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什么是猪瘟病?

发布日期:2015年05月22日 来源:养猪学院
   猪瘟病的概念
 
  【急性猪瘟】急性发作持续高烧41.5℃,顽固性拉稀,全身性出血;
 
  【慢性猪瘟】体温升高不明显;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或脱落,慢性猪瘟存活者严重发育不良,为僵猪。
 
  慢性猪瘟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期:体温升高(39.8~40.8℃)、精神不振、白细胞减少。
 
  恢复期:体温、食欲和全身状况基本恢复。
 
  复发期:又出现厌食、沉郁、死前短期内体温又升高,皮肤充血、呈粉红色到紫色,整个病程达 3-4个月。
 
  【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又称亚临床猪瘟--指临床症状与解剖病变不典型的猪瘟,发病率与死亡率显着降低,病程明显延长,新生仔猪感染--死亡较多,大猪感染--一般则能耐过,怀孕母猪感染--繁殖障碍,畸形猪。
 
  【猪瘟持续感染实质】在各种条件和因素的作用下,病毒的持续感染和逃逸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排斥达到高度动态平衡。分类:体内有传染性病毒存在,可用分离到病毒;体内只有病毒基因组在,无传染性病毒产生,只有复活期才有病毒产生(又称为潜伏感染);
 
  【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抵抗力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所引发的症候群。
 
  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畸形胎儿及产出无活力的弱仔、母猪长期带毒,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迟发型猪瘟,免疫耐受
 
  猪瘟病的特点
 
  急性病例呈败血经过;急性高热稽留(42℃以上),口渴、废食,嗜睡;皮肤和黏膜紫绀和出血;脓性结膜炎;便秘→下痢(恶臭);母猪流产,仔猪神经症状。慢性病例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T时高时低,便秘和腹泻交替,消瘦;皮肤有紫绀和坏死痂;  病程可达4周温和型病变不典型,无名高热;病死率30-50%;干耳、干尾,干性坏疽并脱落、 僵猪。
 
  急性典型病变:  淋巴结肿大、暗红、切面大理石样、肠系膜尤甚、全身黏膜、浆膜、实质器官广泛出血;回盲瓣纽扣状肿;脾梗死;肾贫血、表面和切面点状 出血、不肿大。慢性非典型病变  淋巴结水肿,轻度出血或不出血;肾出血不一致,脾梗死灶少或无,回盲瓣溃疡、坏死,但无典型纽扣状肿。
 
  流行特点
 
  易感动物只有猪和野猪;无年龄、品种、性别差异;消化道感染,皮肤、伤口、消化道传播;常因引进外表健康的带毒猪而暴发。对猪瘟防制工作的建议
 
  (1)重视免疫监测;(2)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3)定期从免疫猪群中抽样检查注苗猪的抗体是否达到保护水平;(4)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的猪群发生猪瘟的几率较小;(5)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猪仔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猪仔可以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杜绝可能的传染源;(6)净化种猪群,种猪(主要是繁殖母猪)的持续性感染是仔猪发生猪瘟的最大威胁,持续感染的母猪在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通常不明显上升坚决淘汰达到净化猪群的目的;(7)制定个性化的免疫程序;(8)许多仔猪(30日龄以内)注射疫苗后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母源抗体的干扰监测抗体了解母源抗体降低时间,选定首免日龄;(9)猪瘟兔化弱毒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是我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10)种猪群带毒是造成繁殖障碍型猪瘟发生的主要原因;后备种猪群带毒是造成猪瘟循环发生的关键因素。
 
  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问题;培育健康无猪瘟带毒猪的种猪和后备种猪群是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是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保证;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其它疾病是实施猪瘟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猪瘟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