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集约化猪场的饲料与饲养技术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广东养猪信息网


饲料是养猪的物质基础,在整个养猪成本中占70%以上。营养研究是饲料配制与使用管理的技术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养猪业在猪营养研究基础上,以饲养标准为依据,以配合饲料质量控制为中心,建立了科学的饲养技术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养猪业随着营养科学的进展,随着饲料加工技术与喂养机械化的推广,在集约化猪场推行标准化饲养逐渐成为理论上的可能和实践上的需要。近年来,养猪业进一步向标准化与特色化并重、生产与环保兼顾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种新趋势,集约化猪场的饲料与营养技术需要补充新的内容。下面以我国大型集约化猪场为背景,评述与饲料营养相关的技术知识。

1  饲料生产经营发展的基本态势
1.1  实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饲料产供销一体化
    在经济较发达和发达地区,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一般自设附属饲料厂或饲料加工车间,除乳仔猪配合饲料外,基本实现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供应一条龙,并且在原料采购方面力求因地制宜,在加工机械方面并不一味追求洋化。
1.2  建立健全以原料管制与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的饲料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计算机配方技术的大力推广和营养技术信息的广泛交流,对于猪场的畜牧技术人员而言,要拟订满足猪基本生产需要的基础饲料配方并非难事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曾统计对饲料质量有影响的各主要因素的贡献率,其结果为:原料占50%,配方占20%,生产过程占20%,售后服务与使用管理占10%。基于上述事实,已有先进的养猪企业试图全过程导入IS09000体系,力求从控制饲料生产、种猪选育等上游因素的质量人手,确保最终产品(猪)的优质化和一致性。
1.3  积极探索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载体的实用型新技术
    许多大型猪场依托扎实、配套的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条件,广泛地与国内外养猪发达地区的机构开展技术交流,不断地消化吸收许多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饲料与营养新技术。如早期断奶仔猪三阶段饲喂体系、以生长曲线模拟为主要手段的配方优化技术、以维护猪群整体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的营养保健技术等。如东莞市塘厦源丰农业公司已建立较规范的拥有150头基础母猪的饲料试验基地,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美国谷物协会、台湾养猪研究所等机构的技术优势,依靠10万头生产规模的塘厦猪场的饲料使用效果追踪等反馈信息,不断地针对性开展饲料与饲喂技术试验。
1.4  建立健全科学的饲料使用指南
    由于饲料使用管理对饲料质量的影响程度占10%,饲料使用方案直接影响养猪生产体系源头(种猪、乳仔猪)的生产表现,另从养猪成本构成分析,饲料成本占65%-80%,因此建立健全并执行科学的饲料使用规范十分必要。

2  饲料与营养新技术概要
    集约化猪场饲料开发与利用的中心任务是不断提高整个猪群的饲料转化率和综合成活率,并在此基础上兼顾环境保护等社会效益。因此要求猪场建立健全较完备的资源配置,并且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技术创新体系。
2.1  乳仔猪多阶段饲养体系
    其形成背景是早期断奶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基本含义是对体重25kg左右以前的乳仔猪提供满足最大遗传潜力的多阶段(一般为3个阶段,如果实行SEW技术,可能需要4-5个阶段)饲料和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目前,在以下方面的研究与开展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2.1.1  断奶前的仔猪必须充分补饲:断奶给仔猪造成的应激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营养应激最为突出,而补饲作为从母奶向固体饲料的过渡,对断奶仔猪营养供给具有重要影响。Barnett等(1989)将仔猪分成不补饲、补饲玉米豆饼日粮、补饲玉米豆饼日粮+卵清蛋白(2.7%)3组,补饲从11日龄开始,28B龄断奶,研究了补饲对仔猪免疫应答、腹泻发生率及断奶后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补饲第1周采食较少,随后直线上升,直至断奶,但窝间、个体间差异很大,补饲与否对断奶前仔猪增重没有影。