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如何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及疫苗的发展趋势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e网
畜禽疫苗是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的有力武器,随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畜禽疫苗的研究日新月异,种类越来越多,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畜牧养殖业中所起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为使广大养殖业技术人员全面了解畜禽疫苗的作用,更好地控制畜禽传染病,综合我国畜禽疫苗的研究情况及发展动态论述如下。
一、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作用,提高畜禽抗病能力
(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是疫苗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生物安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从厂址的选择,到整个生产全过程。在国外是控制各种传染病所采取的首要措施,而在国内只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建立科学的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实行场区或栋舍化的全进全出制度,畜禽舍在进畜禽前彻底清扫、冲涮、消毒、并有适当的空闲期,供给畜禽清洁卫生的饮水和全价饲料,保持畜禽舍内良好通风及适宜的温湿度,是生物安全措施的主要方面,是控制各种传染病的首要条件,也是充分发挥疫苗作用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配合应用,是控制传染病的关键措施。设计和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目的是提高免疫应答的整齐度,避免“免疫空白期“和”免疫麻痹“。疫苗的免疫程序在各个养殖场,各种不同用途的畜禽群,各种不同饲养方式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相同的。要达到免疫程序和实施方案的合理,应根据不同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程序。
1.应考虑各个不同品种畜禽群间的免疫基础。即种畜禽群的免疫状况决定了幼畜禽群的母源抗体的水平,因而决定了疫苗首次免疫的日龄。 
2.应考虑各种不同用途品种间的差异。对于种用等饲养周期较长的动物,其免疫程序应综合考虑系统免疫,而且各种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尽可能地在产仔(蛋)前全部结束。
3.应考虑本地区内发生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一般情况下,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应重点安排,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即使有疫苗,也应慎重使用。
4.应考虑本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环境控制的程度。管理制度严格,各种防疫措施有力,环境控制得较好,各种疫源入侵的机会相对减少,即属于相对安全区域,反之管理松散,防疫制度名存实亡,各种疫病常发,则属于多发病区域。这两种不同区域的免疫程序和疫苗种类的选择是根本不同的。
5.应考虑选用疫苗的质量。疫苗的免疫特性,产生免疫力的时间,免疫期的长短,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是各有一定差别的,更换疫苗时,要适当调整免疫程序。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弱毒活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搭配使用,以建立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这一点非常重要。使用活苗时,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用毒力弱的疫苗作基础免疫,然后再用毒力稍强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疫苗免疫时,要实施恰当接种途径并正确操作,免疫剂量不可随意加大,避免免疫麻痹。 
6.应及时跟踪检测。为使免疫更合理、更科学化,并通过实际的免疫效果检验免疫程序,应考虑建立免疫监测制度,根据免疫监测及时修正免疫程序,使畜禽免疫更科学、更合理。 
(三)尽量避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各种因素 预防畜禽传染病的疫苗种类很多,同种类疫苗中还有不同品种、不同毒株型号的疫苗之分。尽管许多疫苗对预防各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各种疫苗应用后免疫效果的差异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畜禽群健康状态及其免疫系统发育健全程度如何与其免疫应答密切相关。要预防免疫抑制性疫病,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病、呼肠孤病毒感染、禽白血病的发生,避免细菌内毒素、球虫病、霉菌毒素中毒等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切忌滥用影响免疫功能的多种抗菌药物;供给畜禽全价饲料,满足其营养需要,尤其是缬氨酸、硒和维生素A、E、C等,以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考虑畜禽首免时机的选择;预防和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在应激刺激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则应添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电解多维、赐益、速补14和维生素A、E、C及氯丙嗪等,以提高畜禽的抵抗力,增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2.确保疫苗的质量。疫苗的种类、质量、运输、贮存条件及操作技术是影响免疫效果的最基本的先决因素;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对幼畜禽早期应用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干扰;疫苗的免疫接种方法是否合理对免疫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3.注意疫苗免疫与环境消毒的关系。在疫病控制方面,不要过分依赖疫苗。疫苗免疫只能减少病原体可能侵入畜禽群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尽可能降低发病机率,而绝不能阻止病原体进入畜禽群,更不能消灭畜禽群内已经存在的病原体。环境中的病原体要靠平时的消毒措施来消灭或减少。因此,疫苗免疫和环境消毒是相辅相成的,应互相配合。
二、动物用疫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免疫学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突破,疫苗业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早期利用传统疫苗产品,并结合其他综合防制措施,某些动物传染病已在一些国家消灭,我国也消灭了牛瘟和牛肺疫。由于有些病原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对开发常规的疫苗有更大的困难和更高的技术要求。例如抗原性不断演变,同一病原具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病毒的核酸基因组感染后能插入并整合到动物染色体中;某些病原不能在体外大量增殖,因而无法制备常规疫苗;病毒感染免疫器官或细胞而造成免疫缺陷。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给人和动物医药产业带来了
美好的前景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现代生物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后,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和动物医药产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更为疫苗的研制和基础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拓宽了传统疫苗及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以反义核酸产品和直接免疫用核酸建立的“新核酸免疫”,以及对特异性传统疫苗及非特异性疫苗起增强作用的“副免疫”制品,正在不断扩大免疫一词的内涵。
