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评定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养猪巴巴网

1前言

母猪在整个繁殖周期内随繁殖阶段的不同,体况也存在差异,依据不同繁殖目的保持适宜的体况是保证其繁殖性能发挥的关键。根据体况(背膘厚)调控妊娠母猪饲喂量,是实现母猪优质高效养殖的有效途径,因此母猪背膘厚度已成为衡量母猪体况的重要方法。本文就体况评定技术在繁殖母猪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科学指导母猪养殖提供资料。

2母猪的体况评定

2.1母猪体况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背膘厚度可以有效反映母猪体况的变化,是母猪繁殖性能良好的预测指标。以背膘厚衡量时,配种时经产母猪背膘较薄组(小于l2.5 mm)和较厚组(大于l8.0 mm)的当胎窝产活仔数、当胎仔猪初生窝重均极显著低于背膘适中组,即背膘厚l2.5~18.0mm组(张守全等,2005)。范振先等(2005)的研究也发现,英系大白猪配种时标准体型的母猪情期受胎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等繁殖性能表现最好,显著优于肥胖型母猪与瘦母猪。据研究,青年母猪首次配种时体重在125~145 kg、P,背膘厚为l8~20 mm时,5胎次的生产性能可达到最佳,连续5个胎次的产仔数差异可达9头,相当于多产1胎(Challinor等,l996),详见表l。可见,青年母猪拥有足够的瘦肉与脂肪沉积是其实现成功配种的基础,确保其在繁殖周期之初有充足的体储或者首次配种时有良好体况,能有效避免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其在整个繁殖周期的表现影响十分明显(Gaughan等,1995;Challinor等,l996)。

对泌乳母猪来说,如果因在泌乳期不能采食足够的饲粮以满足需求,导致母猪动用体储,体重降低,对其后续的繁殖性能影响很大。据报道,泌乳期母猪背膘的下降程度主要与泌乳期长短、仔猪数量和生长情况、泌乳开始时的体重、体成分及环境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Close等,2001)。研究证实,母猪配种后的妊娠几率、仔猪初生重和窝增重等繁殖性状随断奶到配种后3周内背膘厚增加幅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Kongsted,2006)。事实上,母猪背膘厚属于高遗传力性状,与产仔数存在较强的正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年龄趋势,但与下一胎的产仔数存在非常强的负相关,说明产仔前的背膘厚可以作为本胎次母猪生产性能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其预测准确性要优于体重的预测结果(王立贤等,2001)。Maese等(2004)研究也得出相似结果,发现断奶后10 d内发情的母猪,哺乳期至下次配种前背膘变化与本胎次产活仔数呈显著正相关。不过,母猪机体实际上存在某种临界状态,一旦达到该状态,母猪就会迅速降低代谢体储的速度,尽管此时它们对维持机体代谢的需求仍然很高。因此,孤立地考虑繁殖周期内某一阶段的母猪体况的变化并不能准确地对母猪的营养状况做出科学评估,比如在泌乳期内体重减轻过多的母猪会在下一妊娠期内快速增重而恢复体况,反而会诱发激素失衡而导致胚胎死亡和窝产仔数减少(Partridge,2000)。所以,虽然泌乳期母猪的体重与体况的损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正确的饲粮饲养策略指导下,确保最大可能的饲粮采食量能有效降低母猪泌乳期的体重损失,使其在再次配种期间母猪体况迅速恢复,这对保持母猪的长期繁殖效率的好处十分明显(Dourmad等,l998)。

