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综合防制

发布日期:2015年07月29日 来源: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
  摘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被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呈迅速上升趋势,危害日趋严重,给集约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临床诊疗经验,本文将其综合防制措施总结于下,供参考。关键词: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综合防制措施前言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是被国际公认的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给集约化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近年来本病的流行呈迅速上升且混合型感染趋势,危害日趋严重,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1 病原与流行病学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1europeumoniae,APP)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目前,该病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主要养猪国,且多数国家为混合型感染,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业的兴起,本病的流行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于1987年首次发现该病,此后逐渐流行并蔓延开来,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影响猪群健康的主要细菌性呼吸道疫病之一,给集约化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危害。根据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发现或流行的血清型有1、2、3、4、5、7、8、9、10等型,但以1、3、7型为主。
 
  免疫学研究证明,由于主要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给本病的诊断及疫苗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同品种、性别及年龄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5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APP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感染猪的鼻汁、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也可能传播本病。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夏4~5月和秋后9~11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此外,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l~7 天。急性病例往往起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为特征;慢性耐过猪则表现生长不良,使饲料报酬降低,出栏时间延长。根据病程的发展,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或慢性型3种类型。
 
  2.1 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个别猪只无任何先兆而急速死亡,随后疾病在敏感猪群中快速传播。一般病初体温高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心率加快,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使病猪的鼻、眼、耳及后躯皮肤发绀;继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犬卧姿势;临死前体温下降,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样液体。病猪一般于出现临床症状后24~36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
 
  2.2 急性型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许多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精神倦怠,食欲减少,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病猪多卧地不起,常呈犬卧或犬坐姿势;由于心衰血流不畅而致耳、鼻、四肢末端发绀,有时口流泡沫,有时鼻腔流血,通常于发病后2~4天内死亡。若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4~5 天以上,症状逐渐消退,常可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此时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病程可持续较长时间。
 
  2.3 亚急性或慢性型多在急性期后出现,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或低剂量感染病菌也可呈现亚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不高或略高,食欲不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若环境良好,无其它并发症,经过数日至l周则可耐过,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危险的带菌者。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亚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它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展为急性病例,使临床症状明显加剧。
 
  3 综合防控措施强化猪场生物安全,定期免疫接种,严格引种检疫,杜绝病原传入;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注意通风换气,减少应激反应;平时强化预防,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选用敏感药物对症治疗,严防传播流行。
 
  3.1 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严格实施引种检疫,杜绝病原传入传出。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每1批猪出舍后,要彻底清扫冲洗干净猪舍,反复消毒3次,空舍2天后再进入后一批新猪,这样有利于阻断交叉感染与连续性感染,防止疫病的持续发生;引种应来自于非疫区,并严格实施引种检疫,引入后须隔离观察,补注疫苗,经确认无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以杜绝病原传入。对已污染的猪场,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清除血清学阳性带菌猪,并制定药物防治计划,逐步建立健康猪群。
 
  3.2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减少应激反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密度,注意通风换气,搞好温湿度控制,强化日常消毒卫生工作,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对预防该病十分关键。春季要特别注意温差变化,经常保持圈舍空气流通,对圈舍、环境、用具等实施严格消毒;平时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防止发生应激反应而诱发该病。
 
  3.3 坚持预防为主,定期免疫接种。免疫和药物保健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市场上已有商品化的灭活苗可定期实施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如能应用包括国内主要流行菌株和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或新的基因缺失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此外,还要注意预防猪瘟、伪狂犬、蓝耳病、支原体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等疾病,以降低猪群对 APP的易感性。
 
  3.4 针对性开展药物预防。在进行免疫接种的同时,针对呼吸道感染疾病严重的猪场,可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在常发季节、换季时节和断奶时期,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标准,并添加保健药物进行预防,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3.4.1 仔猪出生后第3天、第7天和断奶当天,各肌肉注射德利先针剂0.3毫升、0.5毫升和1 毫升,三针保健。
 
  3.4.2 仔猪断奶后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德利米先1000克+瑞特奇1 000克+普感康1 000克,连用7天。
 
  3.4.3 在高发季节全群预防,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德利米先1000克+瑞特奇1 000克+普感康1 000克,每月连续饲喂10天,连用2-3个月。
 
  3.5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猪,选择敏感性药物及早治疗。发现本病感染,要立即隔离病猪,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治疗原则,合理选择敏感性药物及时、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可提高疗效控制病死率,降低经济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为防止细菌产生抗药性,用于预防的药物应有计划地定期轮换使用,最好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具体药物。
 
  3.5.1 立即隔离病猪,彻底消毒圈舍及环境。一旦发生本病,首先按照个体大小、病情严重程度分别隔离治疗;同时交替使用广谱消毒药如百毒杀、优录环净、复方戊二醛、金碘、等对猪舍、猪栏、周围环境以及运瀹工具、衣服、用具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对尸体、排泄物及废弃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3.5.2 选择敏感性药物及时、早期、足量治疗。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及药敏实验结果,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先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多西环素等较为敏感,应对症选用,及时、早期、足量、足疗程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①对于发病较轻,尚有较强食欲的病猪,可群体混饲或混饮给药。具体方案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万特肺灵1000克+新附优特乐1000克+并可清1000克,连续饲喂7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周;同时在每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1000克,让猪自由饮用,以增强抵抗力,防止病情加重,促进康复。②对于严重病例,必须通过联合给药治疗。
 
  具体方案如下:方案一:上午肌注万泰诺康,用量为每公斤体重3毫克,连用3天;下午混合肌注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连用3天;头孢噻呋钠用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20%黄芪多糖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2毫升;有饮欲后在每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1000克+复方阿莫西林500克,让猪自由饮用,连用5-7天。
 
  方案二:泰诺康+黄芪多糖,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泰诺康用量为每5公斤体重1毫升,黄芪多糖注射液用量为每公斤体重0.1毫升;有饮食欲后在每吨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1000克+瑞特奇1000克,连续饲喂5-7天,以巩固疗效。对于存在混感趋向,或高热不退,或低温不运及呼吸、循环障碍严重的病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可对症加用干扰素、高免血清、复合维生素B等,以控制病情;病情好转后,为减少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和提高疗效,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止咳清肺的中药散剂或煎剂,对促进疾病康复和愈后,效果更好。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综合防制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