向,但窝仔猪数越多,每头仔猪增重和采食越少,补料中添加卵清蛋白,仔猪血清卵清蛋白抗体滴度显著上升,断奶前补饲断奶后发生腹泻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对生长性能没有影响。同样,Pajor等(1991)也发现断奶前仔猪耗料量在个体间、窝间差异很大,但不同的是耗料多的仔猪断奶前增重提高,但对断奶后增重影响不大。不过也有报道认为断奶前与断奶后饲料采食量呈正相关,可以用断奶前的饲料采食量预测断奶后的生长。Li等(1990)报道,断奶前给仔猪管饲40g大豆饼粉或奶蛋白(在7-14日龄管饲,每天5g,断奶后仔猪并未发生明显的腹泻,这也不同于Miller等(1984)的结果,他们认为断奶前至少采食400g日粮才可防止断奶后腹泻;但断奶前灌注低剂量大豆蛋白可引发短暂性过敏反应,这与Miller等(1984)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在3周龄或更早断奶,仔猪在哺乳期采食少,断奶后可发生短暂性过敏反应。另外Li等(199la)在断奶前分别管饲仔猪30g脱脂乳、大豆饼粉、大豆浓缩蛋白、湿法挤压浓缩大豆蛋白,发现对仔猪断奶后皮褶厚的影响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陈代文等(1995)自仔猪7日龄起分别补饲以玉米豆饼、豆饼、醇处理豆饼、乳蛋白为唯一蛋白来源的饲粮,21日龄断奶后,每个处理组一半喂与补料相同类型的开食料,一半喂复合开食料。结果表明,断奶后保持蛋白来源不变时仔猪的过敏和腹泻程比改用复合开食料时低,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高(P〈0.01〉,但补豆饼组例外;乳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弱,腹泻程度最低,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最高;豆饼引起的腹泻最严重,腹泻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木糖吸收率和养分消化率最低;玉米豆饼和醇处理豆饼引起的腹泻程度居中(P〈0.05〉。同时通过对粪中大肠杆菌计数发现,腹泻程度与微生物增殖无关。此外,Fraser等(1994)用复杂日粮和简单日粮进行补饲研究发现,在断奶前补饲复杂日粮采食量多,增重快,断奶后喂相同的复杂日粮2周,饲料转化效率高,增重快。补饲量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在喂复杂日粮的处理中,出生后1-3周增重少的猪采食多,致使第4周龄及断奶后增重较快,喂简单日粮的仔猪也有这种现象。可见断奶前补饲抗原性高的饲料对仔猪肠道免疫反应有一定影响,容易引起腹泻,但对生产性能影响不大。但如果补饲抗原性低、可消化性高的平衡日粮(复杂型),补饲时间长,补饲量大,将会促进仔猪胃肠道、胰腺的发育成熟,有望提高断奶前后的生长性能。陈樵等(1994)即证实了这一点,他们报道,自4日龄开始浅槽诱饲的仔猪,35日龄时胃、小肠和胰腺发育接近成猪,显微和超微结构趋于完善,具备表达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和亚细胞器,胞质中含有大量酶原颗粒和内分泌颗粒,  胃酸分泌管道已经形成,具备了断奶后消化吸收固体饲料的条件。另外,张子亮(1994)通过对血糖的监测后发现,5日龄诱食,14日龄补料循序增加采食,35日龄断奶,仔猪血糖浓度恢复较快(比普通饲养条件下提前数月),5556-60日龄结束仔猪培育饲养,60日龄后转为生长猪饲养,仔猪生长一直很好,发育旺盛。看来这种模式在我国养猪业欠发达地区是适宜的,在我国养猪业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很可能不适宜。断奶前补饲空间大小对仔猪生长也有影响。Appteby等(1991)报道,在断奶前补饲面积增加2倍,仔猪采食可增加0.4-1.1倍,补饲期采食量大的仔猪在断奶后体重增加明显。补饲槽面积增大3倍,仔猪在断奶前最后3d,采食量显著升高,且在断奶前1d,采食量低的每窝只有0.6头,可见增加被饲面积可促进弱小仔猪的采食和生长,提高猪群整齐度。此外,增加补饲区面积或改善补饲区的位置布局,也可降低仔猪被压死的可能性。
    虽然用补饲来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有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但只要适当加大补饲空间,延长补饲期,选用抗原性小的平衡日粮进行补饲,促进补饲期仔猪采食足够的饲料,补饲的益处还是主要的,尤其在21日龄以后断奶的仔猪更是如此。断奶前大量补饲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肠绒毛缩短,腺窝增生,减少断奶引起的消化吸收障碍和营养性腹泻,从而提高断奶后仔猪采食量和增重,降低断奶造成的生长受阻和经济损失。因此,哺乳仔猪应尽早诱食,可提早至4-5日龄,而不坚持传统意义上的7日龄才诱食:哺乳仔猪应补料充足,一般认为21日龄断奶者断奶前每天采食量至少达到500g才算充分补饲,否则效果反而不如未补饲者;诱食料或代乳料的味道、组成应与母乳基本接近。


2.1.2  断奶后lO-14d内应建立以控制消化道疾病为主的饲料配制与利用技术: 养猪业发达的地区,依据日粮抗原过敏理论、粘膜营养理论、理想蛋白模式理论等研究成果,借助药
