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仔猪腹泻的诊断和防治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猪e网    
       仔猪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治疗,建立正确的诊断是最关键的前提。由于导致仔猪腹泻病的因素较多,许多养猪场的管理者只追求饲料中抗生素的预防效果,而对真正的发病原因并不进行全面地分析,这样可造成饲养管理者忽视许多导致腹泻病的重要环节。
    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的因素,而传染性腹泻主要由致病性细菌和病毒传染所引起。如仔猪黄痢、白痢、红利、黑痢、副伤寒、坏死性肠炎等菌为细菌性腹泻;病毒因素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肠型猪瘟、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病等。引起仔猪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有应激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及湿度)、母猪因素(泌乳过高或过低)等。其中应激因素包括断奶应激、换料应激、转群应激、热应激及密度应激等。 由于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仔猪腹泻的症状、流行特点及病理变化并不典型,对该病的诊断则主要根据饲养管理过程进行推测。
 
1. 诊断:

1)从流行病学方面来鉴别
   仔猪从出生后到5日龄,尤其在3日龄之内容易发生仔猪黄痢或红痢,分别由大肠杆菌及C型产气荚膜杆菌(魏氏梭菌)引起,它们的流行没有季节性,头胎母猪所产仔猪易发生黄痢。这两种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在10日龄到20日龄之间的吮乳仔猪易发生白痢,该病也由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引起,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猪舍潮湿、寒冷及饲料单一的条件下容易诱发。
    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的腹泻病主要为仔猪副伤寒,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猪的密螺旋体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发育生长的架子猪多发,发病率为90%左右,死亡率可达30%。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一般无年龄之分,但发病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如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寒冷季节,一般为10月底到来年2月份,夏季则少见。吮乳仔猪患此两病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
2)从发病症状方面来鉴别
    首先要对腹泻内容物的性状及颜色进行鉴别。仔猪发生白痢时,其排泄物为乳白色、灰黄色或浅黄色的糊状且较为粘稠的粪便。发生黑痢的仔猪则表现粘液性血样下痢,呈灰褐色水样。当粪便为粉红色或棕色,内含灰色坏死性碎片时,则为红痢的表现。在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及轮状病毒病中,其排泄物一般为黄色、黄绿色水样物质。其次,根据体温变化来鉴别。在所有的仔猪腹泻病中,肠型猪瘟及仔猪副伤寒均会出现体温升高现象,在患其它类型的腹泻时,体温变化不明显。此外,一些腹泻病也伴发其它特征性的症状,如发生仔猪副伤寒时,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肠型猪瘟时则表现寒颤、喜钻垫草及神经症状(痉挛、感觉过敏等)。由病毒引起的腹泻时,常呈喷射状腹泻,且脱水非常迅速。
3)从剖检变化方面来鉴别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盲肠、结肠、回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剥开后为不规则钮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几乎所有大的脏器(心、肝、脾、肾等)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4)血清学鉴别诊断
    血清学诊断的内容主要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检测,检测方法有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法、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等。在一般基层单位还没有这些设施,因而使其应用推广受到限制。对大型养猪场而言,要真正根除仔猪腹泻病的发生,还得投入精力弄清病因,而传染性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血清学分析。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时,应借助研究动物疾病的大学或研究所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不同养猪场的仔猪携带同一属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但不同地方的大肠杆菌亚型不完全一样,它们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再加上耐药菌的产生,因而会使饲料中的抗生素作用失去应有的效力。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致病菌进行培养,并作出合理的药敏试验,使饲养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尽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当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单一、症状及病理表现典型时,通过临床鉴别诊断的结论可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或治疗。但根据近几年情况看,有些疾病在过去已经控制和扑灭,近两年又重新抬头,且不出现典型的症状,带有很大的隐蔽性,造成诊断难、治疗难、净化更难,因而还非常有必要借助先进的检查方法。养猪业在今后的十几年中竞争将非常激烈,大多数养猪场的品种问题已基本解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有关饲料的加工、配制、营养水平等日趋合理,各养猪场效益的差别主要有生物因素(疾病的控制)引起。除了运用合理、健康、高品质的饲料外,还要加大力度重视管理因素。作为饲养管理者,应透彻理解一位美国学者提出的公式含义:猪场效益=(遗传基因+营养+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尽管建立典型仔猪腹泻的正确诊断非常必要,但同时要求经营者不要只注重死猪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一些慢性疾病或死亡率不高的疾病更应该重视,使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猪场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制

