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07日 来源: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您已经到达第一张图片

猪丹毒(Erysipelas suis)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诊症状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疹块。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本病主要发生于猪,1982年首次从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其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许多地区也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增加,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较少,但在农村散养户中有散发。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最短为24h,最长为7天。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我国猪丹毒发生时以急性和亚急性为多,慢性型较少。 1.急性(败血型) 此型最为常见,在流行初期,常有一两头猪无任何临诊表现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和随之死亡。病猪体温高达42℃以上,食欲减少或废绝,寒战、喜卧、行走摇摆不稳。结膜潮红,有浆性分泌物。呕吐,初粪软或干燥,后腹泻。此时病猪如若不死,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颈、背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指压红色暂时消退,去指后恢复原状。此时病猪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站立不稳。如不及时治疗,多数病猪在2~3天内死亡。病死率可达80%以上。 哺乳仔猪和刚断乳仔猪常突然发病,抽搐,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1天。作者曾见一窝10头30日龄哺乳仔猪突然发病死亡3天,其余7头紧急注射青霉素而控制,未见新病例发生。 2.亚急性(疹块型) 这是疾病经过较轻的一种,除上述一般病状外,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体温较少超过42℃,病后1~2天,在背、胸、颈、腹侧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深红、黑紫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其形状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或融合连成一大片,疹块部稍凸起,边缘红色,中间苍白,界限明显,很像烙印,故有“打火印”之称。白猪容易见到,而黑猪不易看到,常急宰刮毛后才被发现。随着疹块出现,体温下降,病势减轻,数天后疹块逐渐消退,凸起部渐下陷,最后形成干痂,表面脱落而自愈。此型病程约10~12天,死亡率低。个别病例也有转为急性或慢性的。 极个别病猪,肩部、背部皮肤发生坏死,皮肤发黑变成较硬厚痂,和皮下组织分离,被毛零乱,十分难看,犹如南方遮雨的破蓑衣一样,覆盖于背部,不久可脱落。有时见到病猪的耳或尾部发生坏死脱落。如有继发感染,则病情复杂,病程延长。 3.慢性 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单独发生慢性心内膜炎的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时好时坏,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无光泽,贫血,时有腹泻,体弱无力,不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听诊时心跳加快,心律不齐,亢进,有杂音;病猪心力衰竭,甚至发生虚脱和死亡。重症者2~4周内死亡。患慢性关节炎病猪,主要侵害四肢关节,可见股关节、腕关节和跗关节发炎肿大,初热痛,跛行,行走步态僵硬,喜卧,甚至不能行走和站立,食欲也时好时坏,生长发育迟缓。

更多关于 猪丹毒 的图片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