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免疫是首选防控措施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e网


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有序进行

从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以来,农业部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及时部署防控工作,并积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进行科技攻关,在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新型疫苗已批量生产,并下发到重点地区。6月20日,农业部召开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工作会议,对防控工作做出了进一步部署。会议提出,免疫是有效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首选措施。一场全国范围的免疫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免疫、防控工作有序进行。

3个月研制出新型疫苗
蓝耳病的免疫一直是国际社会的难题,目前国际上能够使用的普通蓝耳病疫苗只有一种,价格昂贵,打一针就要16元~18元,而且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没有作用。
2007年1月,农业部最后完成了对变异病毒的全序列分析,确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随后立即组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药品监察所科研人员进行疫苗的研究。他们利用从去年猪“高热病”疫区提取的猪蓝耳病变异毒株作为种毒,研制出新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其临床试验效果良好,实验室保护率超过80%,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据了解,一种新型的疫苗从确定病因,到研究成功新的疫苗,在世界上至少要3年,对特殊疫苗的研制时间要长达10年。而我国这次从确定病因到新型疫苗研制成功,仅用了90多天。新型疫苗研制出后,农业部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审批进度。5月份正式批准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等12家兽用疫苗生产企业生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同时,农业部加快组织建立快速诊断方法,成功研制出能够鉴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RT-PCR诊断试剂。6月20日,农业部发布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对疫苗的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作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疫苗生产供应有保证
6月22日,国家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支持做好生猪蓝耳病防控工作。对散养猪实行强制免疫的疫苗经费给予补助,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疫苗补助经费2.85亿元。农业部也已调出猪蓝耳病疫苗2000多万毫升,保证重点地区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需要。
为保证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农业部5月份派出31个督察组对全国所有省份猪病防控情况进行督促检查,6月10日~17日,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国家首席兽医师贾幼陵等部领导又分别带领5个督察组对湖北、江苏等10个生猪主产区省份进行督导。
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为此,农业部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生产将继续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飞行检查制度和批签发制度,向每家疫苗厂都派驻驻厂监督员,对疫苗生产、调拨实行日报管理,对疫苗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按生产计划,6月份可以生产疫苗7000多万毫升,7月份生产疫苗1.54亿毫升,8月份生产1.89亿毫升,至少可以完成对1亿头猪的防疫,这个数量已经占了全国猪存栏的近1/5。据了解,疫苗的价格大约是每毫升0.8元。目前第一批疫苗已下发到重庆、湖南、四川等重点疫区,预计到8月初,全国的蓝耳病疫情将会得到初步控制。

规范管理堵塞漏洞
从去年夏季猪高热病暴发至今的疫情分布规律分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猪场和散养户,而这些养殖场(户)的共同特点是饲养环境恶劣,饲料原料质量差、滥用抗生素和乱用疫苗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猪只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下降。管理上的漏洞,给疫病暴发提供了温床。因此,中小型猪场的蓝耳病有效免疫尤为关键。
有关专家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并不完全是自然传播,其主要途径是种猪引进。因此,中小型猪场必须严格把好种猪引入这道关,同时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饲料原料质量,提高猪只本身的免疫状态,发病后的猪场和地区更要重视加强防疫工作。也有专家表示,市场上个别厂家的产品存在着灭活疫苗灭活不完全、弱毒疫苗混有强毒的情况,建议养殖户在选用疫苗产品时,一定要慎重。
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疫苗技术培训和防治宣传。如江西省共培训县级防疫技术骨干、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等各类人员3.5万人;浙江省编印《告知书》、《明白纸》40万份,发放到饲养场户,并通过乡村广播,宣传猪蓝耳病防治知识。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措施 首选 免疫 疫苗 蓝耳病 高致病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