2.2母猪体况的评定方法

2.2.1外观评定人们一般根据体况来调控怀孕母猪饲喂量,由于背膘厚与体脂含量有直接关系,因此测定背膘厚已成为衡量母猪体况的重要指标。与目测评分相比,根据背膘厚饲喂比根据体况评分饲喂更精确更方便,它能提高群体中最佳背膘厚(分娩时背膘厚达到19 mm)母猪的比例(Young等,2004)。据研究,高营养水平会使母猪尤其是经产母猪的背膘厚显著增加,但背膘厚与摄入能量之间的关系要比母猪体重与能量摄入之间的关系复杂。Whittemore(1996)的研究表明,母猪在妊娠阶段和泌乳阶段,背膘厚与采食量关系分别为:P2背膘厚(mm)=4.14Fi-9.3与P2背膘厚(mm):0.049Fi-0.396,其中Fi表示日采食量。将背膘厚与体脂总量联系起来,得出方程:P2背膘厚(ram)=0.442L一0.0106W,其中L表示体脂总量,w表示体重,单位均为千克。这说明背膘厚的变化并不能仅仅通过采食量(能量摄入量)来反映。

在生产中人们通常用目测评分对母猪体况进行评估,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粗糙但很实用的方法。该法主要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肉眼观察尾根部、臀部、脊柱、肋骨的脂肪存积量与肋部丰满程度能较好地判断出母猪的营养状况,具体评分方法详见表2和图l。然而,目测评分尽管可以反映母猪的体况与饲喂需要量,但由于误差较大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母猪的体况,因此并不足以作为母猪饲喂量的参考。如前所述,考虑到母猪背膘变化与其繁殖性能之间的高度相关性,直接测定母猪的背膘厚能更好地为生产者评定母猪体况提供依据。测定的目的并非是要改变母猪群的平均背膘厚,而是为了监测饲喂量以更好地控制母猪背膘变化幅度。

2.2.2超声波评定

(1)工作原理。种用动物的体况或胴体性状通常用超声波测定,即通过猪活体背膘厚和眼肌深度或眼肌面积的测定,可以获得背膘厚和眼肌深度或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指标的表型值,根据背膘厚与瘦肉率的强相关预测体况(Tom,1999)。超声波技术是利用高频声波描绘体组织界限。声波(纵切波)被传送到动物体内,并通过超声波探针内的石英晶体接收回来。由于不同组织(如脂肪和瘦肉)有不同的声阻抗,由此产生的反射速度不同。中央处理器收集声波的时间和距离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形成一个声波通过组织的超声波图像。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创建测定值的图像。

(2)仪器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我国测定猪活体背膘厚都用A型超声诊断仪(简称A超)。在这之后,逐渐被B型超声诊断仪(简称b超)替代,但有关A超和B超测定的猪活体背膘厚之间的相关性和准确性的报道甚少。A超是振幅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的简称,其工作原理如下:A超在超声波探头中仅仅使用一块石英晶体,向动物体内发射超声波,碰到声阻抗不同的组织时,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又被探头吸收。然后,A超将反射波变成幅度,其大小表示回声强弱,这种方式称为振幅调制。从体内得到反射信号,经放大检波后,在时间上的位置为2l/c(l为回声与探头的距离,c为生物体内声速)。B超是亮度调制(Bright Modulation)超声诊断仪的简称。这类仪器将多个石英晶体结合起来,按一定的顺序在长约l8cm的直线空间内排列,组装在探头内,形成线形的超声波图形并通过