物敏感试验等手段,配制专用型 仔猪饲料,基本上可以达到控制断奶后1周内 仔猪胃肠道疾病的目的。在这个方面,我国大部分集约化猪扬到目前为止一直还是一个制约 仔猪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瓶颈。做得较好的 养猪企业一般采取以下措施:在饲料原料的选择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考虑到 仔猪营养需要的安全范围较窄及不同蛋白饲料的消化吸收差异, 仔猪的原料选择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议用高乳清蛋白的乳清粉,大豆提取蛋白、精炼鱼粉(非蛋白氮<1300ug/g,生物胺类<6001ug/g)作为乳猪主要蛋白来源。在营养需要上,充分考虑断奶后 仔猪消化酶的变化模式。对于3-4周龄断奶的 仔猪,28日龄后,乳糖酶急剧下降,脂肪酶慢慢升高,淀粉酶则快速上升。因此,建议对于21日龄奶 仔猪,断奶后2周日粮50%的谷物经膨化处理;对于28日龄断奶 仔猪,33%的谷物经膨化处理即可;如果全部谷物经膨化处理,这类日粮则不能刺激断奶后淀粉酶的尽快分泌。对于乳糖的用量,随 仔猪日龄的变化而变化,在21龄断奶时,乳糖用10%,在28-35日龄时断奶时,用5%即可,对于45日龄以上 仔猪,不必再用乳糖或乳清粉。对于理想蛋白模式,一般建议用赖:蛋+胱:苏:色氨酸=100:62:64:19。在加工工艺上,配合比例必须达到配方设计要求,乳猪前期料粉碎粒度尽量细。由于乳猪饲料约需30种原料,其中7-8种占90%以上比例,其它22-23种占10%以下比例,因此微量成分的添加必须均匀,谨慎。法国优凯公司认为:9周龄前的 仔猪是猪生命周期中唯一不会因饲料粉碎粒度过细而导致胃贵疡的时期,当粒度从3.0mm降到1.Omm时,采食量与日增重不受影响,而料肉比下降0.15-0.2.制粒参数的选择方面,建议用较低的压力,制粒出料口温度≤55℃。因为压力低时,粒料较软, 仔猪中吃,出料口温度超过55℃时,脂肪易氧化,饲料中氨基酸损失大。在营养性与细菌性腹泻的控制上,坚持针对性原则。一方面,通过提高哺乳母猪料的营养水平或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金霉素或阿散酸等方法以确保哺乳母猪的生物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病因诊断、健康水平预测、药物组合筛选等方法选择最适宜本场猪群断奶后应激综合征预防与治疗的饲料配制方案。例如,法国 养猪体系中猪群健康水平高,他们大部分季节不用抗生素,而采取在乳 仔猪饲料中添加较高浓度的酸化剂、天然粘土、低聚糖等。
2.1.3  断奶后2周左右至保育猪转栏期间,充分挖掘遗传潜力,饲料开发上以提高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为基本出发点。在考虑 仔猪的饲料配方时,首先必须确定饲料能量水平,然后根据这个能量水平确定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的水平。为了达到较佳的生长速度, 仔猪必须摄取的能量水平较高的饲料。
    实际上,  目前许多 猪场所用或所产的 仔猪料含消化能13.44-13.65MJ/kg,这样的能量浓度未能满足 仔猪的能量需要,从而限制猪的生长性能的发挥。在一定的能量水平下,猪日增重及饲料转化率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提高,而且赖氨酸水平增加后亦可降低胴体脂肪率。
2.2  种猪饲料专门化与高档化
    生产 种猪是集约化 养猪的'工作母机',集约化 猪场一般拥有独立的繁育体系。为了达到 种猪品种一致性高、生产性能好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3周龄左右早期断奶生产体系及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推广,各种 种猪饲料的配制应该专门化,哺乳母猪料及种公猪的配制应该高档化。如深圳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坪山 种猪场、广州广南公司等 养猪实体根据杜洛克、长白、大白 种猪的品种(品系)特点,提供针对性饲料配方。表3、表4为某大型 猪场 种猪系列配方。东莞市塘厦源丰农业公司自1995年以来,根据早期断奶技术的推广层次,不断提高哺乳母猪料的能量、氨基酸水平,并在近年来已成功开发专用型高档化种公猪饲料。他们的做法值得同行借鉴。
2.3  公母分饲、生长曲线模拟基础上的商品猪多阶段饲养体系
    NRC(1988)比较研究证实,尽可能实行多阶段饲养是提高育肥效率的有效措施。多年以来,两阶段饲喂方式已成为生长肥育猪的标准饲喂方案,然而现在三阶段或更多阶段的饲喂方案正在日益普及,因为现在日益重视生产瘦肉猪,某些市场日益要求增加猪的屠宰重,肉猪生产中实行全进全出制的日益增多。两阶段饲喂方案对于向中等瘦肉生产力猪种提供氨基酸来说足够了,但对于向高瘦肉生产力猪种提供氨基酸以充分满足其蛋白质沉积的需要来说,就不够了。根据性别差异,25-40kg、40-70kg、70kg体重以上的三个阶段的阉公猪、母猪、完整公猪的相应饲料种类不应该安全一样。NBC(1998)根据能量、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定量代谢规律,对生长肥育猪的生长曲线进行了动态模拟。条件较好的 猪场可以参照本场 种猪遗传基础和饲养环境,利用活体背膘检测技术、无脂瘦肉量的估测公式、理想蛋白模式及生物统计学原理,描绘本场自身的生长曲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不同季节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生长肥育猪的能量、可消化氨基酸需要模型,从而达到节省饲养成本、保护周边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4  以维持和提高猪群健康水平为出发点的营养保健技术
