体质正常的母猪分娩后一般会有一到二天的恶露期,随后自动痊愈。但体质不好的母猪,由于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子宫复原过程延长,感染风险明显增加。生产中有以下八种情况的母猪极易发生本病:第一胎新母猪、八胎以上的老母猪、助产的母猪、有发病史的母猪、产程较长的母猪、产白胎或黑胎的母猪、产前产后体温升高采食恢复较慢的母猪、仔猪有黄痢的母猪。而对有这些问题的母猪加强围产期保健,能明显降低发生率。

2.4 助产或阴道检查不当增加感染风险:生产间隔30分钟以上还没有仔猪产出时,助产人员往往采用将手伸入产道掏出小猪的方法助产,如果进入产道前指甲修剪不光滑、手及手臂消毒润滑措施不当极易造成生殖道感染并波及子宫。而使用输精管代替手臂进行产道检查,使用长臂助产手套助产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一风险。

2.5不合理使用缩宫素、氯前列醇钠等激素类药物:使用这类药物会增加子宫收缩力量,胎位正确时会加快分娩速度,缩短产程。但过量、长期使用不但会增加母猪分娩痛苦,还会造成药物依赖,一旦停用或减少用量就会出现努责无力甚至不努责,恶露排出困难,增加感染风险。过量使用还会增加阴道损伤发生率,产后食欲恢复也较慢,所以现在多数猪场对这类药物管理较严,仅小剂量用于胎龄较高或胎位正常而努责无力的生产母猪。

2.6围产期保健方式对发病率的影响:常用的围产期保健一般采用给母猪肌注或静注抗菌药物的方法,该方法药效持续时间短,如母猪抵抗力低或炎症较重会出现消炎不彻底现象,再次发情时外阴部分泌物颜色不正常或有少量脓液流出。对断奶发情率、配种返情率和下胎产仔数造成不利影响。

2.7配种时的清洗消毒对子宫炎症的影响:发情配种期和母猪围产期是子宫颈的二个开放时段,也是容易受外界病原感染的时机。温氏猪场一直坚持在配种时清洗外阴,并采用一清(自来水清洗,以清除外阴内外残留的污物)、二消(0.1%高锰酸钾清洗消毒外阴及周边)、三擦(用无味、不掉毛的纸巾吸掉残留在外阴部内外水珠)的操作方式,并且每一步都按从中间向外周的顺序进行,待配母猪外阴清洗效果很好。而生产中较多的猪场却采用较简单的冲洗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发情期即将结束时,子宫对感染更加敏感。因此当需多次输清时更应加强清洁,以防感染。

2.8其他疾病及霉菌毒素的影响

某些猪场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表现出阶段性的增高或降低,这可能与母猪阶段性感染猪瘟、伪狂犬、乙型脑炎、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性腹泻、结核病、布鲁菌病和滴虫等疾病有关。

霉菌毒素会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而玉米赤霉烯酮进入机体后还会引起机体类雌激素激增症状,引起子宫肥厚,降低生殖系统抵抗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风险。而其防范方法涉及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储存、饲喂设备等与饲料相关的各个环节。如自动料线下料口没有定期清理或夏季料槽清理不及时造成霉菌滋生。

3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方法

依靠临床症状对急、慢性子宫炎很容易做出诊断。但对于隐性子宫炎需根据返情时间、B超、实验室等综合做出诊断。(隐性子宫炎,再发情时有炎性渗出物流出)

3.1实验室诊断 用2.9%的柠檬酸钠解冻精液颗粒或用新采集的精液,保持38℃温度条件,分别在载玻片上滴2滴,再将待检子宫粘液各1滴加到精液里,盖上盖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若精子在粘液中失去活力或者被凝集,说明该母猪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

4 降低发病率的综合措施

4.1生产工人的规范操作及监督执行

本病发生率较高的猪场应首先梳理与本病相关的具体操作,找出薄弱点订出改进计划并监督改进。技术人员错误操作习惯的改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现场指导、经常提醒、周报总结、及时激励才能形成新的工作习惯。

4.2合适的围产期保健能减少显性及隐性子宫炎的发生

母猪保健选用抗生素一般要遵循高效、广谱、安全、耐药性低的原则。虽然不同猪场病原菌的种类不同,但同一猪场中常常是多种病原菌同时存在,因此需考虑联合用药。对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药物敏感性筛查。在处理猪场子宫内膜炎病例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猪场连续几年使用青霉素、链霉素、鱼腥草的药物组合,药物敏感性筛查时才发现早没有了敏感性。2012年12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进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中,康舒秘(62.5%磺胺氯哒嗪钠12.5%三甲氧苄氨嘧啶)对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100株猪场分离菌表现出了很高的药物敏感性。在产房使用可明显降低本病发病率,且同时也观察到配种返情率下降和下胎产仔数增加等其它生产指标的改善。

4.3重点关注易发生子宫炎症的母猪,降低发病率

第一胎新母猪、八胎以上的老母猪、人工助产的母猪、有发病史的母猪、产程较长的母猪、产白胎或黑胎的母猪、产后体温升高采食恢复较慢的母猪、仔猪有黄痢的母猪比其它母猪更容易发生本病,是重点防控对象。对于这些容易发生感染的母猪,上产床后及时在母猪卡上做好标记,方便重点检查及防控,这些母猪需在正常围产期保健的基础上增加疗程或配合其它防控方法,以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来源:养猪职业经理人)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