2 防治

1) 母猪妊娠期的综合防制

    (1)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首先是做好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特别是在怀孕1―20天和90天以后的营养供给,为胎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提高仔猪的初生重、母猪产后泌乳量和仔猪的抗病力。
    (2)母猪分娩前的免疫  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可选用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双价灭活疫苗(K88、K99)、仔猪腹泻基因工程四价灭活疫苗(K88、K99、987P、F41)、大肠杆菌遗传工程双价疫苗(K88ab―LTB)或仔猪大肠杆菌腹泻三价灭活疫苗(K88、K99、987P)等,在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1次,也可于母猪产前5-6周及2-3周各免疫1次;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可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在妊娠母猪产前进行免疫,另外可用少量腹泻仔猪的粪便,拌料饲喂产前4周的怀孕母猪,使母猪在临产前体内抗体滴度达到最高,仔猪吮乳后能得到较高的抗体保护,从而大大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3)加强母猪分娩时的产房卫生消毒工作  分娩舍、保育舍遵守“全进全出”和“空栏消毒、间歇一周”的原则,在母猪临产前5―7天全身用温水清洗干净并消毒,然后转入已消毒好的分娩栏舍,并立即再次消毒猪身及栏舍,以减少产房污染。

 2) 哺乳期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制

    (1)吮初乳  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上初乳(一般在产后0.5-l小时)。初生仔猪免疫机能不健全,必须从初乳中获得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抵抗力。同时做好哺乳第1天的乳房清洗和消毒.供给充足饮水。
    (2)补铁、补硒  仔猪出生后3天内应补铁,每头注射铁剂180毫克,防止发生仔猪贫血,缺硒地区还可通过亚硒酸钠补硒,以增强仔猪抵抗力。
    (3)做好哺乳期间仔猪的保温可在分娩限位栏上吊红外线灯进行保温,产房温度应控制在22-25℃,仔猪活动区第1周温度应在35℃左右,以后每周降低3―5℃,2周后控制在25℃左右;
    (4)提早补料  一般为7日龄训料,14日龄补料,21日龄进入旺食。补料应坚持少给勤添,逐渐加量。提早补料可满足仔猪迅速生长的需要,并刺激肠道早期适应固体饲料,增强胃肠道机能,以减少腹泻病的发生。
    (5)仔猪哺乳的第l天。应给母猪少投或不投料,仅供清洁饮水,哺乳1―3天.母猪每天投喂精料1―2公斤,4天以后,可根据仔猪数量逐渐加大饲料量,母猪的采食量与泌乳
量呈正相关。

3) 断乳后仔猪腹泻病的综合防制

    (1)断乳应逐渐过渡,并将仔猪留栏饲喂3―5天,待适应后进行并栏,尽量减少环境改变的应激。
    (2)断乳后l―3天应限食。第1天为正常采食量的1/2,第2天为2/3,第3天为3/4,少量勤添,3天后自由采食。
    (3)为调整胃肠道机能,使肠道菌群不失调,可拌料投喂益生菌类药物或中草药粉剂,常用的有调菌生、乳康生、止痢灵、乳酸菌素、双歧杆菌制剂、NY―10制剂等,帮助仔猪消化,防止发生腹泻。

4) 药物防治

    (1)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土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等药物。
    (2)下痢仔猪可选用恩诺沙星、必好素M猪泵(BIOSOI-―M―PUMP)、10%氟甲砜、得米先长效注射液、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同窝中有l头仔猪发病,必须全窝给药,有条件的可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预防时2―3个月轮换用药,治疗最好能联合用药,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耐药菌
株的产生。
    (3)补液  腹泻将引起脱水、酸中毒和离子失调,病猪常因此而死亡。补充适宜的电解质溶液是治疗的关键,可选用2%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

    经过采取上述综合性防制措施,并经常开展灭鼠、灭蚊、灭蝇工作,禁止其他畜禽犬猫等动物进入场内,粪便定期清理和堆积发酵,可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病的发生,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诊断, 仔猪, 防治, 腹泻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