中央处理器的图像监视器显示出来。图像的描述为实时的,因为超声波图像被高度刷新,形成类似电影的图像。

(3)超声波仪器的应用。超声波测定通常用来评定种用动物的胴体性状(Tom,1999)。即通过猪活体背膘厚和眼肌深度或眼肌面积的测定,可以获得背膘厚和眼肌深度或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指标的表型值,根据背膘厚与瘦肉率的强相关,预测胴体瘦肉率等。另一方面,可运用活畜超声波测定的数据,制定以背膘厚和生长速度为主要选择性状的育种值估计方法,利用这些主选性状的估计育种值进行种猪的选择(李学伟,l997);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计算测试期每日瘦肉增量(tom1999)。关于超声波测定胴体性状的研究,Echevarria等(1997)报道,用45头母猪和44头阉公猪(平均体重为98.2 kg,平均日龄为228.3 d),在屠宰前用超声波仪由3人在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及腰荐结合处测得平均背膘厚分别为24.8、25.8和25.4 mm,屠宰后用金属直尺在相同3个点测得平均背膘厚为26 mm,用超声波仪测得数据与直尺所测数据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6和0.84,都达到极显著水平。Waijda(1998)也报道,屠宰前用超声波检测180头猪的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屠宰冷却后用游标卡尺测背膘厚和眼肌深度,测定结果表明,66%的胴体两种测量方法在眼肌深度方面的相差范围是0~8 mm,而70%的胴体在背膘厚上的差异为2 mm,两种测定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78,与Sather等(1991)年报道的相关系数为0.76相近。

超声波仪器在繁殖母猪(妊娠和哺乳)上的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用B超早期检查母猪胚胎的有无,以检查出那些配种后隐性发情、隐性流产的母猪,尤其是前者,诊断准确率达96%,大大降低了“无效饲养”发生的概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但直接利用超声波测定母猪背膘厚度,建立母猪在不同繁殖阶段的体况评定模型,进而科学指导母猪生产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国内目前相对较为缺乏。本课题组利用A超实用、低成本、具有一定准确度的优势,在母猪饲养中通过测定其在繁殖周期各阶段的背膘厚,以期预测母猪的体况及营养状况,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研究发现,随着泌乳的进行,母猪体重和背膘厚不断下降,越到泌乳后期这种变化愈明显。对泌乳各阶段母猪采食量、背膘厚及体重损失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泌乳期的总采食量与母猪泌乳期的失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789,P<0.05),采食量与母猪背膘厚在泌乳期各阶段呈明显的负相关p<0.1。在此基础上,将母猪背膘厚与泌乳阶段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母猪背膘厚在泌乳期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变化:即背膘厚mm=-0.071 4x2--0.4x+19.107(R2=0.7708),x表示泌乳阶段,单位为周(贺琪等,2008)。罗锐等(2008)进~步研究证实,泌乳期母猪背膘厚的下降程度主要与泌乳期长短、仔猪数量和生长情况、分娩体重、体成分及环境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体重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试验结果表明,分娩体重大的母猪体重损失、采食量与背膘厚变化均明显高于分娩体重小的母猪,随体重增加体脂动员减少,但体蛋白分解加强,因此饲粮配制必须保持合理的能氮比才能满足母猪哺乳性能的需求。其次,母猪分娩体重大小对泌乳期失重和采食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个泌乳阶段而非某个泌乳阶段。这说明,泌乳期母猪背膘厚受胎次、泌乳阶段、体重和饲粮养分摄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建立预测方程才能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杨灿(2008)分析了母猪的胎次、分娩时间、哺乳仔猪数、哺乳期长度等因素对背膘厚的影响。结果表明,胎次对配种时母猪背膘厚影响显著,但与妊娠各阶段密切相关。配种、妊娠30 d、妊娠60 d,初产母猪背膘厚均显著低于经产母猪,但妊娠末期时二者背膘厚的差别不显著。与之相比,分娩时间对背膘厚影响很大,夏季时的背膘厚显著低于冬春季,配上种时与妊娠30 d时背膘厚均是如此。但品种只对分娩后各繁殖阶段背膘厚有极显著影响,如大长或长大二元杂种母猪分娩时背膘厚显著大于长白母猪,而与大约克母猪无显著差异。

3结语

目前,在母猪整个繁殖周期考察其背膘厚变化,评估繁殖各阶段的体况及其与生产性能和繁殖性状之间的联系,以期指导生产的研究十分缺乏。而通过测定、评估母猪在一个繁殖周期内的某一繁殖阶段的体况,建立相应的评估数学模型,进而预测其后的生产表现,这在国内还是空白。在这些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对今后科学指导母猪生产、提高养猪效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更多关于 应用, 定在, 母猪, 繁殖 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