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词:

对猪鞭形鞭虫病的诊治报告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10日 来源:兽药吧

猪鞭形鞭虫(Trichuris triehura Linnaeus)属于鞭虫目、鞭虫科、鞭虫属中寄生于猪盲肠、结肠内的一种鞭状寄生虫。它与猪鞭虫(又称猪毛首线虫)同属于鞭虫属,肉眼形态上两者极为相似,易混淆。但仔细观察,两者在细微形态结构、宿主寄生部位、以及致病性等方面仍有一些不同。近年来,猪鞭虫病在我国的临床病例报道不少,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关猪鞭形鞭虫的病例报告。2009年8月。我们接诊1例来自福建省闽侯县的送检病例,经临床诊断和化验确诊为猪鞭形鞭虫病,现报道如下。

1临床症状

送检的猪场为商品肉猪场,猪苗购自福建南平市。猪苗购进时平均体重约40 kg,数量为230头,品种为内三元杂交猪。购回10d左右,在部分猪栏内陆续有一些猪出现腹泻症状。粪便中夹带有血液和条状黏液,患猪消瘦、被毛脏乱,用痢菌净、土霉素等药物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2~3 d后出现个别衰竭猪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排黏液性或带血液稀粪的患猪越来越多。发病率达20%,l周内死亡患猪达14头。

2剖检病变

病死猪脱水明显,剖开腹腔可见盲肠和结肠肿大明显,肠系膜有胶冻样水肿。剪开盲肠和结肠可见肠内充满粉红色黏液状内容物、恶臭,用刀轻刮肠黏膜可见在黏液性内容物中混有许多细小的白色丝状物,有些丝状物还会黏附在肠壁上。结肠黏膜表面充血、出血明显,部分黏膜还出现溃疡灶或坏死灶。切开直肠,除了见到粉红色黏液性内容物外。在黏膜上还可见到一些类似猪鞭虫样的虫体。检查胃、小肠以及其他内脏均无明显的肉眼病变。

3实验室检查

3。1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死猪的肝、脾、淋巴结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血液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经37℃培养24—48 h,未见细菌生长。

3。2 肠内容物镜检 刮取少量盲肠黏液状内容物于玻片上。滴加l~2滴生理盐水压片后在低倍镜(10x4)下镜检。在每个视野内均可见3~5条鞭形线虫在游动,有的视野内可见大量的虫体搅在一起,在有的视野内还可见一些在游动的小袋虫滋养体。刮取少量直肠内容物于玻片上,滴加1~2滴生理盐水压片后在低倍镜下观察,除了可见到上述虫体外,还可见一些类似鞭虫的虫体,以及少量小袋虫滋养体和少量腰鼓状虫卵。据此,可初步判断该病与鞭虫类虫体感染有关。


3。3 虫体的鉴定在肠道中不同部位,虫体的发育和形态有所不同。在盲肠和结肠中找到的基本都是幼虫。其形态呈蛇状或鞭状,前部尖直,尾端有的为钝圆、有的弯曲,体前部和体后部分界不十分明显。测量l0条幼虫的长度平均为18。8 mm(14。3~25。5 mm);最宽处直径平均为0。136 mm(0。10—0。20 mm)。直肠内容物中除检查出幼虫外,还有一些成虫。成虫中的雌雄差异较大,其中雄性虫体的体前部细长,体后部膨大、弯曲,前后部分界明显,测量l0条雄虫体长为36。5 mm(30~42 mm),体前部和体后部比例为2。35:1,体前部较细,最宽处直径为0。195 mm(0。14~0。24 mm)。体后部较粗、宽度直径为0。555 mm(0。365~0。650 mm),且向背面卷曲,末端有一根长约2。5 mm的交合刺。刺末端呈枪尖状。交合刺外有一个呈长筒状的交合刺鞘。鞘末端逐渐膨大呈喇叭状,鞘上有很多小刺。雌性的形态也是体前部细长,体后部膨大,末端呈钝圆形并略向一边翘,可见明显的排泄孔。测量10条雌性虫体平均体长为37。2 mm(31~45 mm),体前部与体后部长度比约为2。28:1,体前部较细、最宽处直径为0。194 mm(0。175~0。240 mm),体后部较粗。最宽处直径为0。516 mm(0。455~0。660 mm),卵巢位于虫体后部五分之一处,在成熟的雌性虫体内可见一些虫卵,阴门开口于虫体粗细交界处。虫卵呈腰鼓状,两端有栓塞,测量10个虫卵。大小为51。35~55 μm22。55~25μm。根据雄虫的交合刺鞘末端逐渐膨大呈特征性喇叭状,雌性虫末端呈钝圆形并略向一边翘,成虫的大小比猪鞭虫小,虫卵大小为51。35~55 μmx22。55—25um等特征,可判定该虫为猪鞭形鞭虫。

