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从我国猪业面临的问题看集约化工艺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猪业科学

        近年来,疫病、环境和食品安全已成为困扰我国养猪业的三大棘手问题,它们相互关联、制约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以多病原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为特点的非典型疫病传播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使养猪业损失巨大,难诊断、难治疗、防不胜防令业者谈病色变。为此而大剂量预防、治疗用药,高浓度、频繁消毒,又导致了猪群免疫抑制、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出现新菌株和新毒株,在疫病防治上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与此同时,疫病的防治又导致了猪肉产品的药残和生物不安全,治疗和消毒用药、病原微生物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环境污染又促进了疫病的发生和发展,也会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从而形成了猪业面临的这三大问题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传统小规模分散养猪主要为积肥,“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一家养一两头、三五头,爱猪如子,上圈吃饭睡觉,下圈拉屎撒尿,圈干食饱,干稀搭配,虽饲料不全价、环境条件无调控,但地方猪适应性和抗病力强,上述三大问题并不突出。模化集约化养猪是为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把猪当成赚钱的机器,为减少土建设备投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尽可能发挥猪的生产潜力,采用高密度饲养、水冲水泡清粪方式、频繁转群、单体栏、去牙断尾打耳号、早期断奶……等生产工艺,加之引进洋种带进新病(引种无可厚非,但“引进�维持�退化�再引进”的状况值得反思),一方面导致环境恶化,猪舍湿度大、有毒有害气体及尘埃微生物浓度高,舍内环境恶化,大量而集中的粪污难以净化和就地消纳,污染场区和周围环境,从而为病原微生物孳生和传播提供了外部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是上述集约化生产工艺使猪一生都不断遭受各种应激,处于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的亚健康状态,为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宿主内因的条件;其三是舍内、外环境污染恶化,也会直接造成食品的药物、重金属、微生物污染。
            勿容置疑,集约化养猪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国养猪生产水平,全国平均出栏率由1975年的57%提高到了目前的130%,上述三大问题不能归罪于集约化,但30年来的实践显现出的这些问题,与集约化生产也不无关系,包括其技术发明者也开始反思,国外福利养猪的兴起就是证明。其实,在该技术引进之初,我国学术界对集约化工艺的某些生产方式就提出过置疑,但现在无须评说当时分歧的孰是孰非,也不应该再去照搬人家现代的福利养猪模式,更不能回头走传统养猪的老路,而是需要切实地从国情出发,认真总结我们集约化养猪实践的问题,汲取国外福利养猪的精华,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自己的养猪工艺和技术。
            以下简述我们一直坚持采用的几项养猪生产工艺,以期在工艺改革方面抛砖引玉地与同行们商榷。
            1  “干清粪”工艺
            对集约化生产工艺的早期争论之一是清粪方式问题,当时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引进的水冲粪、水泡粪工艺,因可提高劳动定额、减轻劳动强度而被多数规模化猪场采纳,干清粪(当时称固液分离清粪)的主张环保意识不合“潮流”,被看作“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劳动。进入上世纪90年代,“香山变臭山”等养殖污染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反映日渐强烈,环境友好、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基本国策,《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颁布,为清粪方式的讨论作出了评判。显然,干清粪与水冲粪、水泡粪相比,日产污水量(约50~80 
            m3)分别为两者的1/4和1/2,污水BOD5浓度(约1 200~1500 
            mg/L)分别为两者的1/5和1/8,不仅大大降低了净化处理的负荷和难度,大大缓解了环境污染的压力,是污染物减量化的根本措施,而且干清粪可保全猪粪的养分,通过高温堆肥制成高效活性有机肥还田,从而可促进农牧结合、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干清粪的做法是,猪栏地面(含网床下地面)向饮水排粪区的缝隙地板(板缝比宜8~10:1)做3%的坡,猪栏外做宽30 
            cm的清粪沟,清粪沟与纵墙之间设宽60~70 
            cm的清粪道,猪在缝隙地板处饮水、排泄,水、尿直接流入板下污水沟,留在板上的粪每天数次清进栏外清粪沟(一般可清除85%~95%),并立即用锹推入纵墙外带盖的集粪池,专职清粪工将集粪池的粪及时推至场围墙出粪口,倒入墙外的粪车拖斗,粪处理场每天定时用运粪车拉来空斗、拉回粪斗,做到清粪过程饲养员不出猪舍、清粪工不进猪舍、处理场粪车不进猪场生产区,分三段杜绝了由粪道造成的疫病传播。
            2  “全进全出”工艺
            与集约化养猪几乎同时引进的集约化养鸡生产,可以按计划同时入孵装满一栋鸡舍的种蛋,做到各种鸡舍“全进全出”地转群,并实行空圈清洗消毒,这对养殖生产工厂化流水作业、特别是疫病预防有显著效果。猪场能否“全进全出”地转群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多种措施虽可控制猪在一定时间(如7 
 d)内同时配种繁殖,实现按周转群,但除年产几万头的大型猪场外,难以做到一周内某猪群的存栏猪数能装满一栋猪舍,实现整栋全进全出,如果在猪舍内打隔断,而为了饲喂、清粪和管理就必须在隔断上留门,空圈消毒期间也不断地穿行,也就失去了全进全出的意义。这个焦点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北京建新花猪场同我们现场讨论新建产房时,突然想到火车软卧车厢的包厢而“柳暗花明”了,我们只用粉笔在地上画个简图,该场就建起了“包厢式”(后改称“单元式”)产房,共建6个包厢,每个包厢的产床南北双列布置,北纵墙内侧设通长饲喂和管理走廊,南纵墙外设集粪池干清粪,实现了每周按包厢全进全出,而且北走廊的隔风保温使当年一月初因设备故障而不能供暖的各包厢温度均不低于15 
            ℃。
            最初,每个包厢从南到北双列布置产床,使产房跨度太大,舍内环境较差,每周产24~26窝的万头场,用宽1.8 m的产床,产房跨度也在20 
            m以上,即使按3.5 d产12~14窝周转,跨度也在13~15 m。因此,后来的单元式改为东西排列的双列式,跨度一般为9~10 
