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现代养猪业不应排除新型水泡粪工艺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03日 来源:大北农客服网

  如何化解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一些养猪场遵循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改造传统的水泡粪工艺,对猪场排出的养殖废弃物进行有效还田利用,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


  污染问题制约生猪养殖


  2012年我国猪肉产量达5335万吨,超过60%的生猪由规模化养猪场提供。规模化猪场产量高、效益好、质量安全容易控制,但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1个万头猪场年排污量3万吨~4万吨,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会对水体和土壤造成较大污染。同时,由于区域差异,空间分布不均衡致使四川、广西、河南等畜牧业大省承受了更大的畜禽养殖污染压力。


  为了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减轻环保压力,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往往采取划定禁养、限养的方法。2007年,广东省东莞市下达“禁猪令”。2009年3月,福建对省内第二大水系九龙江流域养猪业下达“限养令”。2012年,重庆将绕城高速环线以内区域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划为禁养区,搬迁、关闭畜禽养殖场2000余个。


  一方面要让国人吃上猪肉,保障生猪供给,一方面要让百姓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有洁净的饮用水,这对矛盾该如何协调?“禁猪”“限养”只能取得短时成效,却留下了长久的供给隐患。寻求有效的治污方式,通过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经济效益,分担环保成本,才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治本之策。


  循环模式破解养殖污染


  我国规模化猪场目前存在三种主要清粪方式:干清粪、水冲粪和水泡粪。新型水泡粪工艺是指在猪舍漏缝地板下面,有1.2米~1.5米的空间,可贮存1周至15周的猪粪尿,即7天~120天,可供妊娠母猪或者育肥猪的一个饲养周期,存储粪尿最大深度0.6米。在猪的饲养期间,猪粪自动漏入粪池,不冲洗猪圈;只有在猪出栏上市后刷洗一次猪圈,节约用水。猪粪尿经固液分离后,猪粪制作有机肥,猪尿经沼气处理后,沼液还田。该工艺的基本条件是全漏缝地板猪舍,猪喝水用碗式饮水器取代传统的鸭嘴式饮水器并配套有沼气处理设施和农田或林地浇灌沼液。


  我国一些大型养殖场将这一工艺与沼气工程相结合,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每个养猪分场都配有粪污综合治理项目,对养殖产生的粪便进行分离,固体用于生产蔬菜、烟叶、花卉等农作物专用的有机肥,液体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液用管道输送到周边农田,供农民浇灌施肥使用。这一方式既解决了猪场废弃物的环保处理问题,又解决了附近农田的抗旱所需,沼液中富含的有机质、氮、磷、钾、微量矿物质元素,还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活化土壤,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某原种猪场四周是良圻农场的甘蔗地,公司与农场、糖厂共同出资建设甘蔗污水自动喷灌系统,猪场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喷淋甘蔗,形成了“猪-沼-蔗”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使用猪场污水喷淋甘蔗后,每亩可提高甘蔗产量1吨~2吨,节约甘蔗肥料120元,每亩可增加收入870元,目前建有污水自动喷灌系统的蔗地已达到6000多亩,每年可实现农民增收522万元。特别是每年9月份后的少雨季节,猪场污水既能促进甘蔗后期生长,又能避免因干旱而造成的减产。


  新工艺亟待纳入国家排放体系


  规模化猪场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废水的处置和排放,新型水泡粪工艺能降低废水中污染物含量,变废为宝,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面共赢,采取这种工艺后,一个大型养猪场就是一个肥料厂,而不再是让人头疼的污染源。


  新型水泡粪工艺可从源头控制养猪废水,由于采用了全漏缝地板,在整个饲养期不用冲洗猪圈,猪粪水的来源只有猪喝的水和最终冲洗消毒圈舍的水。同时严格控制养猪的耗水量,让猪使用碗式饮水器,减少了猪饮水时的滴漏,猪舍装有水表计量,考核每一个饲养员的用水量。而且该工艺猪粪水产量少,日排粪水量少,减轻了粪水还田的压力。同时,新型水泡粪工艺生产效率高,便于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人均年可饲养育肥猪1万头。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人员一般不接触生猪,减少疾病传播。能够有利于环境控制,猪粪浸泡在水中,溶解了一部分氨气等混合臭气。


  一些大型养猪场负责人介绍,该工艺是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废水多的好工艺,却没有纳入国家政策允许的猪场排放体系,环保部门因不了解新型水泡粪排放工艺,仅从概念上将该工艺排除在现代化养猪业的门外,因此呼吁应将新型水泡粪排放工艺经过有关部门评估后纳入国家政策排放体系,解决目前规模化猪场排放难的问题。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