4治疗

在临床上。我们对患猪群所有猪采取拌料口服虫力黑驱虫药(佛山市正典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每100 g阿苯达唑6 g和伊维菌素0。25 g量为每吨饲料添加l kg,连用3 d。对个别不吃料的患猪除肌肉注射长效治菌磺(每千克体重20 mg)外,还用虫力黑驱虫药进行灌服。经过3 d的治疗,猪场全部患猪恢复健康。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虫体结构和虫卵显微观察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确定该病的病原为猪鞭形鞭虫。该虫雄虫体长平均为36。5 mm(30~42 mm),体前部和体后部比例为2。35:1,其中最具有特征性结构的是交合刺鞘末端逐渐膨大呈喇叭状。雌性虫体平均体长为37。2 mm(31~45 mm),虫卵大小为51。3~55 μm×22。5~25 μm。在此病例中该虫的成虫只见于直肠,而幼虫可见于盲肠、结肠和直肠段。虫卵只见于直肠内容物和粪便。该病的幼虫对猪的盲肠和结肠的危害比成虫更大。通过使用虫力黑驱虫药,对该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2讨论

1)该病虽然与猪鞭虫同属于鞭虫属,但在形态结构、发生部位、致病性方面两者仍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在形态上,雄性鞭形鞭虫的交合刺鞘末端逐渐膨大呈喇叭状。而猪鞭虫交合刺鞘呈长筒状,膨大不如猪鞭形鞭虫的明显:鞭形鞭虫的虫卵大小为51。3~55 μm×22。5—25 μm。相对较大较宽些,而猪鞭虫的虫卵大小为3g~50 1um×1g~27 1。zm,相对较小些。猪鞭形鞭虫的成虫大小总体上要比猪鞭虫小(猪鞭虫的雄虫长23。7~64。0 mm,体后部宽0。664,--0。869 mm;雌虫长35。0—56。0 mm,体后部宽1。04~1。16 mm。在发生部位上,猪鞭形鞭虫的成虫主要见于直肠。幼虫可见于盲肠、结肠和直肠。而猪鞭虫的成虫主要发生在盲肠和结肠上。在致病性上。鞭形鞭虫以幼虫的危害性大,寄生在盲肠和结肠上可造成局部炎症坏死。此外。猪鞭虫病可在患猪盲肠和结肠可检查出大量的虫卵。而鞭形鞭虫只有在直肠内才能检查出少量虫卵。

2)在临床上,该病还需要与猪痢疾蛇形螺旋体进行鉴别诊断。猪痢疾在临床上也会导致猪出现排黏液性、出血性粪便。但病原体猪蛇形螺旋体很小,长度只有6~8。5 μm。只有在高倍镜(10×40)下才可以见到。而猪鞭形鞭虫比较大,成虫长度为30~50 mm,幼虫也有10~25 mm,在低倍镜下(10x4)即可观察清楚。在临床用药上,猪痢疾用痢菌净即有特效,而猪鞭形鞭虫只有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才有效果。

3)在生产实践中,对该病的防治可参照文献,在预防上首先要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保持舍内清洁干燥,使之不适合该病的虫卵发育,阻断该病的传播环节:其次每年定期用比较理想的驱虫药进行预防性驱虫。防治该病的理想药物有:阿苯达唑(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20 mg;或用芬苯哒唑15服,每千克体重5~20 mg。此外,用左旋咪唑内服,每千克体重l5~20 mg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对该病的驱虫效果很差。

4)据文献记载,猪鞭形鞭虫主要寄生在盲肠和结肠。成虫的体前长与体后长比例为3:2。但是在该病例中,成虫主要见于直肠。而盲肠和结肠中基本都是幼虫。成虫的体前长与体后长比例为2。3:l。这方面的差异以及该病的流行特点、发育史方面的工作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5)在该病盲肠、结肠和直肠内容物镜检中,我们都见到了一些小袋虫滋养体在活动,分析认为这些小袋虫是一种条件性寄生虫。在多数猪场都有隐性感染,当这些猪场的猪发生肠道疾病时。猪肠管内的内环境发生了改变,发生肠炎病变时可诱发小袋虫大量繁殖。在防治这类疾病时,以治疗猪鞭形鞭虫为主。不必要考虑这些小袋虫的治疗。一旦鞭形鞭虫病治疗好,小袋虫也自然就少了。



白菜是人们喜爱的蔬菜,没有毒素,但若用白菜喂猪,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中毒。这是因为其含有硝酸盐。做猪饲料时,如盖上锅盖焖煮,或趁热捞入缸内的时间过长,在细菌的作用下,白菜里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会造成猪中毒。

症状:猪吃了含有毒素的白菜, 半小时左右就会出现中毒症状。如呼吸困难,走路打晃,呈犬坐姿势,口吐白沫,皮肤、耳朵、鼻子等处发白后转为青紫色,耳尖发凉,体温下降,全身抽搐,如不及时抢救会痉挛,最后死亡。

预防:1、网友建议在煮白菜时不要焖煮,要快煮而不加盖,不断搅拌。煮后立即捞出放凉,喂多少煮多少。

2、可喂一部分生白菜,但量不宜过大,以免拉稀。腐烂菜叶不能用来喂猪。

治疗:1、猪吃白菜中毒后,先放耳、尾部血,再静脉注射2%美篮溶液,每公斤体重用0.1—0.2毫升,过两个小时后再注射一次即可。

2、用0.02%高锰酸钾液洗胃。

3、绿豆、干草各30克,水煎熬,每日一次。

(本站图文全部转载自互联网并全部为免费分享。若有侵权之处请速联系我们,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电话:400-810-5353 举报邮箱:xuefeng@aweb.com.cn)

相关文章