    罗志荣和孙奕南(1999)认为,随着高度集约化、规模化 养猪业的发展,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营养和卫生保健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化,使得动物应激和亚临诊疾病增加。猪群中不论发生何种疾病,邻近猪群以及所有猪群都可能发生此种疾病,但对于应激和亚临诊疾病水平,都可采取适当的营养、保健和管理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应激和疾病的发生。而对已经患了疾病的猪群,再去寻求最佳的营养饲喂方案,这无疑是一种浪费。对于疫病的控制,其第一道防线是饲料营养,不在疫苗预防注射和饲料药物添加上,把 养猪场的兽医防疫从普通预防水平提高到兽医保健水平的高度,而饲料质量则是营养的基础保证。饲养得当(营养和管理好)的猪群,它们对很多细菌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也较强,这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体况素质、更强的疾病免疫力、更强的解毒能力和增强了的血液再生能力等,从而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
2.5  生态型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    在 养猪密集的地区,氮、磷排泄已经成为环境公害。因此,饲料中蛋白、磷含量应据猪的需要量、生理状况和日龄适当限制。此外应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尤其是lys、Met、Thr和Trp,使蛋白质品质更佳。在生长肥育猪(25-100kg)三阶段氮平衡试验中,Walz等(1994)以大麦、浸提豆饼和玉米为基础日粮时,蛋白水平降低25%而添加合成氨基酸使试验组与对照组[1ys:(Met+Cys):Thr:Trp]模式一致,结果表明,在实际饲养条件下完全有可能节约25%左右的蛋白质而不影响猪增重和胴体品质。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需要的蛋白质饲料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主要蛋白饲料资源的豆粕在美国大幅度减产,加快了对蛋白质营养的研究,动物营养工作者开始关注非常规蛋白饲料在单胃动物饲养中的应用,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氨基酸平衡日粮理论,提出了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通常的饲粮所含蛋白质往往较动物实际需要量多,因而造成蛋白质的浪费和氨基酸失衡。据文献总结,生长肥育猪通过添加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可使蛋白质需要量降低1-2个百分点,再添加第二、三限制性氨基酸可降低2~4个百分点。目前,饲料级Lys、Met、Thr、Trp均已面市,为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我国主要蛋白质饲料资源有豆饼、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血粉、羽毛粉等。其共性是蛋白质含量高,但除豆饼外,其他蛋白饲料适口性均差,存在抗营养因子,氨基酸不平衡,养分利用率低,限制了对它们的利用。其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养分利用串低和适口性差而不是毒素含量。大量试验表明,解决养分利用率低的有效措施是按可消化限制性氨基酸为基础配制以这些饲料为蛋白源的饲料。Walz等(1994)研究表明,通过添加四种必需氨基酸实现日粮等氨基酸模式下的低蛋白化,随日粮中氮沉积率提高(47%比53%,P2.6  高新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上的应用
    目前,畜牧业发达国家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数学原理研究动物体内养分定量代谢的动态模型,正在利用免疫学理论探讨亚健康状态和非健康状态畜禽的营养需要规律,正在推广基因重组的生长激素和植酸酶,并且充分利用动物微生态学及动物行为学等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 养猪生产水平。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随着术交流的日趋频繁,必然会带来 养猪业饲料与营养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如何根据特定猪群的遗传背景、健康状况、采食量曲线和当地饲料资源等信息,建立最适合自身 猪场生产目标和
市场取向的饲养标准、饲料配方、饲喂方案是集约化猪饲料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最终目的。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技术 饲料 0123456789+-%.abcdefghij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