            m,每单元床位多少只影响单元的东西长度。单元式不仅可用于产房、保育舍,万头以上规模的场可用于各种猪舍,各猪群均实现全进全出,更大规模的场可实现整栋全进全出。
            3  猪的福利问题
            “家畜福利委员会”(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 1992) 提出的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之基本目标是免于饥渴、不舒适、疼痛、伤害、惊吓、疾病和应激,并且能够自由的展示其正常的行为。如前所述,上世纪70年代引进并一直被沿用的集约化工艺几乎生产的各环节都有违背这一基本目标之处,而目前国外的福利养猪我们尚无条件实施。猪场由人经营,人是主体,猪的福利由人提供,把猪当朋友,给予人性化对待和精心的管理,“己所不欲勿施于猪”,这是猪群获得福利的前提和保证,因此,饲养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
            多年来,我们在猪场设计中均与业者协商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除尽量创造舍内适宜小气候(通风、供暖、降温等)、防止环境污染、加强防疫等措施外,还在工艺、建筑、设备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改善猪群福利的综合措施。例如,我们主张组群不宜太大(不超过30头),以便于猪群尽快建立起社群序列,减少争斗行为和应激;尽量减少转群,提倡原窝饲养、原窝转群,减少改变环境、重新组群引起争斗等应激;为了给猪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空怀、妊娠母猪应尽量不采用单体限位栏,产床宽度由1.8 
            m扩大到1.95~2 m,母猪防压架由60 cm扩大到63 cm左右,保温箱由两个并 
            排跨两栏竖放改为全部沿饲喂道在本栏内横放,使该侧原来扣除半个保温箱仅剩40~50 cm宽的仔猪活动区,扩大到了80~90 
            cm,为仔猪提供了表达其 
            “小猪游(打闹嬉戏)”等正常行为的条件,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并便于饮水、补料、打针、喂药等管理;保育猪网床扩大为与产床尺寸同,便于区分采食躺卧和饮水排粪区,满足其“游”和定点排泄的行为;群养猪应尽量减小饲养密度,适当扩大每头猪的占圈面积,公猪宜单圈饲养每头8~10 
            m2,空怀妊娠母猪宜4~5头一圈每头3 m2左右,生长猪和育肥猪8~10头一圈,每头分别为0.8~1.0 m2,1.0~1.2 
            m2。如此等等,均是为减少猪的生理不适和痛苦、心理的紧张和压抑。
4  污染防治
            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我国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4.1  清洁生产
            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的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其数量和毒性,即生产过程使污染物减量化,这是污染防治的治本措施。清洁生产不包括末端治理技术,如空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堆肥、焚烧或填埋,清洁生产通过应用专门技术,改进工艺技术和改变管理理念来实现。
            养猪业的原材料(投入品)是饲料、能源、水、土地和人力等资源,产品是商品猪、种猪。与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一样,投入品的产品效率不可能达100%,未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就成为可能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因此,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转化效率,既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清洁生产)。
            饲料一般占成本的70%左右,采用理想蛋白质体系,添加酶制剂、酸制剂、微生态制剂,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饲养工艺、饲养方式等,可降低饲粮蛋白水平、提高饲料消化率和转化率,减少N、P、重金属等污染物排出,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猪场的耗能主要是通风、供暖、降温、照明等猪舍环境调控设备及供水、运输等,通过合理的选择场址、场地规划布局和绿化,既可改善场区小气候环境,大大减轻舍内环境调控的负荷,降低调控耗能,又可显著减少恶臭、尘埃、微生物、噪声等对环境的污染。猪舍设计应注意提高墙和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并尽量利用自然通风和春秋有利季节和冬夏有利时段的自然温度,以自然调控为主设备调控为辅;此外,采用干清粪工艺、防止饮水器漏水、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暗管排)等节水措施,既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又可减、少CO2和污水排放量。
            4.2  粪污处理和利用
            污染物减量化不是零产生,猪场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物)中,恶臭、尘埃、微生物、噪声等只能通过减量化措施,尽量减少其产生和向周围环境排放的数量,难以使其彻底无害化和资源化,而粪便和污水因含大量有机质,经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利用可成为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有机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如不加处理地任意排放,则因大规模集约化猪场的粪污量大而集中,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发达国家一般强制实行粪污还田,每饲养30头猪须有1公顷土地来消纳其粪污。我国很少有这种条件,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粪便污水制沼气,开发再生能源,沼液沼渣作肥料还田,这是猪场粪污处理利用的好形式;干清粪的固体粪便则宜进行高温堆肥制成高效活性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条件时可用来生照产蚯蚓、蝇蛆、蘑菇,或采用猪�沼�菜、猪�沼�桑�鱼等多种循环利用的模式,但须保证环境和食品安全。污水则需经以厌氧、好氧生物处理为主的多级降解,使之达到灌溉或渔业用水标准而加以资源化利用,或达《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放。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工艺 几个问题 问题 面临 我国 环境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