在开发动物免疫预防产品中使用的生物技术包括重组DNA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基因缺失、转基因技术、人工合成多肽和寡核苷酸技术、在活体内释放转达技术,以及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等。如今,传统疫苗已由单价向多价、单用灭活疫苗或活苗向使用多种或多型(价)的联合疫苗、全菌体苗向纯化亚单位疫苗和提纯浓缩高效价疫苗过渡,寄生虫疫苗也得到长足发展。另外灭活技术、冻干技术和实验动物标准化,以及实施良好生产规范也得到了发展。
(一)常规疫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常规疫苗是指以传统的常规方法,用细菌或病毒培养液或含毒组织制成的弱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近百年来,人们研制与应用传统疫苗,在防制畜禽传染病中,有力地控制和消灭了多种传染病,对保障人畜健康、发展畜牧业生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大规模集约化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畜禽数量巨增,国际间畜禽及其产品贸易扩大,许多疫病时起时伏,新的疫病也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形势,仅仅以传统的单一疫苗做计划免疫,显然有些不足,如同一养殖场内在同一时期有多种疫病需要免疫预防时,或某一种疫病需多次接种疫苗才能达到彻底控制,必然给实行计划免疫造成困难。同时还存在用人工致弱菌(毒)株生产活疫苗,在大面积使用中有可能由于弱毒株与同源强毒株发生重组,毒力变强;或弱毒株自身毒力返强等。用灭活疫苗虽可减少这些可能性,但也有使用剂量较大,免疫期较短的缺陷。为此,人们多年来一直为提高常规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力,不断选育遗传性更稳定、使用更安全的弱毒活疫苗株,用纯化与浓缩抗原制备疫苗,制备多价疫苗或多联疫苗。尤其是冷冻真空干燥疫苗及其干燥技术的研究,保证了疫苗的质量。与此同时,对灭活疫苗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如免疫佐剂的开发利用,除传统使用的无机盐贮存型佐剂和矿物油佐剂之外,研制的能代替油乳佐剂,同样具有缓慢释放抗原的作用,一次接种疫苗,也能达到较高和较为持久的免疫水平。近年来还在应用免疫增强剂方面加强了研究,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如分枝杆菌及其提取物、植物多糖、白细胞介素及免疫刺激复合物等,提高了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增强了免疫应答。总之,更进一步研究免疫原性良好的制苗菌(毒)株,改进生产工艺及自动控制培养抗原的方法,提高细胞培养技术,就可使常规疫苗质量不断有所改进,并使之继续成为预防畜禽传染病的有力武器。
(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基因工程技术是一项将一种生物的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中,使之克隆并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在兽用疫苗研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自从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预防 仔猪腹泻的疫苗投放市场以来,已研制出了许多兽用基因工程苗。将来许多常规疫苗可能被安全有效的基因工程苗所代替,一些目前还没有可用疫苗或虽有疫苗而生产上尚存在很大困难的疫病,也都寄希望于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出新的、有效的、能大量生产的疫苗。兽用基因工程疫苗的安全问题比较容易控制和处理,因此,有理由认为,基因工程疫苗将在兽用疫苗生产上首先得到突破,并为人类疫苗的研制提供经验。
1.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取出微生物中编码保护性抗原肽段的基因,再将此基因与质粒等载体重组,导入受体菌(细菌、酵母)或细胞,使之在受体菌或细胞内高效表达,产生大量保护性肽段,提取此保护性肽段,加佐剂后即成为亚单位苗。基因工程亚单位苗为死苗,在体内不能复制,免疫原性不及常规疫苗,而且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故直至目前仍未能普遍推广。
世界上最早的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生产的实验性疫苗是基因工程口蹄疫亚单位疫苗,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工程疫苗是预防 仔猪腹泻的大肠菌菌毛K88亚单位疫苗。目前常用于亚单位疫苗的生产系统,一是以杆状病毒为外源抗原基因的载体,在昆虫细胞中表达生产;二是利用穿梭质粒为载体,运送外源抗原基因在酵母细胞中表达生产;三是在强大的启动子控制下以动物病毒为载体在动物细胞中表达生产。
2.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又称重组活毒疫苗。通常以动物病毒弱毒或无毒株,如痘苗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反转录病毒等作为载体,插入外源抗原基因构建成重组活病毒载体,转染病毒细胞,使载体病毒获得表达外源基因的新的特性,此种重组体疫苗称为基因工程活载体苗。 
3.基因缺失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造成病毒基因组中负责毒力的基因缺失而制成的疫苗。缺失突变不发生返祖现象,所以这种突变株是稳定的。用这种方法可能会制造出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在安全性更加有保证的弱毒疫苗毒株,也可以改造现行的、安全性还不能令人满意的弱毒疫苗的基因组,使其更加安全可靠。
4.合成肽疫苗。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或化学方法制备具有保护作用的类似天然抗原决定基的小肽,以其制成的疫苗称为合成肽疫苗。用化学方法制造合成肽苗也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合成肽苗不含核酸,绝对安全,生产和保存运输都很方便,所以这类疫苗的发展有着诱人的前景。 
5.核酸疫苗。所谓核酸疫苗就是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抗原遗传物质,经质粒载体DNA接种给动物,能在动物体细胞中经转录转译合成抗原物质,刺激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核酸疫苗中只含有抗原的遗传物质,因而不会引发疾病或其他不良反应。由于注入的基因所表达的抗原物质与病原体的抗原一样,能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I类和Ⅱ类抗原的途径,提供给动物免疫系统而激起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所以既具有亚单位疫苗或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又具有活疫苗的免疫力全面的优点。  常规疫苗仍然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武器。新型疫苗尚须不断改进
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各类型疫苗中,除核酸疫苗尚处于启始阶段外,其他几种类型中都已有一些商品化成品问世,例如亚单位疫苗中的猪大肠杆菌菌毛疫苗,活载体疫苗中的狂犬病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中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等,这些都正在为疾病的防制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常规疫苗仍然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武器。新型疫苗尚须不断改进,只有达到效力优越、易于生产和成本低廉的要求后,才能替代传统疫苗。(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朱瑞良) (山东泰安邮编:271018)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疫苗 发展 趋势 作用 如何 发挥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